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曹斯蔚 《海南金融》2021,(12):32-41
重大疾病保险是中国健康保险的主力军,构建好中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的制度基础对于促进健康保险发展、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至关重要.本文追溯了重疾险的制度起源,总结了中国重疾险的发展及制度演进,分析了我国关于重大疾病与重疾保险定义的多重社会误解、逆向选择与销售误导之间的行业规制困境、"保死不保生"的根本性发展难题、产品类型创新的盈利性挤压桎梏、重疾与轻症赔付设置的本质性权衡、调整缓慢的弱规范化经营环境六大问题,并借鉴国外重疾险制度建设的模式与经验,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陆坚 《上海保险》2010,(6):42-44,55
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重大疾病保险现已成为人身保险市场上重要的保障型产品。随着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多,保险人和投保人对于重大疾病的定义认识存在差异,客观上,也容易产生理赔纠纷。在理赔投诉中,涉及重大疾病险种的投诉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继续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重大疾病保险1983年诞生于南非,由于能提供重大疾病保障,弥补很多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空白,受到了欢迎.目前,重大疾病保险已经成为很多国家人身保险的重要部分,南非、英国、加拿大及亚洲部分地区的重大疾病保险发展较快,本文将介绍这些国家和地区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状况及特色,为我国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重大疾病保险1983年诞生于南非,由于能提供重大疾病保障,弥补很多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空白,受到了欢迎。目前,重大疾病保险已经成为很多国家人身保险的重要部分,南非、英国、加拿大及亚洲部分地区的重大疾病保险发展较快,本文将介绍这些国家和地区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状况及特色,为我国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贾厚祥  粟芳 《保险研究》2016,(11):53-67
本文在分析了传统的衡量短期险逆选择的方法均不适用于重疾险之后,设计了重疾险发生率比值,分析了中国重疾险市场的逆选择情况和影响因素。整体上,中国大陆重疾险市场的逆选择严重于香港市场,华中和东北地区最为严重,华南地区最轻。重疾险逆选择随着年龄增加而缓慢减弱,男性强于女性;额外给付型产品强于提前给付型产品。2010年至2014年内,重疾险逆选择缓慢变得严重;并随着保险金额的增加,先逐渐严重而后又缓慢减弱;癌症、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和其它重疾的逆选择偏强,而主要器官移植的逆选择偏弱。保险公司应重视重疾险的逆选择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6.
《上海保险》2017,(11):22-27
保险公司想要获得客户,就必须提供有吸引力的价值主张和价格水平。只有在深入了解和理解客户偏好、行为和预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瑞士再保险针对中国重大疾病(critical illness,CI,重疾)保险的消费者购买偏好开展了研究。本研究致力于使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客户选择产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丽 《中国保险》2004,(7):62-64
1995年,作为人寿保险中的一项保险责任,重大疾病保险(以下简称重疾险)被引进我国。经过几年的发展,重疾险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保费和销售,在各寿险公司新契约销售份额中一度占据首位,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关注。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以及“非典”事件,重疾险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8.
重大疾病保险需要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中国保险》2004,(5):49-51
1995年,作为人寿保险中的一项保险责任,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简称重疾险)被引进到我国。最初,它只承保7种重大疾病(癌症、脑中风、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尿毒症、瘫痪和重要器官移植)。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重疾险不仅保障范围扩大,目前最多可承保的疾病达到52种,而且保障程度也大大增加,如太保推出的重疾险产品,在  相似文献   

9.
重大疾病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因病致贫的情况.重大疾病保险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本文分析了重大疾病保险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不同含义,利用1985~2012年的样本数据,本文利用CF滤波法计算了非寿险三大险种的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并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比较了影响不同险种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不同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险种的保险周期基本一致,都为4至8年左右,也基本同时达到波峰或波谷;不同险种保险周期的影响因素也基本相同,主要受GDP、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险种的承保周期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但承保周期的长度差异很大,而且也并非同时达到波峰或波谷;不同险种承保周期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其中机动车辆保险的承保周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其他险种则除受赔款支出影响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保险监管部门的逆周期监管应以承保周期为主要对象,并根据不同险种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重大疾病险的保费一般在每年4000元左右,人们交这么多钱,就是希望在身患重大疾病时获得“雪中送炭”般的理赔款,但保险公司的答复却常常是拒赔。《科学投资》通过对数位医学专家和业内人士的采访,揭开了重大疾病保险的七宗罪。  相似文献   

12.
潘兴 《上海保险》2013,(12):42-45
一、我国保险费率市场化进程回顾1997年之前,我国整个保险业的专业化经营管理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对保险业务风险认识不充分,保险产品费率几乎没有任何管制。这一时期为原始的费率市场化阶段。由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持续高通胀、高利率,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通常在年复利8%~10%之间,这给寿险业埋下巨额利差损隐患。  相似文献   

13.
14.
<正>重疾险的出现填补了健康保险中重大疾病风险保障空白,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重大疾病保险概念重大疾病保险(Critical Illness Insurance)通常简称为"重疾险",一般是指以保险合同中约定疾病的发生为保险金给付条件的健康保险。虽然与大额医疗保险(如百万抗癌险)类似,重疾险也主要针对病情较为严重、医疗费用数额较大的疾病风险提供保障,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别。首先,重疾险属于健康保险中的疾病保险,而大额医疗保险属于健康险中的医疗保险;其次,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2007年4月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在充分研究我国重大疾病保险自身发展特点、医疗行业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适合我国保险市场的、有中国特色的重疾定义及《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使用规范》),这是我国针对重大疾病保险建立的第一个行业规范性操作指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徐英 《上海保险》2005,(9):54-56
自1995年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被引进到我国以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该产品因其针对性强、保障程度高而深受民众的欢迎。现今,重大疾病保险已经成为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一个亮点,且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经营时间短、经验少,国内保险公司经营重大疾病保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产品设计和定价时的隐含风险,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的瓶颈。本文将对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风险控制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现代意义的重大疾病保险起源于南非,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英国,由当时的“Lloyds Life”公司(现在为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的一部分)于1985年推出第一款重大疾病保险产品。1986年Cannon公司(即现在的Lincoln公司)将重大疾病保险作为其终身寿险的附加险进行销售,但实际的销售成绩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商业保险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凡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与财产保险有关联。不仅世间的财产如此,凡是与人有关的生老病死,也都与保险有关。人"吃五谷,生百病",尽管现在城镇就业人员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农民可以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城镇其他人员也可以享受医疗保险,但这些都属于社会保障性质,其保障程度是有限制的。  相似文献   

19.
基因测试在重大疾病保险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与之息息相关。”诺贝尔奖获得得意大利生物学家杜佰克这样说道。当我们身体内的DNA序列,也即是基因信息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机能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由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测试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上得到应用。基因测试的结果可能使得保险公司提前了解到被保险人的风险大小。一些引发重大疾病的基因信息也因此显得尤其重要。关于基因测试的结果是否能够用于保险核保之中,如果可以又应该怎样应用?笔将通过本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意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人民健康为发展核心,以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疾病保险(以下简称重疾险)作为人身险市场上重要的保障型产品,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抵御疾病风险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重疾险是我国健康保险的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的风向标,对推进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