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吴星南 《浙江金融》2002,(11):9-9,8
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目标是什么?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增收节支,提高效益,从而增强商业化经营管理能力.但现实中四大国有银行经营目标是一个矛盾体,具体表现为其理论目标与具体操作目标的矛盾.本文的所谓理论目标,是指(1)商业银行法律意义上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2)各级行领导近年来的总体意义上的增效的目标.所谓具体的操作目标是指各行近年层层下达的详细的任务指标,包括各种存款任务、信用卡、国际结算乃至技术测评等等.从理论上说,通过具体指标的落实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必要的措施和途径,但实践证明并非如此,多数具体目标的完成往往是通过不计成本竞争、放弃风险防范等手段达到的,为达到经营目的的措施和途径却导致了经营目标的破坏.因此,我们在看到这一对矛盾的同一方面的同时,要理性地认识到它们的对立方面及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有银行的改革进行了20年,成效不够显著,出在我们对企业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国有银行的各种管理制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说只在出了问题以后拿出来对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有银行的治理框架有问题。中国的国有银行没有形成一种凝聚力,作为股东代表的政府、作  相似文献   

5.
6.
7.
国有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集约化管理改革,直到目前,这项工作都还在进行之中。经过近10年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非理性行为,从而影响了集约化经营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的开放步伐逐渐加快,使得国内进驻的外资银行的数量逐渐增加,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具有促进作用也具有不良影响,阻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国有银行经营的好坏与与否决定了其发展状态的好坏。本文通过对当今我国国有银行存在的缺陷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1999年,我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分离出四家AMC公司,各自的不良资产亦开始剥离,并向AMC公司转移,这是国家为搞活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那么,不良资产剥离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化经营呢?对此,本文谈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产权──资产问题汪国翔利益驱动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行为主体重要的动力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也是企业,它应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去经营和管理,利益驱动机制自然也是它的重要动力机制。就是说,它拥有的国有资产是一种企业性资产,在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4.
金凡 《国际融资》2005,(9):17-21
国有银行改革历来是亚太地区金融改革理论争执的焦点。大型国有银行的上市,并不是改革的目的,但却是推行银行改革的必经阶段,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李利明 《金融博览》2005,(11):21-21
在很多人看来,经过财务重组之后的国有银行,已经成为“干净”的银行,是外资金融巨头眼中的“香饽饽”,应该卖个好价钱,而现在它们的股权出让太便宜了,有贱卖国有银行之嫌;再者,外资大规模参股国有银行威胁着中国的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束恒长 《金融研究》1994,(12):62-64
对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中结算问题的剖析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束恒长在我们的实际经济生活中,一段时期以来,对存款、贷款,各家银行普遍一分重视,但对支付的理解尚未形成应有的共识,并因此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后果,甚至出现了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汇路梗阻,结算秩序混...  相似文献   

17.
18.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银行体制改革是沿着一元化———多元化———专业化———企业化———商业化———现代化的方向逐步推进的。在专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改革过程中,由于条件和时机的限制,为了减少摩擦成本,我国银行体制改革选择了一条增量改革、外围改革和表层改革的道路。增量改革是指在国有银行体制外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全国性商业银行、股份制区域性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银行、外资银行及中外合资银行),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促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从而建立起我国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外围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与1996年相比,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人员分别增加0.10%、1.09%,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减少4.55%和2.84%.在总人数有升有降的同时,各行还进行了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②,专科(包括专科)以上人员所占比重上升,专科以下人员比重下降,就是说,人员总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