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琳玲 《致富时代》2011,(1):103-103
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自分税制以来关于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争论一直都没停息过。该文从政府分级的理论分析出发,主要讨论了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的问题,而且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关于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谢旭人  戴柏华 《财贸经济》1994,(2):25-28,5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根据这个要求,财政职能要相应转变和加强.财政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财政收支的规模来体现的.因此,研究当前我国财政的适度规模,对于合理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即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规模是否适度的分析,探讨财政职能的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3.
陈阳 《中国物价》2023,(5):18-20
土地财政转型问题是事关中国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土地财政转型应服从于国家整体性转型,并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增量改革,同时保持适当的改革节奏。具体而言,土地财政转型应以政府角色转型为抓手,理顺纵向财政权力、弱化土地金融属性、拓展建设资金来源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财政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财政,即财政以提供社会公共物品为主要任务和直接目的。正确认识财政的公共属性,合理界定公共物品的范围,是确定财政作用范围、作用方式,正确运用财政政策工具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析地方土地财政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驱动因素,选用分税制改革后样本区间为1995~2010年16年间的中央、地方财政与土地出让金及税费收入数据,定量分析得出:一是分税制财政体制致使地方财政总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与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二是地方财政总收入对于土地财政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与完善地方土地财政与国家财政体制关系的具体对策建议,为构建地方政府可持续的土地财税收益(经营)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公共财政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太 《商场现代化》2005,(29):283-285
现代国家财政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财政,即财政以提供社会公共物品为主要任务和直接目的.正确认识财政的公共属性,合理界定公共物品的范围,是确定财政作用范围、作用方式,正确运用财政政策工具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尽管分权的优势已经由理论和经验所验证,但目前中国存在非常复杂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分税制改革仅属于形式上的财政分权。本文着重考察了中国目前财政分权的真实特征,并对背后的逻辑进行分析。进一步改革的关键应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权和支出责任,最大限度地纠正目前地方政府财权和支出责任极度不对等的现象,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自治权,而更为根本的改革方向在于改变目前的"分权式威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吕炜  靳继东 《财贸经济》2019,40(2):5-19
40年的改革进程中,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不仅有效发挥了以"政"领"财",为实现国家改革战略提供根本保障的基础作用,而且积极履行因"财"施"政",根据改革需求优化财政结构,提升财政效率,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在总结40年财政改革实践的经验、逻辑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本质、功能和规律进行深化认识和理论归纳,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规律的基本认识,明确新时代我国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设的基本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40年中国财政改革实践和理论建设的思考,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鸦片战争后的时期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财政特点和鸦片战争后清朝的财政特点以及鸦片战争后中国财政思想的转变。再从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和李鸿章主张建议中分析当时的财政思想。  相似文献   

10.
安体富 《财贸经济》2016,(12):17-27
研究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定位问题,对财政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分类中,一直将财政学列入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这曾为大家所接受.但目前在财政学界,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本文从财政的性质(本质)、财政学在西方经典经济学中的地位、如何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如何看待财政政策与财政制度问题、关于“财政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争论以及如何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等,多角度论证了财政属于经济范畴,财政学属于经济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事业单位进入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时期,对于财政经济管理要求更为严格。目前的国家事业单位与财政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对财政经济良性循环予以高要求并落实到位,就需要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和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财政学界,每当财政关系要有比较大的调整,要对财政体制作较大的变革时,学者们都要对财政基本理论讨论甚至争论一番.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有了极大发展。本文回顾了这一新理论区别于传统理论的特征,以及将其用于经济增长研究得出的新发现和主要问题。在此类研究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绩效,一方面为回答“财政分权是否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研究依据,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制度设计对财政分权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判断,这与国内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有相似之处。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未来的中央一地方财政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探讨冯秀华,王绍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实行科学、规范的分税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面临很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贾康 《财贸经济》2007,(3):127-127
阎坤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的代表性成果《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一书,已于2006年6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十一五”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其中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已成为当前财政领域的焦点问题。阎坤博士这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专著的及时出版,对于研讨我国县乡财政体制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在此想着重点评本书具有的三个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王瑞 《财贸研究》2003,14(5):42-45
近年来 ,尤其是我国提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基本框架以后 ,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在如何更好地实践财政公共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同时 ,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如财政公共性是财政一般范畴还是财政特殊范畴 ?公共财政是否公共性的必然选择 ,国家财政是否就是对公共性的否定 ?公共性的最佳实现形式是什么 ?等等。本文从国家与财政的关系入手 ,对财政公共性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财政公共性脱胎于国家的公共性并由国家强制权力保证实施 ,其具体内容取决于一国的基本国情 ,而且与财政实践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进而得出当前进行财政理论研究 ,应紧密联系中国国情 ,在维护国家绝对权威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实现财政公共性的完全体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探讨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一项基础研究,对于财政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整体化趋势。西方财政理论的专业化表现为研究对象日益精细、研究领域日益狭窄、理论分支日益增多;综合化表现为:一是其它学科向财政学领域渗透,即移植其它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财政问题和解释财政现象,二是研究对象的整体化,研究层次、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全面化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三是西方财政理论的长期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平 《财贸研究》1990,1(5):67-69
<正> 一、现有财政理论对社会财政的认识对于是否存在社会财政问题,现有的各种财政理论,都没有作出直接的回答,但我们可以通过推论间接地得到结论。具代表性的理论有两种意见。通常简称为“国家分配论”的财政理论显然否认社会财政的存在。这种理论认为,财政范畴的出现,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是特定阶级统治的国家为了维护加强其上层建筑,巩固发展其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那  相似文献   

19.
张俊 《财贸研究》2011,22(1):154
<正>由于县域财政是中国式财政关系的基础,是实施民生政策的中坚,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如何重构财政激励相容机制,提高县域财政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意义。分税制改革尽管增强了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激励,却没有明确各级政府的民生支出责任和预算约束,在县域财政自给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向其他层级政府转移支出责任以及预算软化成为县级  相似文献   

20.
白景明 《财贸经济》1994,(11):16-21
旨在转换政府经济控制模式的经济改革,向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和宏观经济分析逻辑提出了全面挑战。作为立足宏观、兼顾经济与政治双方关系、一举一动又难免触及微观运作的财政理论,自然首当其中。当此关头,财政研究方法和财政理论体系发生了相应变化,财政研究的焦点也出现了实质性转变。然而面对市场取向的改革,人们在较为深入地讨论财政体制改革和模式举措,寻求财税改革与货币、价格、计划等改革的具体联动方式,思考财政政策的具体订定程序时,却对一个应首先仔细分析、对财税改革研究具有奠基作用的问题的研究关心甚少、议论不多。这个问题就是财政改革与市场化进程如何环环相扣。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从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双重角度进行讨论,意在就教于学术界。 一、市场化进程要求财政配套转轨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步骤,是逐步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这是一个充满制度变迁、利益动荡和结构变动的社会经济体系转折过程。 由于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是以政府发动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初始推动力的,市场化进程势必又渐次冲击原有经济体制各个环节,从而反过来强使改革步步深入,最终撞击出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一旦出现苗头便无法逆转或扭曲的经济形态转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