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价格剧烈动荡这一表层现象,从基础理论层面研究国债价格形成的一般机制,分析国债发行价格形成的特殊性.从投资者数量、投资者实力、投资者预期偏好三个角度,论证我国宏观金融环境下投资者结构对国债发行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债发行的技术问题探讨詹亮宇国债发行顺利与否,对我国财政、金融等领域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机制的发育,对国债发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国债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近两年来国债发行处于困境。1992年国库券未能按预定...  相似文献   

3.
自1981 年恢复国债发行和1988 年开放国债二级市场以来, 我国国债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债市场已经初具规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为扩大内需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家将加大运用国债手段调节控制经济的力度。因此, 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将为国家财政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控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薄文英  杨坤 《经济师》1996,(11):52-52,57
对国债市场的思考簿文英,杨堃,张宇国债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国库券又称"金边债券"是国家为解决财政赤字,调节国库收支差额向社会筹措资金发行的债券。国债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萧条、繁荣三个阶段。1981年国家开始发行国债,最初的几年,由于发行期限长、到...  相似文献   

5.
陈伟 《经济师》2003,(2):221-221,223
文章通过对国债发行机制的规范分析 ,确立了衡量发行市场效率的指标 ,并指出影响国债发行机制或效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发行市场机制 ,即实施固定的发行表 ,建立一级自营商制度 ,多样化发行品种 ,采用拍卖方式发行。然后结合我国国情 ,从这四个方面探讨改善和优化我国国债发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阎慧 《经济视角》2010,(10):45-46
储蓄国债是我国国债发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行以来,不断改革创新,深受投资者的喜爱。但仍有众多有待完善之处。英、美国储蓄国债历经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储蓄国债体系,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英、美储蓄国债发行体系和我国储蓄国债发行方式的简单介绍,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在销售渠道、发行方式、品种设计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郭玲  张志超 《现代财经》2005,25(1):14-16
从1996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招标方式时起,我国国债发行机制正在逐步地市场化、规范化。但应注意的是,我国国债招标发行机制还很不完善,在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我们应该加以注意以减少国债发行的费用。  相似文献   

8.
英、美储蓄国债发行对我国储蓄国债的借鉴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蓄国债是我国国债发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行以来,不断改革创新,深受投资者的喜爱,但仍有众多有待完善之处.英、美国储蓄国债历经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储蓄国债体系,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英、美储蓄国债发行体系和我国储蓄国债发行方式的简单介绍,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在销售渠道、发行方式、品种设计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杜改萍 《经济师》2001,(2):171-171
国债以其安全可靠、收益稳定、流通方便、风险性小的特点被赞誉为“金边债券”,已成为广大投资者理想的选择,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尤其是1994年,我国首次对国债的发行进行了承购包销,使得我国在国债发行机制上引入市场调节因素,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竞相购买国债,持有国债的比重年年上升,银行为何热衷于国债投资?就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国债灵活方便、流通、变现快自1995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国债市场的改革步伐,先后发行了三个月、六个月、三年、五年、七年与十年的实物式国债、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等,丰富了国债市场…  相似文献   

10.
拍卖是一种有效率的定价机制,是国债发行的主要方式.本文从拍卖理论出发,介绍了国债发行中的三种拍卖方式,并结合我国近十年来记账式国债的发行数据,比较分析了上述三种拍卖方式的特点和在我国国债发行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债的利率效应与基准利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转型期国债的利率效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表明,由于我国转型期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未到位,利率以管制为主,货币的财政性发行,所以国债规模及其占GDP比重增大对利率变动的影响很不规则,但我国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招标机制,国债回购利率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试验及近年来中央银行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则促进了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国债市场利率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国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现行的国债发行和流通制度仍存在欠缺,尤其是如何使国债发挥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即公开市场操作亦有所贡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国债的持有者的结构、国债的发行规模管理和国债市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荷兰式招标与美国式招标:一个概念的误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1996年开始将竞争机制引入国债发行,逐步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招标方式来发行国债。与以前采用的政治动员加行政分派、承购包销等发行方式相比,这一市场化发行方式的采用显著地提高了国债的发行收益。从2003年起,财政部对记账式国债发行的招标规则又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了原来以单一价格作为中标价格的做法,而采用美国中长期国债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债发行成本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义群  钟兴文 《财经研究》2000,26(11):54-58
本文从我国国债发行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我国国债发行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分析与降低国债发行成本的措施分析等三个方面作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发行国债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艺纹  陈凯 《现代财经》2000,20(4):51-52
为了摆脱现阶段经济增长率下滑的趋势,我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而发行国债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了发行国债对拉动内需、优化产业结构等同积极作用,从而说明了发行国债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玫 《资本市场》1997,(6):36-39
<正> 在1996年大手笔的市场化进程之后,1997年的中国国债发行与流通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趋势—无论是在国债发行中,亦或是在国债流通中,甚或是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运作管理之中,管理层都采用了与市场化相反的选择。在此政策取向之下,国债市场出现了交易品种减少,参与者范围缩小,成交量及价格波动萎缩的局面;1996年国债市场所展现出的活力在1997的上半年似乎已不复存在,中国国债市场微带一丝茫然在调整中找寻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1996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招标方式时起,我国国债发行机制逐步地市场化、规范化。但应注意的是,我国国债招标发行机制还很不完善,在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完善国债发行机制,必须坚持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坚持规范与发展相结合,以严格规范的制度来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国旺 《资本市场》2001,(12):31-35
<正> 国债市场化改革回顾完全市场化的国债市场,富于流动性,对于筹集财政资金,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以及实施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市场统一、利率市场化、品种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券商作为富有活力的投资主体,可以利用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投资主体的双重身份,为国债市场化改革作出贡献并为自己创造获利机会。 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后,发行方式和流通形式不断改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发行方式方面,1981年至1991年,通过行政手段摊派给单位和个人。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后,国债发行由国债一级自营商承购,通过交易所交易网络向投资者分销。后来,承购包销转向招标发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开始  相似文献   

19.
徐新明 《经济师》2002,(7):242-242
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国债市场的现状 ,并就加入WTO后 ,我国国债发行及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国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以往国债政策的实施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发挥国债这一重要经济杠杆的作用方面有不理想的地方。如不加以改进,被动地一味扩大发行规模是不够的,以此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也不会明显。1.从国债的使用效果来说,国债由于要考虑挤出效应和代际负担,其使用效果值得探讨。政府发行国债通常会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的量与国债的发行量密切联系。政府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引起私人部门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