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财务重述视角,考察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制度的直接治理和间接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显著降低被公告公司财务重述概率,也会降低与被公告公司存在内部董事联结关系(简称“内部董事联结”)公司的财务重述概率,但对与被公告公司存在外部董事联结关系(简称“外部董事联结”)公司的财务重述概率无显著影响。强化媒体报道和内部控制质量是缓解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在外部董事联结中间接治理失效的有效措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监管力度加大会进一步降低被公告公司以及内部董事联结公司财务重述概率。  相似文献   

2.
独立董事作为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者,主动辞职行为会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本文2016-2021年发布独立董事辞职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康美药业案判决前后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及审计师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康美案判决后,独立董事主动辞职日前后三天引起的市场反应显著下降了3.9%;在判决公布后,具有信息优势、年轻的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更为显著,高、低薪酬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地,审计师会关注独立董事辞职行为及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而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研究表明康美案判决对独立董事及资本市场产生溢出效应,为加强独立董事履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直接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先天性的制度缺陷, 表现在委托代理关系的严重失衡。在完善公司治理的过程中, 应逐步理顺财务报表审计关系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中的代理关系, 强化财务治理, 以促使上市公司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声誉激励的视角研究法律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法律背景独立董事声誉与企业违规行为显著负相关,即高声誉的法律背景独立董事能积极履行监督职能,抑制企业违规行为。第二,细分独立董事职业经历后发现,相比于高声誉理论界法学学者独立董事,高声誉实务界律师独立董事抑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作用更显著。第三,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法律环境会影响法律背景独立董事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地区法律环境越完善,高声誉法律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可得到以下启示:第一,要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声誉机制,促使独立董事认真履职,起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第二,要加快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选聘制度,综合考察候选人的学历、声誉以及职业经历,聘请与企业所在行业以及企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独立董事;第三,要加强法治建设,维护良好市场法律环境,使独立董事声誉机制更好发挥作用,促使独立董事切实有效提升企业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作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监管处罚对连锁独立董事异议行为的影响值得关注。文章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监管处罚是否存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被处罚以后,其所兼任公司异议行为的概率和频次会显著增加,即监管处罚对被处罚独立董事兼任公司的异议行为具有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溢出效应在独立董事平均年龄越小、兼任公司数量越少的情况下越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监管处罚可以通过削弱独立董事兼任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或会计信息质量促使独立董事异议行为的产生。文章丰富了监管处罚溢出效应视角的研究文献,同时为独立董事履职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董事这个名词已不再陌生,并且伴随着2001年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颁布,独立董事制度越来越规范,在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独立董事选择辞职,而且大多以个人、身体、工作等模糊字眼作为辞职的原因。独立董事的大量辞职不禁引人深思,研究独立董事辞职的原因,独立董事辞职后的市场反应以及企业价值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辞职的相关文献,并按照独立董事辞职的原因、独立董事辞职后的经济后果分类评述,可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实务界和理论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是却鲜少有研究关注独立董事的行为。以兼职独立董事在不同公司的薪酬和行为为研究样本,分析薪酬和声誉对独立董事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之后,与Yermack(2004)、Srinivasan(2005)以及Fich and Shivdasani(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薪酬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表明独立董事在进行行为决策的时候,还会受到声誉、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引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作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代言人,曾被誉为“名利双收”的阳光职业。但是,在上市公司纷纷聘请独立董事满足监管者要求的同时,我们却发现部分独立董事提出辞职,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更为有趣的是,很多独立董事在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后又到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去任职,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独立董事“跳槽”究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激励,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声誉激励?本文以2001年至2005年75个独立董事的“跳槽”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独立董事任职选择的真实动机。首先,我们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个基于经济激励和声誉激励的分析框架。经济激励包括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付出,声誉激励包括企业知名度、企业隶属层级和任职风险。接着,我们对独立董事“跳槽”的真实动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跳槽”主要考虑的是上市公司知名度和任职风险等声誉因素,而不是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因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片面地强调独立董事的薪酬并不能达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效果,声誉机制更能实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作用。独立董事制度要更好地发挥治理效果。首先要解决独立董事任职并改善公司治理的原动力问题,这就要求形成配套的独立董事绩效评估机制以及声誉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会有培育独立董事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绩效的可能。本文的研究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公司治理的文献,而且对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孙源 《财会学习》2016,(1):124-125
独立董事制度自2001年引入中国以来,一直面临"独董不独"、"人情董事"、"花瓶董事"等问题.本文基于官员独立董事辞职潮这一热点,总结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政治关联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完善建议,为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水平完善内部监督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容 《财会学习》2016,(21):1-4
委托代理理论强调代理成本的存在,强调公司高管有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能力.在我国愈演愈烈财务报表重述背景下,以2004到2013中国A股非金融类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高管的自利行为.发现财务报表重述现象与高管自利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为此,建议监管机构建立起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高管的管理责任追究机制,以及要求高管"吐回"已获薪酬激励的处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