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潜在风险增大,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才能够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降低审计风险,一方面要依赖于审计人员正确运用会计信息系统,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分析主要针对三大方面,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来展开。本文针对这三大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对被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影响计算机审计的风险因素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类.控制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有:一是提高计算机审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二是降低计算机审计的检查风险.  相似文献   

3.
现在会计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然而,信息系统的风险一般都是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就已埋下的,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外部监管要求,并借鉴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控制思想和标准,加强风险控制与防范。  相似文献   

4.
目前铁路企业审计人员要很好地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特征,提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控制审计风险的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完善铁路企业的审计体系,促进铁路企业经济效益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本文结合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铁路企业审计风险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熊鸿儒  马肖靓 《商》2012,(13):67-67
本文主要围绕信息化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的影响,就审计信息化对提升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信息系统的优点以及应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利用审计信息化,以提出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中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效率和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深入研究了ERP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用风险导向理念和ERP管理平台重塑ERP环境下的风险管理审计,将信息系统特性与审计技术方法深度融合,探索了ERP环境下5种全新的风险审计方法,真正实现了借助ERP管理平台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深入研究了ERP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用风险导向理念和ERP管理平台重塑ERP环境下的风险管理审计,将信息系统特性与审计技术方法深度融合,探索了ERP环境下5种全新的风险审计方法,真正实现了借助ERP管理平台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铁路部门改革也在深化进行.为了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铁路企业会计部门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过程中出现的审计风险,做出必要的应对,以防患风险.这里将对铁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及控制方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AIS Audit)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是否做到安全、可靠和有效,同时又能最经济的使用资源”。这一定义既包括信息系统的外部审计的鉴证目标——即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审查,又包含内部审计的管理目标——即不仅包括被审计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性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深入探索风险导向审计,加强内部控制评审,通过内控评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融合,形成一种力量的凝聚,实现1+1>2的效果,创造高效率快速发展的审计局面。通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评审体系,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执业素质,提高执行力。  相似文献   

11.
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层次和系统内部控制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通过对数据式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及评估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进行详尽的阐述,以期寻求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降低检查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应加强电子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动态数据分析模型,提高数据式审计的技术,建立建全数据审计的理论和标准,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2.
李易 《商业会计》2006,(2):64-64
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审计有哪些风险呢?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作了规定,审计有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对审计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情况):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等。内部风险是指内部环境中对审计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情况):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组织经营活动的特点;组织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组织信息系统的故障或中断;组织人员的道德品质、业务素质未达到要求等等。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运行来看,在业务办理中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系统的全面应用。由于信息化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为了避免信息化系统对金融体系运行造成风险,积极开展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是金融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分析,在金融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加大科技信息系统的有效性验证,保证金融业的科技风险得到有效降低,满足金融业发展需要,达到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提升金融业发展效益的目的。为此,我们应明确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信息系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在企事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有效地采用信息系统实现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管理,一方面将会大大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将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有助于实现企事业内部审计的动态化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事业内部审计工作,将会大大降低复核的工作量,方便于内部审计人员及时地采集信息数据,进而为企事业的运营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新风险,这就需要企事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因素,并找到最佳的途径加以解决,为企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张年高 《现代商业》2014,(2):255-256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先进高效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众多的被审单位内部管理与控制工作中使用最频繁的核心工具,担任审计工作的人员目前所面临的原始资料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手工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还需要全面了解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及其蕴含的各类电子数据。如此一来,使得严格遵循审查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为基本原则的国家审计将面临在审计对象信息化下而产生的冲击与挑战,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会对审计工作效率及其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虽然信息系统具有很多优势特征,但其还有着脆弱性这一不利特点,所以,导致审计风险,怎样消除或降低风险是现代审计机关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管理环境下,一方面,舞弊和财务欺诈由原来的手工操作变成了计算机操作,实现了无纸化,从而使风险更加隐蔽、层次更高、内涵更深,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后,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资源以信息系统为中心实现整合,一个小的失误就可能引发组织的崩盘,可能造成的损失将更大.信息环境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风险导向审计面对信息化中的几个问题作出探讨,并思考在加强审计信息化,降低审计风险上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加强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对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文中对内部审计信息化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了信息化系统下内部审计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能够对信息化系统下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的对策,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系统下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运行来看,在业务办理中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系统的全面应用.由于信息化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为了避免信息化系统对金融体系运行造成风险,积极开展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是金融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分析,在金融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加大科技信息系统的有效性验证,保证金融业的科技风险得到有效降低,满足金融业发展需要,达到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提升金融业发展效益的目的.为此,我们应明确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洪 《北方经贸》2003,(2):106-107
文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谈审计风险的形成 ,并列举了三个衡量审计风险的模型。最后着重谈了审计风险的控制。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是独立审计程度和方法向前演变的动力之一 ,现代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抽样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的发展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所吓倒 ,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谈审计风险的形成 ,并列举了三个衡量审计风险的模型。最后着重谈了审计风险的控制。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是独立审计程度和方法向前演变的动力之一 ,现代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抽样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的发展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所吓倒 ,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