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9年笔者发现甘肃省酒泉地区一钱币爱好者集有"周天元连"古钱币一枚(图一).钱径3.52厘米,穿0.65厘米,厚0.32厘米,重16.89克.该币为旋读.素背.紫铜质.黑漆古.此钱铸造精美.据收藏者介绍,此钱为家传品,具体来源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近闻敦煌也发现一枚,钱文穿径、厚薄、大小均与此钱币相同.钱面文四字,书体近似楷书,但仍不失由北魏体脱化而来的行迹.首字为周,以钱文字形看,当属北周书法,似无大谬.然而,据查阅<中国古钱大词典>等诸钱谱,均无此钱记载.今仅发现一枚,可见它的传世,比稀有的"凉造新泉"还要稀罕得多.  相似文献   

2.
早年在南宁市钱币市场上购得一枚背"花廓"洪武通宝小平钱(图一),该钱,面"洪武通宝"直读;背为"花廓",钱直径为23.1毫米,穿8.5毫米,厚度为1毫米,重2.7克.钱通体褐色浅锈包浆,有少许绿锈.以前对该币一直不在意,当"花穿"钱对待,近期同古泉同好交流时,大家认为同"花穿"钱不一样,应为"花廓"钱,以前尚未见过此类,背"花廓"钱,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3.
笔者收藏有一枚面文为"太平通宝",背文为"天下太平"的大花钱,直径70.5毫米、厚5毫米、重127克,文字工整、铜质精良、纹饰精美,钱型硕大厚重.面、背缘上都镌刻有双龙抢球、海水朝天圭纹,古气盎然、气度不凡,当属宫钱无疑.提到宫钱人们自然会想到是清宫钱,但笔者总感觉它似曾相识,钱型纹饰并不象清官钱,经深入研究,认为此钱是一枚太平天国大型宫钱.  相似文献   

4.
笔者集有两枚洪武通宝背记值钱,现拓图介绍如下:图一,洪武通宝背“五钱”,直径4.1、穿径0.9、厚0.4厘米,重24克;图二,洪武通宝背“三钱”,直径3.2、穿径0.7、厚0.19厘米,重11克。上述两枚记值钱皆为红铜质,钱体厚重包浆自然。钱文为真书顺读,字体粗壮工整,字迹清秀遒劲笔划清晰  相似文献   

5.
新千年之初,河南洛阳白马寺镇农村,出土三枚唐开元通宝“长一元”白铜小平钱,其中一枚背铸三云纹,图1径2.50,穿0.64,厚0.13厘米,重3.6克;另二枚光背,图2径2.49,穿0.62,厚0.15厘米,重4克;图3径2.50,穿0.66,厚0.16厘米,重4.7克。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我在中山北街-建筑工地上购得一串古钱币,约有110余枚.这串钱币大部分是北宋钱,有少量的唐"开元通宝""乾元重宝",还有三枚西夏"天盛元宝".另有一枚很怪的钱币,形似小平钱,直径25mm;穿5mm;厚1.3mm;重3.5g.正面上下直读"忽雷",右左读"驳马",背面是一匹奔驰的骏马,品像一般(见图).对这枚钱的含意我一直不清楚,后我去请教我区著名考古学家牛达生教授和我区著名钱币收藏家张志超先生,经多方查证,已知"忽雷驳"为唐朝开国名将秦琼(叔宝)的战马名,"忽雷驳马"钱应是一枚"马钱".  相似文献   

7.
五代南唐铸造的唐国通宝以其书法秀丽、铸工精良居五代各国铸币之首,尤其是钱文篆、隶、楷三体开北宋对钱之先河,一直受到广大集币爱好者的喜爱。多年来,襄樊汉江卵石中出水不少唐国通宝,绝大多数为篆书小平钱,而且版式较单一,其它品种出水不多,现将笔者近期收到的三枚较少的版式介绍如下:图1,楷书小平,径2.5,穿0.6厘米,重3.9克,轮郭及文字深峻,铸造精美。图2,篆书折十大钱,径3.1,穿0.71厘米,重8.7克。由于水下长期腐蚀,稍有磨损,钱面布满细小砂粒。此钱汉江仅出一枚。图3,隶书小平小样,径2.29,穿0.6厘米,重1.3克,面文清晰,背平夷,此种钱在…  相似文献   

8.
大约在10余年前,我在上海肇嘉浜路的钱币市场上遇见一枚略显特殊的古钱,此钱正面钱文为楷书“高昌吉利”四字,背面为光背。我拿在手上仔细端详,觉得此钱制作十分精整,钱文规范有力,钱体黑漆古包浆,应该是枚典型的传世品。  相似文献   

