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东亚与欧美的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最初只有两方参与,随着产业向更低工资水平的地区转移,逐渐形成了三角形的生产贸易关系与国际分工网络。随着欧美订户不断追求靠近供应商,更多的通过中间商的间接转口贸易被直接贸易取代。东亚与欧美的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贸易模式呈现出两角——三角——两角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描述在全球和区域性模式下国际间的分散化生产的作用和影响,尤其以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分散化生产对贸易一体化的作用为例。研究表明,零部件或中间产品之间的贸易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产成品间的贸易,与欧洲或美洲相比,这种现象在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显得更加明显。这是由于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国际专业化分工背景下依赖程度更高,更适应这种模式。随着东亚经济内部区域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化生产分工将会产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新型的国际间贸易会降低区域经济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国际分工除传统的产业分工,产业内、产品内分工也成为各经济体间的分工趋势,学界也一直关注比较优势对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影响,都认为各国要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与贸易。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对比较优势的来源进行拓展和归纳,构建比较优势来源的指标体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处理后,通过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得到东亚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各主要载体的综合得分情况,并对相关状况进行描述分析,最后提出了各经济体在更好地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东盟计划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计划,对中国来说,关注CAFTA更多应着眼长远。建立区域内部市场可以抗拒外来竞争,以日本为雁首的东亚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雁阵已经瓦解,建立CAFFA长期内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抵御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发展带来的贸易内部化对中国出口市场的冲击,有助于中国在东亚国际分工中构建新的中国处于前位的雁阵,从而形成并加强新的中国与东亚的互动增长关系。但在中国加入WTO短暂3-4年,近期内东盟内部成员国与中国的激烈竞争将是不争的现实。不可否认CAFFA建设中存在一定制度约束,中国在执行CAFTA的同时,应当积极关注域外双边自由贸易区合作路径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描述在全球和区域性模式下国际间的分散化生产的作用和影响,尤其以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分散化生产对贸易一体化的作用为例。研究表明,零部件或中间产品之间的贸易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产成品间的贸易,与欧洲或美洲相比,这种现象在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显得更加明显。这是由于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国际专业化分工背景下依赖程度更高,更适应这种模式。随着东亚经济内部区域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化生产分工将会产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新型的国际间贸易会降低区域经济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多数人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来源于国内实际因素,而忽略了国际分工对贸易收支的作用以及贸易品的异质性问题。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当前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本文认为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我国在东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地位导致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大量顺差,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这个结论。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和进口的同比增长率大幅下降,但只要东亚分工格局未变,我国大量外贸顺差的局面就不会改变。面临经济危机的冲击,从短期来看,我国应当实施鼓励出口的措施,例如人民币贬值、提高出口退税率和积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等;而从长期来看,则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升级来逐步扭转我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7.
国际分工的演进导致贸易比较优势出现新的变化,贸易模式也更加复杂。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下,贸易平衡表现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下的总体平衡。随着国际分工的日趋深入,贸易失衡也将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这与两者自由化进程的不对称密切相关。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新视野对于理解贸易平衡、解决贸易失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颖 《中国物价》2015,(4):26-28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通过东亚贸易模式传导到东亚区域内部,东亚经济由此受到一定的拖累并暴露出诸多问题,东亚贸易模式面临转型。本文阐述了东亚贸易模式的发展演化及其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关系,并选取东亚区域内贸易水平和东盟分别对中国、欧美出口最终产品份额作为代表变量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东盟向中国出口最终产品份额的增加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东亚贸易模式从"外部依赖"向"内需主导"转型有利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欧定余  江珊  尹媚 《中国市场》2013,(14):89-91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亚生产网络贸易分工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日本,这一东亚发展初期"雁型模型"的"领头雁",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而中国,随着其快速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其贸易水平迅速攀升。近年来,东亚面临着欧债危机带来的东亚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下降,并深化到了东亚的每个全球化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最重要的经济体在这场欧债危机引发的欧洲贸易衰退中受到了不同的影响。本文考虑了欧债危机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性检验,探讨了欧债危机后中日在东亚生产网络中贸易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东亚诸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形成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统计数据分析视域,提出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方式主要为制成品的加工贸易,国际分工方式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国大陆处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末端,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使得中国大陆从东亚各国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这是造成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ploits recently-developed indicators based on network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followed by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compares it with the Latin American performance. Standard trade openness indicators fall short of portraying the peculiarity of the Asian experience, and of explaining why other emerging market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less successful over the last 25 years. The analysis offer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issue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whol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hips and by determining both the position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rade network, and its evolution over time. We find that East Asian countries are more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economy, as they have moved from the periphery of the network towards its core.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 that the degree of openness matters but it is not enough to characterize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number and identity of trade partners, and the specific individual structure of trade for each country, need to be incorporated in order to fully characteriz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y doing so, it is possible to argue that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mirrors their high economic performance, while the lower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Latin America can be related to the lac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even though their degree of openness ha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2.
