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玲 《经济师》2011,(1):56-57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必须从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维权体系入手,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成都自2003年以来率先在全国推行城乡统筹,特别是在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在加快城乡统筹和试验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成效。现正逐步勾勒出成都城乡一体化的脉络,即“以城乡一体化”为总揽,推进“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先导.确立全域成都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李保民 《经济学家》2008,1(2):3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作为客观经济规律,城乡就业一体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为各有侧重的阶段性特征:雇佣劳动就业方式的城乡一体化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阶段城乡就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就业内容的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任务,二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辩证发展过程。他们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思想系统、深刻和富有科学预见性,对于城乡就业一体化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本质上要求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的能力,增加享受发展成果的机会。现实情况却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抑制了农民权益的保护,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对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本文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为出发点,对公共财政均等化和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进行分析,通过推进“四个统筹”的发展路径,加快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尚不充分的状况下,政府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更迫切的是要把重点工作放在政府的就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上。通过走访广西A县就业服务机构,对就业服务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找出阻碍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体制、政策和工作实施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使我国的城乡就业关系从"城乡分治"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生路径转换,城乡就业一体化机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与重建。然而,基于马克思城乡就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我国城乡就业一体化路径转换并不彻底,尚没有形成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协调互动机制,并由此酿成一些比较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路径转换方向。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加速劳动力转移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与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城乡统筹是我国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思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出路。要实现城乡统筹,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实施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统筹东北地区城乡就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就业首先要立足于城乡关系的发展现状。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就业人口变动与城市化的关联性不明显、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是当前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统筹城乡就业对促进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消费和增加就业机会、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可以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运行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投资、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扩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和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举措,实现城乡就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胡捷 《江南论坛》2011,(5):44-45
“十二五”时期,一方面,苏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海大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加快发展,为我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太仓原有的交通区位优势正在弱化,生态环境压力正在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克难奋进,乘势而上。从城厢镇的实际出发,形成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未来的“十二五”足陕西省吴起县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吴起县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根本要求,紧扣子女成才和安居乐业两个目标,主打绿色产业和金色工业两个品牌,  相似文献   

13.
《江南论坛》2012,(6):10-11
“十一五”以来,无锡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有效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积极创新思路,精心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为何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缓慢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反复提到的关健词。记得20年前笔者参加了一次由郑州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全国性的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大型研讨会。当时改革开放搞了10年,全国要求城乡一体化的呼声很高,提出了许多好的观点。一眨眼20年过去了,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但城乡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据统计,1997—2003年7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  相似文献   

15.
城乡发展不协调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上,主要有工业化主导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和城乡融合理念两种模式.结合我国现实特点,需要从城乡融合角度,探寻城乡一体化路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城乡一体化动力,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农村新社区“三区共建”是城乡一体化空间载体,并且需要相互支撑.“三化同步、三区共建”构建了城乡融合耗散结构,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三化同步、三区共建”路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昆山市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都市农业建设、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提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肖万春 《经济师》2009,(4):21-22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与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使农业产业链得以不断延长的过程。农业工业化发展是以城乡资源的融合尤其是城乡劳动力的融合为前提的,要促进农业工业化发展.必须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为农业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二是逐步建立适应农业工业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户籍和就业制度:三是建立促进农业工业化发展的政绩考评制度;四是建立有效促进涉农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一体化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有利于农业工业化发展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我国落后地区破除经济赶超下城乡“二元”困局的现实背景,在从理论概念上比较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一体化异同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论证并揭示了我国现有模式下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经济赶超驱动将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陷入困局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以保证在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在既有经济赶超驱动下实现对农村居民公共服务供给变“被动扶持”为“主动支持”的破局构想;其次以实际数据分析加以佐证。研究表明:(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一体化的本质区别将直接决定地方政府利益的不同侧重点及其由此产生的不同后果。(2)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核心是将地方政府利益重心从城市转向城乡,重点促使落后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收益提升和支出成本下降,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由“被动扶持”转化为“主动支持”,彻底走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下的“二元”困局,实现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经济赶超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利益相容。  相似文献   

20.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既是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标,也是以教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在政策取向上经历了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到“城乡融合发展”的变迁。相关政策实施十余年来,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在城乡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两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城乡学生的教育质量仍存在显著差距。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结构特点,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内部新二元体制凸显、城乡间教育生产要素流动阻滞、教育资源仍存在空间错配等。对此,需要“以人为核心”对城乡教育提质扩容,抓住教育新基建机遇,提升农村学生教育质量;遵循人口集聚流动规律,加快扩充城市教育资源;创新驱动教育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