9.
天津有个义和团纪念馆,馆内珍藏着三枚"义和团团钱".该钱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古铜钱相似,只是在字样铸造上透射出特别的标志,特别是其中有一枚铜钱,在正面方孔的周围铸有楷书的"替天行道"四字,背面铸有"保清灭洋"四字,而且在"清"字两边铸有"庚子"二字.因为当年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时日不长,不可能铸造大批钱币,所以这三枚钱币就显得极其稀罕,也极其珍贵.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1994年在徐州购得"乾元重宝"小平钱3枚,其中有1枚背右隐约隆起两横引起我的注意。由于钱体上有厚锈覆盖,经用锐器剔刮后露出清晰"二"的纪值。该钱为大字、窄郭、小穿,背穿下一小俯月,穿右纪值"二"(见拓图),径24、穿6.5、厚1.1毫米,重3.7克。该钱与《中国古钱目录》中四川黄先生珍藏的一枚乾元重宝折二钱在版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鹤翔 《甘肃金融》2001,(6):64-64
熙宁元宝小平铜钱铸于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钱文篆、楷、隶三种,篆楷、篆隶组成对钱,版式较多.有背四出版,较少见,背有"衡"字者,尤为稀见,极其珍贵,为当时衡阳钱监所铸,历来认为是熙宁元宝小平钱中仅见的纪地钱.  相似文献   

12.
戴政 《西安金融》2003,(9):61-61
2003年5月初,有人从南疆农村带回来30多枚各式古钱,其中有6枚开元钱,这6枚钱与常见的开元钱不同,差异较大、主要稍厚、周边不圆、钱唇未打磨、铸造较粗率。6枚钱面背几乎都有轻重不一的错范,钱面字廓还较深,地张很平整。6枚钱背外廓上都有被人括开锈层的地方,露铜处均是红铜,铜  相似文献   

13.
一、乾隆通宝中的异体钱 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所铸制钱,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双局开铸;多用黄铜、青铜浇铸.面文为"乾隆通宝"楷书,直读;背文沿雍正年间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钱体大小厚薄不一,文字笔画位置多变,一般直径2.2-2.5厘米,重约2.4-4.8克.少数钱背可见星号或汉字;在乾隆通宝中,"隆"字异书钱为其他钱币少见.笔者收藏的乾隆通宝实物中,就有隆字的异体字五种之多.  相似文献   

14.
2000年7月中旬,百色市百色镇利元村村民陆某家中偶然出土了一枚清代钱币,该钱正面钱文为"咸丰重宝"四字,楷书直读;钱背也铸有钱文,左右为满文"( )"两字,汉语意为"宝泉";上下则为汉文"当五十"三字,亦为楷书直读;钱币直径为45mm,穿径为8mm,廓厚4mm,重量约为41g.此钱出土时遍体青翠,锈迹入骨,字体端正,形制规整,制作较为精美,确为开门见山的真品.咸丰为清朝第八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执政时期所使用的年号(公元1851-1861年),故此钱当属咸丰年间户部宝泉局所铸造之当五十大钱.  相似文献   

15.
近年,在沈阳鲁园古玩市场收集到一枚铜质折三方孔圆钱,这枚钱自左向上右旋读作"兴赵重宝",直径33、穿宽7、厚2毫米,重11克。钱背文直读"当三"。兴赵重宝,也有人读作"赵宝重兴",是南宋晚期出现的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货币,它究竟铸造于哪年,出自何人之手?一直是众多钱币学者争论的问题,至今尚  相似文献   

16.
高汉铭编著的《简明古钱辞典》载:宣和通宝,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铜、铁小平背‘陕’者为徽宗御书钱,精美难求。"昔年笔者有幸收藏了一枚铜质是钱(图1),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7.
蒋将 《西安金融》2011,(8):85-86
合背钱,指把两枚钱的背合铸在一起,是铸钱时误用两件面范而铸成的钱,所以两面的钱文完全一样。泉界对两面钱文是同一个方向的称“正合背”,一正一反的称“倒合背”,一竖一横的称“十字合背”,等等。最早的合背钱为战国的空首布,如“武”字空首布,“安阳”字平首布等,  相似文献   

18.
最近,桂林发现南宋铅质钱牌一枚,此牌下部残断已欠完整,且又新断为两截,牌正面两行直书有"准十八界计二十"八字;背面直书"大使"二字,皆楷体(不分段).牌宽33mm,残长65mm,厚3mm,残重20.8g.该牌尺寸宽度与过去发现的"和州行用"南宋铅钱牌形状十分相同,如长度也一样的话,全长应为74mm或76mm.牌周缘边线凸起,上端有一便于穿绳的孔,铅氧化层部分已结成块状凸起并发生开裂.  相似文献   

19.
马年新春,从浙江集得数枚大中通宝背十钱。皆蓝绿锈色,同坑所出,地章间或多或少还有着薄薄的一层绿水银沁.十分漂亮。江苏无锡一带出土,这批钱除了大中背十外,还有蒙文大元通宝,大中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光背和天定折二、折三、大义折三,以及一枚天佑小平,其他多是北、南宋钱。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一篇拙作<北宋"崇宁重宝背藏文钱"初探>,已于二○○一年在<甘肃金融>增刊上发表.数月来我们收到了一些同志的来信,认为,我们对此钱论证材料有据,内容翔实,然而,对其币的历史背景和成因及铸地的史实剖析有些欠缺.有鉴与此,我们拟就此一些问题,再作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