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系统分析城市扩张、土地财政依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并针对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MM估计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考察城市扩张和土地财政依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扩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主要呈现推动作用,且可能表现出倒U型趋势。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工资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城市扩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土地财政依赖则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且城市扩张与土地财政依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同时,城市扩张与土地财政依赖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与土地财政互动的过程中,城市扩张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用被不断削弱。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考察土地财政、房价和保障房供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土地财政规模和房价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房价上涨对土地财政的促进程度要大于土地财政对房价的促进程度。(2)在土地财政和房价上涨的互动作用下,会显著降低保障房供给水平。(3)不同地区的土地财政和房价上涨对保障房供给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的土地财政和房价上涨对保障房供给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良 《经济界》2001,(4):44-46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左右,其中常年流动的“农民工”在8000万左右,并且未来10年每年还以1000万人的速度递增,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将是今后二、三十年中国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理应作为第一国策。 一、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改革开放后,打破了中国农民单一经营土地的传统格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转向非农产业,使农村劳动力的长期“无限供给”开始向“有限供给”的有…  相似文献   

4.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面临较大压力,影响了地区民生类公共品供给。文章基于新财政集权理论和中央转移支付效应,提出了三个相关假说来验证财政集权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的影响。通过构造分省的民生类公共品供给指数、财政集权和转移支付的面板数据,文章实证分析发现:第一,财政集权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影响不显著,但会抑制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第二,转移支付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第三,财政集权、转移支付对民生类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在税收净流入地区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更大。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财政集权体制、促进民生类公共品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我国1980-2010年统计数据,在序列平稳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基础上,通过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导出了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民收入的路径。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通过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并由误差修正(ECM)模型的意义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关键。本文就从相关文献回顾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路径现状,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本文主要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行砑究,其选题具有时代性和重要应用价值。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开发,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还有利于河北省主导产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河北省的城市建设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杰 《价值工程》2012,31(32):307-309
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妥善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使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老人和幼儿为家庭的农村"空巢"现象,这对农村养老、子女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更好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加快农村建设、解决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力度,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房地产价格上涨对城镇化进程体现出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根据地区层级上的分析,在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增长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可见,现阶段房地产价格显然在阻碍城乡间劳动力要素流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断增长的房价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必须通过土地、财政、金融等制度变革与其他市场化手段相结合,遏制房地产价格继续过快上涨,从而实现房地产市场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伴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的建设脚步在不断加快,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以此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本文以我国局部二元经济结构尚不完善的城乡为例进行分析,在城镇化水平略低的情况下列举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局限性,并提出有效的整治措施,以期促进这部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镇化无法回避土地政策和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因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大因素——土地政策和户籍制度,就成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无法回避的两大难题。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转移到小城镇,必须突破两个主要问题:(1)是土地产权问题;(2)是户籍制度问题。这两个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两大主要问题,也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这些年的改革开放,逐步有所缓和,但还未能完全理顺,这也是目前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19年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农村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房地产价格上涨对城镇化进程体现出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根据地区层级上的分析,在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增长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可见,现阶段房地产价格显然在阻碍城乡间劳动力要素流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断增长的房价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必须通过土地、财政、金融等制度变革与其他市场化手段相结合,遏制房地产价格继续过快上涨,从而实现房地产市场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加快苏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北地区属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能素质普遍较低。本文在论述加快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速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的基础上,对制约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转移几点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及加大政府调控力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思索并提出建议,使苏北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苏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我们湖南省桂阳县是郴州市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桂阳劳动力资源富足,其中农村劳动力37.2万,剩余劳动力12.8万。近年来,我们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坚持“不把劳动力当苦力卖”,通过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优化就业环境,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入镇经商置业,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余万人,年创劳务收入7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带回创业资金2亿余元,创…  相似文献   

17.
盛宝柱 《民营科技》2014,(10):215-216
产业集聚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实现形式,安徽省依托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化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首选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洋 《民营科技》2012,(11):229+22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越来越成为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然后论述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并指出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据此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洪 《中国就业》2006,(10):28-29
贵州省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00万人。2005年,全省农村劳务输出85.57万人次(其中,跨省输出64.08万人次),劳务收入51.34亿元,占全省当年地方财政总收入182.41亿元的28.15%。许多农民工春节期间返乡后又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地开展创业项目,从而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丁巨峰  张桂凤 《活力》2009,(7):27-27
几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