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农问题”与解决办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1、三农问题的客观必然趋势 国外已经普遍认为中国是21世纪最大的“世界工厂”。根据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实际地位,我们客观上只能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这种优势实际上产生于农村高达3个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全国劳动年龄人口7.4亿,其中农村5亿;农业实际需要1.5亿,乡镇企业实际解决5000万非农就业),使我们可以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长期维持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需要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也就是说要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互动的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农村劳动力正是连接城乡经济和社会的活跃的生产要素。张车伟敏锐地觉察到,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所认为的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形势似乎正在远离中国”,而应对这一变化的有效策略就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此满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可以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正迎来一个大好时机。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为重要前提,目前…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处于"无限供给"阶段。前两年"民工荒"的出现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崔传义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之所以说"新阶段",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两个明显的新  相似文献   

4.
就全国总体而言,劳动力供给进入以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为特征的“刘易斯转折点”,在这一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的新阶段。本文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以贵州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为例,分析贫困地区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态势,得出如下结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有着不断外出务工的趋势和概率,而且在较长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不断扩大,从而其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态势是具有可持续性的。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与资本、土地、技术等共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但是,相对于农村的劳动力需求而言,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供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负累。囤积起来的庞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造成“3个人的饭5个人吃”的低效益局面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瓶颈”。在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中,政府首次把城镇化提高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其称为城镇化战略。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体制框架——市场经济体制,和主题内容——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内,城镇化在大多数农村只能是个远景目标,更现实些的、更具有操作性的战术应该是农村工业化发展形成产业化来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6.
谁来代表民工的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东南沿海地区工厂缺工的报道不绝于耳。由于缺工,广东、福建和浙江的一些生产线只能有三分之一时间开工。“剩余劳动力大国”出现“民工荒”,这好像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这些年来都是把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作为一个基本前提来预设。“三条腿的狗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太好找了”,这是我前两年在江浙走动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昔日的“民工潮”忽又变成“民工荒”,怎么回事?今年的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部分短期打工的农民工回家种地。这是一个因素。但我们无法相信农产品价格的短期上涨,果真能解决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充分…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谈论中国经济时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对于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 ,到底应当采取什么对策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张晓山在《深化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发展》中将这些因素概括为三类 ,即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 ,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缺陷 ,农民利益流失 ;农村劳动力很难同资本结合。该文在提出“一个基本认识”———即“三农”问题的症结不在农业和农村本身 ,而在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大的政策导向———的基础上 ,提出了“两…  相似文献   

9.
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在北京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凭借着雄厚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焦点,承接的加工贸易数额巨大,种类繁多,素斧世界工厂”之称。而随着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一些制造业的服务环节也随之转移到中国,逐渐延伸到服务产业的转移,我们正面临着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基本规律。中国在近20年来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中国在人口供给规模、市场发育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他们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罗小兰 《中国农村经济》2007,75(10):23-29,39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动供给行为分析框架,并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对其劳动供给曲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全体样本,还是性别分类样本,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劳动时间都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化,非农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向右下倾斜。本文由此推出了实施最低工资标准这一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经济发展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因此,在劳动力继续转移的情况下,保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本文把中国农业发展置于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背景之下,考察其面临的挑战,认为在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农业生产率的同步提高有赖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朝着市场均衡方向持续提高。本文建议,在本世纪以来粮食比较优势提高的基础上,实施主动的粮食安全战略,是一个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顾问》2009,(11):52-52
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说是景气程度的“晴雨表”。急于招工的企业摊位在劳动力市场外排成了长队,因此常常造成交通拥堵。“不仅熟练工、技术工缺,现在连剪线头的小工都难找!”一家职业介绍所的经纪人感叹。近期以来,作为中国制造业中心的长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14.
信息窗     
“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 “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前景如何,劳动保障部门有关人士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加以描述。有关人士算了两笔帐。 第一笔是供给帐。农村新增劳动力供给数量进一步增加,每年将达到800多万人;由于我国加入WTO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和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温饱时期和工业化初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很大区别。这为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带来机遇。但是,短缺与剩余并存,农村仍有1亿多中年以上为主、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形式存在的富余劳动力,而亿万进城农民工的转移尚在中途。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经历了改革十年的快速转移后,近年来开始放慢了转移的步伐。与此同时,农村一大批外出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现象,某些地区发生的“盲流”也尚未完全遏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呢? 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个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强化服务破解"民工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入夏以来,在东南沿海,一向被认为廉价且“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却令人意外地发生大范围短缺,20多年来,这几乎是第一次让老板们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工而展开了争夺战。“民工荒”的背后.可见的不仅是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更凸显了对民工“简单利用、忽视保护、不重培养”时代的不合时宜。苏州市作为我国主要劳务输入地之一,在善待、培养民工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仅今年1—6月,该市外来劳动力登记人数就迭44.44万人,吸纳苏北劳动力约15万余人.完成了年度目标11万人的136%。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没有考虑非农转移的异质性,因而无法解释中国“迁移谜题”。文章通过构建一个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将永久性转移和非永久性转移同时纳入理论分析,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进行再解释,并增强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缩小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均产出差距要求农业部门保持较高的劳均土地增长率,如果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由非永久性转移演变为永久性转移,农业部门劳均土地和劳均产出的增长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进一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两部门均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长期中,“迁移谜题”可能会因非农部门的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而消失,因为农村劳动力可以逐步在城镇寻求充分就业而完成永久性转移。最后,本文提供了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相关的若干特征事实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是农业劳动力剩余还是农村劳动力剩余近年来,随着对农业问题的研究拓广到整个农村领域,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也被称为农村劳动力剩余。但确切地说,农业是一种产业,农村表示区域。农业与其它产业相对,农村与城市相对。说农业劳动力存在剩余,意味着在现有条件下农业内部无法容纳全部农业劳动力供给,因而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主要依靠产业间的转移。而说农村劳动力剩余,意味着在现有条件下农村范围内无法容纳全部农村劳动力供给,因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主要依靠乡城间的转移。两者在概念上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20.
《南方农村》2012,28(9):78-78
2012年7月18日上午,庆祝杜润生百岁寿辰的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宾馆举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致敬词”中说:“追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在文献的丛林中检索,还是在人们记忆的长河里回望,我们都看到一个众望所归的名字——杜润生,杜老。他被称为‘农村改革之父’、‘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长’、‘中国农村改革的策划者、开发者、原创者’。”作为中国高级领导干部中权威的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亲身参与了新中国建政后围绕“三农”问题的几乎所有决策;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他担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是制定中国农村改革政策最有影响的核心人物之一。然而,杜润生自己在九十寿辰时曾谦虚地说:“农村改革靠的是一个团队,我只是这个团队的一个符号。可喜的是,这个团队出了不少人才,但没有出一个腐败分子。”近日,温家宝总理专门到北京医院看望杜润生。温家宝祝杜老生日快乐,并对杜老的家属说,杜润生同志是一个了解国情、热爱农民的人,他为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学识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祝杜老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