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启动的京津冀经济圈,目前仍然还是一个具有很强潜在发展能力的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其一体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但通过对主要工业产业专业化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本产出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京津冀经济圈有很强的产业合作基础。以加强产业合作为突破口和拉动力,是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水平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体发展高度、发展均衡性及协调性三要素构建了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水平测算模型,并从基础设施条件、物流运营效率、产业贡献及低碳化水平四方面指标计算和比较了2008~2012年我国三大经济圈物流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京津冀物流整体发展高度及发展协调性低于长三角经济圈但高于珠三角经济圈,而发展均衡性却显著低于其他两大经济圈。本研究旨在为加快推进京津冀物流一体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1年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这一主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进程,产业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京津冀梯度差和区域一体化中的突出问题,并对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河北沿海发展带等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赵弘:《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首都经济圈战略研究》指出,首都经济圈战略的提出,是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路的重大创新。首都经济圈战略既延续了京津冀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又突显了首都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采育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部平原地带,地处“3 2”首都经济圈以及“一轴、两核、三区”为框架的京津冀经济圈的中心区域。京津冀经济圈是中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京津塘高速为主线的“京津塘科技新干线”是其中关键的“一轴”,北京采育科技园正是这条主轴上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农民工培训市场日益蓬勃。但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因而对农民工培训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实条件,运用Kirkpatrick的四级评估法以及D—S证据理论,可以对农民工培训效果进行较为合理、科学的评价,并及时发现培训中和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滨海新区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滨海新区无疑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有潜力、最具活力的现代化经济新区之一。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京津冀经济圈的示范效应决定了其承担京津冀经济圈制造、物流航运和外向型经济的职能分工。滨海新区应着力培育一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提升本地区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医疗资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特征,且有向北京集中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首都特殊的政治地位、医疗行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北京对周边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虹吸效应”。缩小京津冀经济水平的差距,实现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有助于京津冀医疗资源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京津冀医疗资源共享机制以及探索卫生人力合理流动体制是推动京津冀医疗资源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测度了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而实证分析和比较了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这种作用在两大经济圈之间以及各个经济圈内部各省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总体上看,两大经济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其与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提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已逐渐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后的第三经济增长极,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现象.通过剖析京津冀发展阶段的趋势特征,从整体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paneldata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均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影响度不同,进而提出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强资本投入和对外开放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城市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调查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过程中,城市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日益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一个农民工群体聚集的大省,河北省在城市农民工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城市为调研基地,从医疗保险的视角,采用现场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城市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不公正的二元制度决定了当代中国农民工在身份、社会经济地位和未来发展前途上的特殊性。从身份看,农民工是国家将国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并实施不同待遇的结果;从社会经济地位看,“农民工”是对农民“低贱”地位的继承和延续,具有制度锁定性;从发展前途看,农民工的未来令人堪忧。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对二元制度以彻底改革,以“制度公正、国民平等”为主旨,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的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农民工与城镇职工高质量的经济同化是其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的物质基础。利用CLDS2014和CLDS2016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较低、迁移时间较长、社会资本较多的农民工自我雇佣的可能性较大;自雇农民工相比受雇农民工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较容易实现与城镇职工(平均水平)的经济同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职业间的收入差距大于户籍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工由受雇到自雇的职业转换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从高质量经济同化看:自雇农民工不但初始收入低于自雇城镇职工,且收入增速相对较慢,与自雇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扩大,难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同化;而受雇农民工的初始收入虽然也低于受雇城镇职工,但收入增速相对较快,与受雇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缩小,具有经济同化的趋势。自雇农民工难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同化,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社会资本质量不高以及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等导致其大多从事被动的生存型创业。为此,公共政策应通过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资本质量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机制等,鼓励农民工积极自主地进行机会型创业,并对自雇农民工和受雇农民工实行差别化的市民化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系统地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单位或公司提供给农民工的公费医疗、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比例都比较低,能享受到医疗保障的农民工人数还比较少;同时,农民工群体中,那些技术职称越高或担任管理职务越高的人获得医疗保障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而在个体或私有企业务工的农民工享受到医疗保障的比例显著低于在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务工的农民工。应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加快完善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特别关注农民工中的弱势群体,并增强医疗保障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浙江省969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态度及其个体差异。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经济转型升级”概念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他们能强烈地意识到经济转型升级对个体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能理性地认识经济转型升级对个体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更加开放的就业态度和较强的就业自信心。但其认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加大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宣传力度,准确把握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大力拓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途径,构建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并不断改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CFPS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我国当前农民工的工作状态满意度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工作状态满意度对农民工的健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工作状态满意度的四个主要维度作用上看,工作收入满意度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最为明显。从工作环境满意度对于健康的边际影响来看,对于农民工的影响小于对于城市职工的影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工作环境满意度对第二产业农民工健康的影响作用最大,而对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来说,工作收入满意度仍然对健康影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队伍。近年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的分析,探究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户籍制度设置障碍、社会保障权利缺失、法律保护缺位、自身素质缺失等现实困难,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逆向流动。只有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构建过渡性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民工主体素质,才能助推和加快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已有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宏观测量指标,通过对2008~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波动较为明显,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间转换率并不高。就业供给总量增长较快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岗位需求不能同比增长的矛盾是我国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