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梯度发展战略曾是我国的整体开发思路,这种战略就是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推进。然而,在东部大规模开发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却日益扩大。据统计,我国西部地区面积540万平方公里,人口2.85亿,超过全国的1/5。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  相似文献   

2.
王淑芬 《辽宁经济》2004,(9):106-106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上的差距。以1998年为例,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不足中部地区的1/2和东部地区的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59元,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7374元和1240元。  相似文献   

3.
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西  余明 《市长参考》2000,(11):35-40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都有较快的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快一些,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从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中,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为12.20%,分别高于中部、西部地区2.20个和3.23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中,东部地区GDP由占全国GDP总量的52.6%上升到60.6%,西部地区由16.34%下降到14.48%;中部地区下降也近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汤向俊 《山东经济》2005,21(5):107-110
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和出口的数据,按东、中、西三个地区分类,对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进口增长、出口增长分别采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结论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不明显;东部和中部地区进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西部地区不显著;在这三个地区出口都不是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5.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区结构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必须了解以下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改革以来,中、西部地区取得了很高的长期增长率。1979-1996年期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57%和9.35%的高水平。其二,东部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以中、西部增长率的下降为代价。东部的增长率明显高出于中、西部,始于80  相似文献   

6.
东西部之间的根本差距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乃至于与全国的差距,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水利、交通、电网等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化、城镇化程度低;科技和教育发展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差距应看作是长期以来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梁盼 《新财经》2013,(10):96-97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民生基础,明代才开始采取"改土归流"的政策,把奴隶制下的少数民族从土司王的野蛮盘剥中解放出来,开了清代雍正年间全面"改土归流"之先河。西部大开发是20世纪中国最为突出的一项国家大战略,经过十几年对西部地区的政策与产业倾斜,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逐年缩小。2002年,西部12个省、市、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人口占比为25%,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为15%。而到了大开发之后的2012年,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增加到19.75%。其实,西部社会经济的落后,有非常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琳 《发展》2007,(1):62-63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绝对数量大,但人力资源素质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且最需人才的地区,但是多年以来人力资源开发一直滞后.西部地区的文盲人口更是达到了3206万人,与全国文盲人口总数8507万人相比,西部的文盲人口占全国文盲人口总数约为37.69%.从城镇的人力资源素质来看,西部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宁夏等八个地区的城镇文盲率均高于全国4.04%的平均值,西藏地区的城镇文盲率更是达到了17.94%的全国之最.西部地区乡村的人力资源素质更令人担忧,除广西和新疆两地区外,其余九个地区的乡村文盲率均高于全国8.25%的平均值.可见,我国西部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必将严重影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制约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国家整体实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却进一步拉大,成为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之一。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1993年,我国经济在1992年高水平上继续攀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增长速度达13.4%。其中有13个省、市、区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省区增长最快,速度高达2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绝大部分省份则在10%以下,东部与中部特别  相似文献   

10.
中部悬念     
来自中部的忧思 从建立经济特区到西部大开发,从振兴东北再到"三极论"的提出,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这期间,中部地区与全国开发重点失之交臂,成为唯一被忽略的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近10余年内,中部与东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在扩大,两者GDP差额比已经增加了6倍.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又将使两地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便面临这样的发展窘境:搞市场经济的环境不如东部,国家资源按计划分配则落后于西部.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事关大局的国家长期战略,它的实施虽然主要在西部地区,但始终是与中部、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联系。这样,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东、中,西三大地带都有一个行动取向问题。笔者认为,三大地带的行动取向可以分别概括为:西部“大”开发,中部“深”开发,东部“带”开发。各省、区、市都应恰当地把握好行动取向,培育、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和区域功能,共同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贺文华 《山东经济》2012,(4):125-132
人力资本是资本的一种形态。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利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得出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教育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应云 《特区经济》2005,(2):116-117
目前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因历史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教育投入不足,投入体制缺乏活力,造成西部教育落后、人才严重短缺,与东部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有关资料表明: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并能吸引外地人才,必须实行以提高经济待遇为核心内容的人才政策。不然,西部地区的现有人才就留不住,外地人才更吸引不来,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就将遇到人才供给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 (如上海、广东等 )为了进一步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这提高了西部地区留住和引进人才的成本支出,加大了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的难度。实施以提高经济待遇为核心内容的人才政策,需要增加财政支出。西部地方财政实力单薄,力所不及,难以承受,必须有…  相似文献   

15.
宗和 《西部论丛》2003,(4):32-34
西部大开发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 我国西部地区12省区市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口占全国的近1/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西部地区还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75%以上,与周边14个国家或地区接壤。西部地域辽阔,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加快西部小康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重点是培养西部地区“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和大规模、大幅度提高西部人才群体素质,使之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普通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而开放型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的特点和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两会召开期间 ,西部大开发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们的一个焦点话题。不仅西部地区十个省、区、市的代表、委员乐此不疲 ,许多东部地区的代表、委员也为西部大开发准备了议案、提案。“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国性的战略举措。大开发势必带来投资 ,投资必然拉动市场需求 ,必然会为中部及东部地区带来大量商机。因为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第74号提案 ,是由李雅芳提出的“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开发法》的提案”。李雅芳说 ,去年她就觉得国家扩大内需 ,西部应该得到开发。中央提…  相似文献   

18.
《开发研究》1988,(4):24-24
<正>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西部经济虽然发展不慢,但与东部,中部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经济实力仍处于落后地位。1986年,预算内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在全国的比重.东部为51.4%,中部为32.1%,西部仅为16.6%;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比重,东部为49.7%,中部为35.4%,西部仅为14.9%;西部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仅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与1980年所占比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也大大低于同期东部占55%和中部占30%的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全国为762元,东部为1252元,中部为689元,而西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6%,东部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2007-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创新投入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投入整体上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且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在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从低向高变化的过程中,创新投入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呈显著递增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分布;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总体呈递增趋势,且中部地区的不如西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权威的创新环境指标,从全国和东中西部区域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全国而言,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素质都是显著的,金融环境为负但显著,创业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其中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素质的影响最为重要。对东、中和西部地区而言,基础设施提高了东部和中部的创新效率,且对西部不显著,市场需求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且贡献比较大,劳动力素质提高了东部和抑制了中部和西部的创新效率的提升,金融环境阻碍了东部和西部的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且对中部不显著,创业水平阻碍了西部的创新效率的提升,对东部和中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