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日元、马克和人民币升值策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莉 《中国市场》2008,(40):47-49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和德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本币都出现了大幅升值。然而在面对本币升值的压力时,两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结果给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开始小幅渐进升值。当前,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更多地借鉴了德国的经验,但有些做法与日本类似。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当年的日本、德国不同,所以我国不能机械地照搬别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翁玮 《商场现代化》2012,(4):106-109
人民币升值和房地产泡沫是目前中国的两大焦点话题。学界论述均认为本币升值是房地产泡沫形成机理中的一个必然因素,二者存在相互加强的关系与作用。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探讨人民币升值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同样处于本币升值背景下的日本和德国房地产走出的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分析并得出结论,本币升值是造成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然条件,政策措施才是决定汇率升值是否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关键性性因素。同样处于本币升值的环境下,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将决定房地产价格是否出现泡沫,因此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只要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行政措施,是可以在本币升值背景下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  相似文献   

3.
在本币升值背景下,日本与德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政策。德国首先着眼于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放开汇率的波动,从而更好地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增长;而日本试图阻止和缓解日元升值压力,其结果却是日元持续急剧升值,并造成了日本高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综观日本、德国汇率波动的历史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必然趋势;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十分重要;在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同时,实现缓慢渐进式汇率改革;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区域内强国减少投机资本冲击,减少汇率升值对贸易品部门的负面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促使内外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升值和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数据分析和建立模型分析的方法,对人民币升值和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指出要改变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单纯用人民币升值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有其他措施相互配合,欧美对人民币施加升值压力是站不住脚的。从日本和德国在应对本币升值的经验教训中得出,我国必须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入手,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保持经济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述学者们关于传统汇率决定理论、新动态宏观的汇率决定理论等文献的基础上,以理论和实证不同角度去论证人民币汇率的决定问题,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因子,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国际经济博弈压力;并在借鉴日本和德国应对本币升值压力的措施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了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回顾了汇率经典理论,对合理的汇率水平与货币升值速度进行了解释。在对比日元升值经验的基础上,论文阐述了本币过快升值的不利影响,并讨论了在货币快速升值条件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和德国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出口增长--外贸顺差--经济发展的情况,本币升值也都成为困扰这两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难题.面对货币升值压力,日本和德国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给这两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与增长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元升值对我国的历史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屡创新高,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国际的影响却颇受争议。在此背景下,借鉴他国的经验意义明显。而日元升值与我国某些方面存在着类似。本文立足于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状,通过比较中日两国本币升值的异同,从而找出适合中国目前状况的宏观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9.
日本与德国应对货币升值压力的对策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和德国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出口增长——外贸顺差——经济发展的情况,本币升值也都成为困扰这两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难题。面对货币升值压力,日本和德国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给这两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与增长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辉 《现代商业》2007,(35):281-282
现在很多国人都很关心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乐观者强调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国力昌盛、强大的表现,它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前奏曲,而悲观者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阻碍国内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担心中国经济重蹈日本及东南亚经济危机的覆辙.人民币升值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高储蓄率国家的百姓,在本币升值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我们手中相对过剩的货币资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频繁,与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情况有相似之处。基于中日两国在本币升值背景下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及嬗变、区域分布特点与产业选择行为3方面比较分析了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异同,最后针对日本产业选择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要统筹兼顾服务业与制造业、促进投资区域和产业多元化以及提升投资者应对海外投资风险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辉 《现代商业》2007,(29):281-282
现在很多国人都很关心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乐观者强调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国力昌盛、强大的表现,它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前奏曲,而悲观者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阻碍国内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担心中国经济重蹈日本及东南亚经济危机的覆辙。人民币升值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高储蓄率国家的百姓,在本币升值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我们手中相对过剩的货币资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人民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面临严峻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了解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过程的基础上,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而探寻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的升值压力,虽然国内对于人民币升值都持谨慎态度,但未来的趋势怎么样,谁都不敢说.但对企业来说,应当做好人民币升值以后的应对措施.本文在了解人民币升值的基础上,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进而探寻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已累计升值2.6%,并且升值趋势还在继续。为深入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文章从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及近期研究成果出发,结合日元升值后日本贸易结构的调整,提出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并且升值预期增强.本文通过研究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原因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进而寻求外贸企业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升值已经不可小视,它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经济与生活的各个领域.要坚持两点论,从两个方面认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影响.既要认识到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实事求是的看到人民币升值在一些方面是有利于我国的发展的.上个世纪80,90年代,紧邻日本已经经历过一次日元的升值.日元的升值在很多表象上是类似于我国的.我们要从上世纪末日本和泰国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认识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关键性,必然性和解决办法.为了成为一个首屈一指的大国,我们承受着很多来自各方的压力.针对人民币来说,我们要全面认识升值的压力.只有当人民币有任何异常波动时,我们都做到正确应对和提前预防,才能使得人民币能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币升值是削减我国贸易顺差的一项措施。但是,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时存在且加工贸易占比更大的情况下,本币升值对削减顺差的作用将大大被削弱。本文探讨了在多种贸易方式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本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证明了本币升值对不同贸易方式的影响程度不同并指出要有效削减贸易顺差必须特别采取针对加工贸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和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期,日美联手在国际上掀起了迫使人民币升值的浪潮.2003年2月,日本在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提出了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广场协议"提案.针对发达国家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作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外汇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的传导关系基本上表现为本币在这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具体有两方面传导行为:一是一般商品市场物价上涨,拉动本币从一般商品市场向外汇市场流动的行为机制,产生传导效应,出现“本币对外贬值,物价平抑”的现象;二是外汇市场本币贬值,拉动本币从外汇市场向一般商品市场流动的行为机制,产生传导行为,引发“本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1994年我国实行以人民币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的外汇管理制度后,外汇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的传导关系表现为外汇市场对一般商品市场的强势、持续传导,因此增加了通胀压力。缓解通胀的主要策略措施为制动策略措施和催动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