东亚IT产业发展的贸易模式有如下特点:第一,东亚IT产业的技术来源于美国。通过承接美国计算机企业的"外包"业务,东亚在IT硬件设备制造领域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体系。第二,东亚与美国的IT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与电子部件,反映了美国企业将IT中间产品"外包"到东亚区域以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了全球IT产品的国际外包浪潮。第三,东亚区域内贸易模式不同于东亚—美国之间的贸易特征,日本、韩国和东盟通过向我国出口集成电路及其电子零部件获得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而我国则将进口的集成电路和电子零部件装配成电子产品出口到美国和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3.
东亚区域内贸易飞速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两大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一个独特现象,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纷纷对其作出大量研究。东亚区域内贸易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东亚经济体间存在多种冲突;贸易摩擦问题不断;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日益深化已成为东亚区域经济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梳理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表现和特征,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引起的东亚贸易结构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对东亚各经济体的影响,揭示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存在的缺点和潜在问题,并提出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促进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燕生  逯新红  刘向东 《全球化》2021,(2):43-55,133,134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东升西降趋势显著。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东亚经济率先复苏,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亚洲始终是中国经略周边外交的重点地区,如何经略好这一地区,积极营造繁荣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发展机遇期,对中国塑造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和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助于发挥中国作为大国领导力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探讨分析亚洲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动向,探索亚洲经贸合作的新思路新路径,对赢得中美战略博弈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也有利于推动区域各国加强互信互利合作和维护亚洲稳定繁荣。自贸区战略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提高自由贸易区标准和质量是大势所趋。分析各区域经贸协定、亚洲产业链转移趋势及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未雨绸缪,早有预案,争取主动。在分析这些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亚洲经贸合作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合作的新思路,给出中国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In the context of stalled 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 major trading economies are seeking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 to secure their market access objectives. Nowhere is this dynamic stronger than in East Asia, where a web of bilateral and plurilateral agreements is stitching together piecewise an Asian free trade area that could plausibly rival the EU and NAFTA trade blocs and where the possibility of a formal pan-Asian agreement has been raised. Taiwan has been largely excluded from this dynamic. However, with the June 29, 2010 signing of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with China, the possibility of Taiwan joining the FTA dance in East Asia would appear to have been greatly strengthened as the advocates had anticipated.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economic and trade implications of Taiwan's participation versus non-participation in an emerging East Asian trade bloc. We support our analysis with simulations using the GTAP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he article finds that the benefits to Taiwan of participating in such a bloc have increased, as have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exclusion, since the share of East Asian partners in its trade has risen.  相似文献   

18.
中美贸易顺差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东亚产品内分工着手分析东亚产品内分工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东亚产品内分工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其影响的程度和稳定性做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东亚产品内分工和中美贸易顺差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结论,并在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提出应对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以及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对策,即短期内通过在贸易冲突的谈判过程引起美国对原产地的重视,长期内不断实现产业升级彻底解决中美这种结构性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19.
从贸易的角度对人民币“区域化”的收益以及相应的效应做了分析,通过对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贸易情况,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对亚洲国家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来判断在亚洲贸易发展的趋势下,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流量、贸易结构和市场转移等方面的影响已经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人民币“区域化”也将亚洲国家间贸易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对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基于1990-2009年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动态变化;其次,运用HP滤波方法提取周期因子ct,验证了东亚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运用分期数据对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揭示:相较于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对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导渠道。随着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高,中国与东亚贸易伙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趋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