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本文采用两步OLS方法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 ,实证结果倾向于拒绝政策无效性命题 (PIP)。实证研究表明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都影响产出 ,货币政策对产出在 1 0 %的显著水平上存在非对称性影响。笔者认为在中国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影响产出 ,其原因是不完全的市场与价格刚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1994年以来的经济数据,通过建立ARIMA模型和二阶段OLS模型对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中性理论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内中国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与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都有显著影响,且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影响更明显;但从长期看,预期货币与非预期货币对产出的正负效应相互抵消,中国货币政策表现为长期渐近中性。  相似文献   

3.
杨恩 《金融评论》2010,2(4):112-122
本文基于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确存在非对称性。在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要优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内,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持久;而在长期内,无论是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含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通过贝叶斯技术估计模型,并基于估计后的模型考察了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结论表明: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波动有显著影响,二者均可以解释28%以上的通货膨胀波动,但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偏小。因此,央行政策选择上可以积极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通胀,同时应注重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不仅能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而且对实际产出等实际变量有影响。从货币非中性探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其有效性未完全发挥。  相似文献   

6.
张耿 《经济学动态》2005,(6):05-107
价格粘性在短期货币政策分析中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正是由于名义价格具有粘性,货币政策才影响到实际货币供给,从而对产出等实际变量发生作用。反之,若名义价格能够灵活调整,则名义货币量的变化只能通过替代效应对实际经济发生影响,实证表明这种替代效应是很小的,不能解释现实中货币政策的显著短期效果。在价格粘性理论的最新发展中,研究者开始放松完全理性和理性预期假设,而日益重视偏离完全理性的行为经济学方法。此类研究初步表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中性问题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合理预期下的货币中性假设模型对我国货币中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不论是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还是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显著的。因此,货币供给在推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利用预期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得到了实证经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规模的金融政策措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货币政策是否能系统地影响产出。一般来说,从货币政策的制定到执行,从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到收效等环节之间总有一段时间间隔,即所谓货币政策的“时滞”。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时滞的存在增加了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风险,使宏观调控的操作更为复杂。本文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和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只有掌握了货币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交易成本的货币政策产出效应模型,研究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作用。然后,根据中国的实际经济情况,运用校准法模拟金融开放程度对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影响。最后,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开放度的增加短期内将削弱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将对长期产出调整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预期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是经济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货币政策前瞻性指引即是通过引导公众形成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以达到维护经济稳定的目的。本文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运用贝叶斯方法,从预期的角度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前瞻性指引需针对的主要经济目标及预期冲击影响宏观经济的数量特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预期冲击的短期效应更强;货币政策预期冲击对通胀的影响显著,其次是对就业的影响,对产出、消费、投资和资本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胀与产出、消费、投资和资本同方向波动。实行货币政策前瞻性应主要针对通胀和就业目标,引导公众形成可预期的货币政策环境有助于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能否提高一个国家的产出或者就业水平,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其结论都存在巨大的分歧.卡尔伯格提出,如果仅考虑政策协调对各国经济增长或就业的直接贡献,我们很难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意义作出判断.然而,以经济稳定性为标准,用随机模拟方法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协调对中国经济稳定性影响时,得出结论:2001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既促进了中国产出、消费和进出口的稳定性.也增加了汇率和长期利率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考虑预期的因素下主要利用事件研究和回归分析对货币市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股市是无效的,在考虑预期的因素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2005-2013年中国工业行业的36个分类的月度数据,检验货币政策对行业产出增加值的非线性特征,对不同行业构建VAR和LSTVAR模型进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统一货币政策下,各行业产出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当超过行业平均投资额或平均投资增速的132%时,行业产出对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呈现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与预期形成的传染病学模型,将外部通货膨胀因素引入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之中,采用MTARDL模型实证检验美国通货膨胀对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通货膨胀在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形成机制中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其上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催化效果远大于下降造成的抑制效应,而且美国通货膨胀对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存在结构性突变,相比于断点前,其影响效果在断点后更加强劲且作用过程趋于复杂化。与此同时,国内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控效果正逐渐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国内货币当局在对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引导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美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同时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政策效率。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公众预期与货币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众预期与货币政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中令人感到;困惑的热点问题.本文力图对经典理论的基本前提进行深入的研讨,强调由于理性预期模型在前提假设方面的简单化,才使得理论与现实时常存在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析货币政策效应与公众预期的关系,最后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种途径,但国内学者对于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一定的分歧。自1998年开始,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货币政策的间接传导机制。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1998年到2008年间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间接调控体系建立以后,从影响的显著性来看,贷款和M2都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但是一方面贷款对产出的影响略高于M2的影响,另一方面贷款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略低于M2的影响。从稳定性来看,信贷渠道也优于货币渠道。另外M1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很不稳定,关系不明显。因此,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言,应该选择将贷款和M2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贷款为主,M2为辅,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货币政策货币渠道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特别是对中国物价和产出的影响。文章通过构建含有块外生性的结构VAR模型,对比检验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前后的不同影响。脉冲响应结果表明,美国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和物价均存在正向影响,其中对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美国实施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以后,美国货币政策指标对中国产出和物价波动的贡献率显著上升。总体而言,通过金融市场渠道传导的货币政策效应强于国际贸易渠道。  相似文献   

18.
王胜  田涛 《技术经济》2013,(3):105-109,117
利用包含汇率波动和通胀预期的IS-Philips模型推导考虑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此基础上,分别以股价和房价作为资产价格的代理变量,模拟分析了资产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在平抑产出和物价波动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会增大利率波动幅度;考虑房价波动的货币政策比考虑股价波动的货币政策在平抑产出和物价波动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与考虑股价波动的货币政策相比,考虑房价波动的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冲击更小。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产出、通货膨胀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中国1978~2008年的年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对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效应。主要进行了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并结合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的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产出有影响,在长期是中性的;(2)货币供应量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都对物价具有系统性影响;(3)中国货币政策有效,但效果有限;(4)中国货币供应量受到物价和产出变动一定的影响,即货币供给具有一定内生性。  相似文献   

20.
杜婕  曹为宇 《经济纵横》2019,(10):101-109
本文利用时变参数的VAR模型(TVP-VAR模型),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机制。为区分美国传统货币政策和非传统货币政策影响的异质性,分别使用联邦基金利率和美国总资产负债规模作为美国货币政策测度变量。考虑到参数的时变特征,使用TVP-VAR模型进行估计分析,进而得到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总产出的冲击程度。结果发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在20个月内对中国总产出的影响是正向的,中国宏观经济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过程,而且主要是通过利率渠道产生影响;从非传统货币政策角度看,美国总资产负债规模的单位正向变动,导致中国经济总产出瞬时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产出受到的负向影响逐渐减弱,这主要是通过预期渠道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