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借鉴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研究金融负债异质性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作用,实证发现:(1)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存在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行为,但另一方面自由现金流的存在也缓解了企业的投资不足;(2)金融负债异质性可以通过抑制自由现金流以弱化制造业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但金融负债异质性反而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投资不足。  相似文献   

2.
对金融分权的研究,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投资效率。通过分析金融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发现金融分权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效率,主要体现在投资过度等方面。文章通过研究金融分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希望可以助力于我国企业相关部门的投资工作。  相似文献   

3.
金融化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选取了2013~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上市非金融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高管持股对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影响。结果表明,高管持股能显著抑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高管持股比例越高,企业金融化水平越低;而投资行为在高管持股与企业金融化的关系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高管通过投资行为影响了企业的金融化水平。高管持股比例越高,投资行为更优化,对金融化抑制效果更显著。文章的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进行合理投资,抑制企业的过度金融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评价了企业投资过度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反应.通过检验不同企业所有制结构下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过度行为的不同影响,本文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投资过度行为,且略微严重于投资不足;2.对于投资过度行为,非国有企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较国有企业灵敏.  相似文献   

5.
《商》2015,(47):215-216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借鉴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度量,并把负债来源分为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以研究负债来源差异对房地产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负债并没有发挥出财务治理效应,而经营负债能够有效抑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但同时也刺激了投资不足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6.
信贷资源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信贷资金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我国银行信贷配给现象普遍存在,信贷资金大部分流向了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本文利用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以及投资与产出的计量经济模型回归拟合,对1999-2009年我国企业的投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过度投资的行为.针对此问题,文章分析国有企业过度投资以及银行信贷配给的原因,并提出改进信贷资源配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Logistic模型构建融资约束指数,选取2011-2014年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融资约束能否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一定融资约束,并且所受融资约束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具体表现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对于存在投资过度的企业而言,融资约束能够抑制企业投资过度,进而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8.
毛建辉 《商业研究》2023,(5):121-129
利用2011-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年度财务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基于信贷期限结构视角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作用效应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信贷期限结构;数字金融通过延长企业信贷期限调节企业投资行为,促进企业实业投资,抑制金融投资;数字金融对企业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影响在高融资约束和市场化程度高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效应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和降低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特征,构建了量和质维度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传导机理,并在度量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量维度金融发展会阻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量维度金融发展才构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助推器;与之相反,质维度的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质维度金融发展则构成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信贷与融资机构的不断发展,以及上市公司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愈演愈烈,与投资不足等其他非效率投资行为相比,投资过度产生的不利后果更为严重,本文在界定过度投资的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并丛防范经理人获取私利、克服个人有限理性、合理引导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预期等三企方面提出了抑制过度投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