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读企业家创新动力与企业家精神,对探索企业家激励理论并创新激励机制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有重要作用。本文述评了熊彼特和韦伯关于企业家创新动力的观点;从需要的维度论述了需要的满足、需要上的永不满足和需要满足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性分别是创新的原动力、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并从物质与精神以及理想与信念上探讨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来源,分析了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还探讨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济世精神、合作精神等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对创新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工作中,物质激励越来越受重视,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组织或企业内部的物质激励成本也水涨船高。然而现实表明,员工的凝聚力和劳动效率未必因此提高。"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非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或缺性的特点。发挥非物质激励的作用,是企业决策和管理层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精神激励是指通过一系列非物质方式来满足个体心理需要,改变其意识形态,激发其工作活力。成功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一般来说都具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和较强的事业心,这种高层次的追求仅仅靠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有效精神激励来激发其内在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切莫忽视精神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理论界及实务中对国企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探讨很多,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许多地方已实施了年薪制,股票期权及职工持股也开始了试点。但不可否认,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物质激励方面,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激励作用,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既然经营者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就应当满足这种需要,更好的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国企实施精神激励的特殊意义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国企中对经营者实施精神激励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许多效益不佳,大量职工下岗拿生活费的国企而言,大幅度提高经营者物质收…  相似文献   

5.
企业高层管理者精神激励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企业高层管理者激励的创新是当前企业家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然而,目前对企业高层管理者激励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是过分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在精神激励方面过多从个人荣誉的角度,而忽视个体内在的需要,因而精神激励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来关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激励问题,即从个体内在需要以及人性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对高层管理者进行精神激励。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弘扬企业家精神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家》1999,(8):29-29
企业经营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企业生产要索重要的组成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主宰着企业的兴衰存亡。而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决定性作用,需要正确认识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和作用,在对企业家的精神激励的同时,也需物质激励。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离不开企业家精神。当前,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和措施,促使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06,(17):2-2
商场如战场,据我了解商战中的很多术语大多也来源于军事术语。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形容商战的强烈对抗性。军队也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效率的组织。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达到的境界。而军人出身的企业家们则似乎有点得天独厚的味道,奉献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探索精神、服从精神等都是军人所具备的特殊品质,这也是企业家和企业团队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10.
发挥企业家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有企业家精神培养,积极创造有助于国有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容错机制和约束机制,强化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担当,强化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确保全球化下我国关键产业安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便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建设等倡议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1.
栖息谷专题     
管理是需要激励的。在企业管理中,要想让员工有好的表现,必须不断给予物质与精神的激励。精神激励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有个老板曾说,员工表现不好的时候,就应该批评、就应该骂,为什么要激励?这句话听起来理直气壮的,但细想起来,没有道理。批评是老板的权力,也会给员工适当的压力,从而使他产生动力,但带来更多的可能是员工的消极和抵触心理。  相似文献   

12.
程显刚 《活力》2008,(11):36-36
一、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工作中,物质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组织或企业内部的物质激励成本也水涨船高.然而现实表明,员工的凝聚力和劳动效率未必因此提高. "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非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或缺性的特点.发挥非物质激励的作用,是企业决策和管理层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在实际工作中,物质激励越来越受重视,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组织或企业内部的物质激励成本也水涨船高。然而现实表明,员工的凝聚力和劳动效率未必因此提高。"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非物质激励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或缺性的特点。发挥非物质激励的作用,是企业决策和管理层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十八大后召开的2012年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八个“更加注重”,首次提出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决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发挥企业家才能和作用作为引领新常态的要求和重要举措,凸显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企业家才能和作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以调整精神传递的量和质作为激励手段,属于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一种“不花钱”的有效激励手段。在特定情况下,精神激励不仅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而且可以成为长期起作用的决定性力量,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因此在激励员工时,要在正确运用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激励,并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不同的人需要的报酬是不同的,有些人“一切向钱看”,  相似文献   

17.
论知识型员工的精神薪酬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双因素理论并结合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论述了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应当着力于精神薪酬方面;恰当形式的精神薪酬对知识型员工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8.
需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需要时多方面的,多位学者对其层次进行了划分.高校教师的需要也不例外,并体现出物质需要的朴素性、求知需要的迫切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以及优势需要的差异性.要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就必须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物质激励、培训激励、目标激励以及个性化激励等策略来实施.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家才能三维结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构成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 talent)的素质、能力与精神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企业家的三维结构理论,探讨了企业家的素质、能力与精神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认为,企业家的能力存在“潜在能力”与“显现能力”之分,如何将企业家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涉及到企业能力“激发机制”问题,而且,指出企业家能力的激发机制是由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激励有有关机制与政策组成的,企业运行机制、企业家市场的建立、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企业家能力的发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启示 马斯洛指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并不遵照“全”或“无”的定理,不是一种需要100%地满足后,下一种需要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