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旅游业竞争已进入区域博弈阶段。旅游非优区因资源、区位、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旅游发展举步维艰。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旅游非优区的研究趋势,指出区域形象和区域整合是旅游非优区研究的重点,并以合肥经济圈旅游非优区为例,设计了非优区旅游形象研究的一般框架:以基于节庆系统策划的基本理论为研究支撑;以资源调查、市场调研成果为研究依据;以节庆系统策划作为旅游非优区形象再造的研究主体,以期为非优区旅游形象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SPSS16.0的安徽旅游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必须要考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这两大因素。选取反映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12个指标,运用SPSS16.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得出17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排名,同时结合各地GDP的排名,把17个地区划分为四大板块:旅游发展非优区、旅游优先发展区、旅游发展优越区、经济带动区,并对各个板块的发展策略做出相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每个板块都具有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发展旅游业必须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强劲发展态势导致旅游资源优越区不能有效满足现实旅游市场需求,客观呼唤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文章对国内关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作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并就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基础研究、相关研究与应用研究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展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与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4.
烟台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只有蓬莱景区形成了旅游优势区,其他诸多的景点因资源、区位条件等因素,没有达到相应要求而形成了旅游非优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岛型非优区资源的评价体系,以烟台养马岛和芝罘岛为代表,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个景点的资源赋存情况进行分析。结论是两者都具备较高的资源吸引力,资源开发上的欠缺是致其成为非优区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加强基础服务设施、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统筹规划力度,挖掘和利用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旅游非优区海岛旅游资源,促进烟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旅游非优区分布广泛,和已经形成旅游热点的旅游优越区共同构成所在区域乃至全国旅游业的整体地域结构。本文从国内外旅游非优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概述,从理论的角度初步探析了旅游非优区研究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以滨州为案例实证研究,在全面分析其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滨州经济基础、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的非优表现,切合实际地提出了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产品战略——层次开发、滚动开发与市场开发战略——渐进拓展。  相似文献   

7.
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非优区的开发实践离不开开发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本在评析国内学术界旅游非优区开发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几个阶段,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旅游合作是旅游业保持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旅游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区域内的旅游合作不但可以使目的地旅游资源得到良好开发,旅游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能提升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从旅游业内部的要求及旅游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内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并从旅游企业、旅游产业及政府层面提出了区域内旅游合作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旅游业区域合作具有深刻的理论机制。本文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深入阐述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以我国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地区为例,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渊源、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为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旅游业区域合作具有深刻的理论机制.本文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深入阐述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以我国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地区为例,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渊源、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为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吉林省旅游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北区域旅游合作中三省旅游区位关系的判断,在分析影响吉林省旅游空间组织的旅游资源、旅游载体和旅游通道等重要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省旅游空间组织由点状、离散型向区域相对分散、点-轴-区结合格局的演变过程。随着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通道变化的驱动影响,吉林省将在培育重要旅游节点、优化旅游载体与通道的前提下,对旅游空间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旅游协作态势的"核心四边形"与"外围四边形"相结合,中、东、西三线贯通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推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它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围绕工业化,在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整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扶持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培育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体制创新中发掘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涵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面临空前的挑战,市场结构将重新整合。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主要客源地分布在亚太地区和欧美一些主要旅游产出国,来华游客多以商务游客和观光休闲为主。这一客源地区的旅游者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化危机为机遇,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应加强金融监管和国际旅游合作,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开拓新市场,实行差异化市场战略,促进客源流向的均衡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优化,将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大开发和旅游产业大发展给南通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南通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地位日趋凸显,在江苏沿海处于领先地位,但旅游经济规模偏低和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实力不强和功能不完善。旅游资源禀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流程度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南通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借鉴我国沿海旅游较发达城市经验的基础上,从城市旅游品牌营造、旅游大项目建设、旅游营销和旅游政策扶持等提出推进南通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志愿者旅游是旅游活动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分析了志愿者旅游的概念及特点,并依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政府组织型、NPO组织型、自发组织型、混合组织型等4种类型。最后对志愿者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志愿服务和旅游活动功能的拓展是志愿者旅游发展的内部驱动力,而全球、国家(地区)和地方的社会经济、社会意识、政策制度及基础支撑条件是志愿者旅游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启动力量和扩张动力,一直主要源于政府的安排和推动。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的深刻变化,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外生动力机制的延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意识、微观经营机制、市场空间扩张与力量壮大,均产生诸多消极影响。转换动力机制,激活并充分发挥其内在动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开放,入境旅游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带动宏观经济增长。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具有时变性:一方面,入境旅游自身的发展质量及其同相关产业的关联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带动效应趋于增强;另一方面,入境旅游属于资源依赖型(出口)产业,随着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比重的持续提高,可能面临“资源诅咒”困境,尤其是对经济增长带动效应更强的制造业的挤出不利于整体经济增长,进而使其经济增长带动效应趋于减弱。采用1995—2017年107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以入境旅游专业化程度(国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分析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带动效应逐渐增强;无论是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还是中等收入及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均随着入境旅游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因此,应促进入境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积极开发新型旅游资源、持续促进技术创新等路径有效提升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同时,要注意维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整体平衡关系,避免入境旅游过度发展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区作为志愿服务文化的时空载体,承载着志愿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的未来走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志愿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从社区发展的角度进行政府推动、志愿主体协调、社区诱导,实现志愿文化主体、志愿文化客体、志愿文化载体的互动共进,从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区域旅游发展力是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以旅游发展潜力为基础,以旅游发展创新力为引领,通过构建区域旅游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区旅游业发展力的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省区具有较强的旅游发展力,一部分省区虽然旅游发展潜力不足,但旅游发展创新力较强,属于"创新力拉动型",另一部分省区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叠加共振所形成的"双力拉动型";中部地区旅游发展力相对较弱,旅游发展多数属于"潜力拉动型",旅游发展创新力不足;西部地区部分省区旅游发展力较强,旅游发展属于"潜力拉动型",但大部分省区旅游发展力较弱,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的"弱同步区"。  相似文献   

20.
"无景点旅游"是与传统的景点旅游相对应的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种旅游新模式,是在景区(点)人满为患且门票价格过高,旅游需求趋向于个性化、理性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兴旅游方式。从"无景点旅游"内涵、特点、源动力、决策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长沙和张家界旅游市场的实证调查数据,从人口学特征、决策方式、行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无景点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从旅游企业、旅游市场与产品开发、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