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邻水双英     
学艺邹永开是个有心人,他一直想自己创业。当初当兵的时候,战友们对养猪大多不感兴趣,他却积极要求去当猪倌。几年下来,他学得一手过硬的养殖技术。1992年,复员回到邻水老家的他和新婚不久的妻子黄小英一商量,两口子就和黄小英的弟媳妇龚群珍三个人一起去了福建。“自己干没有本钱呀。再说我们光有技术,对市场不熟悉,得学习呀。”邹永开告诉记者,“福州附近几千头、上万头的猪场很多,好多老板生意做得很大。”四川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加上又有技术,三个人很得老板的赏识,黄小英还干上了清爽一些的技术活:化验。这一干就又是6年。创业2002年,学…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都说,生意难做。但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为现实所困,在别人不经意间,把“难做”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记者在江西采访,就接触到几位这样的生意人。  相似文献   

3.
高洁 《市场周刊》2010,(9):74-75
“一开始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有点流于低俗.几章之后渐入佳境;一开始我觉得男主人公陈振飞是个坏人,把钱权色交易玩得滴溜转+几章之后才明白,在名利场上没有什么好人坏人的分别,干净的人做不成事.能做成事的人必定不干净,如果一定要划分好坏,只能看做事的动机和结果,不能看手段。所以陈振飞总的来说还算是个好人.至少他耍的手段大部分还是为了做事,小部分才是为了自己,并且并不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死活的那种人,在如今就得算个正面形象了。”  相似文献   

4.
<正>顺应政策导向大胆改进工艺做别人做不了的生意李开兵是湖北枝江人,1998年在一家镇办企业跑业务,走南闯北认识了不少客户。一次,一位荆州客户托他在湖北老家买木炭,因其老家出炭声名远播。李开兵也自认为这只是小菜一碟儿,可没想到在自己的地头上办事却吃了“闭门羹”。  相似文献   

5.
<正>巧用营销新点子找准卖点好赚钱谢军是广东人,他在广州的一家家具公司做了7年的销售经理,后来干得有点厌倦了,就想自己做点生意。因为一直做销售工作,所以谢军对市场还是比较了解的,做什么样的项目、做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得到人们的欢迎,经常和顾客打交道的他多多少少有一些把握。有着丰富市场营销经验的他通过各种渠道考察多个项目,花钱买教训的生意得不偿  相似文献   

6.
王生军是从事油漆及辅料买卖的个体户,在浙江萧山商业城做了近20年的生意.去年下半年,他成功办理了“个转企”业务.王生军说,当初让自己下定决心“个转企”的原因是,2012年开始,国家有关规定明确,从事危险化学品行业必须以公司为单位经营. “我做了20年生意,积累了许多顾客,一些企业也会来进货.可是,企业更愿意和作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做生意,因为它们可以提供税率为17%的增值税发票,这是个体户不能提供的.”王生军说,有时就因是个体工商户,“黄”掉了不少生意.  相似文献   

7.
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山里娃,靠着自己的诚信和努力,在大城市里苦苦奋斗,达到身家600万。正当他生意如日中天时,由于对市场险恶防患意识不足,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人诚信深发展张德彪出身于湘西南一个贫困的山区,兄妹一共七人,因此他小学没毕业就开始摆地摊。从最初的贩卖针线等几分几角的小生意开始,张德彪一步步地积攒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开始在全国蓬勃发展。张德彪带着这些年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钱,独自一人来到了中国商品经济最活跃的浙江省温州市。刚开始,他的生意做得不大,主要倒手一些钮扣、发夹之类的…  相似文献   

8.
<正>当大家都在抱怨生意难做、项目难找的时候,总有一些人独辟蹊径,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商机!听完张建尧的创业历程,你会发现,财富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小小行业藏商机一年赚得百万金从银行辞职后,张建尧开过书店、卖过化妆品,也做过服装批发生意。几年下来,凭借勤劳和智慧,他有了几十万的资产。为了把生意做大,他拿下了一家食品公司的  相似文献   

9.
<正>为什么自己找项目总是上当,做生意总是赔钱?那么我告诉你,你一直赔钱的原因主要是贪大求洋,总是想着做和别人不一样的项目,所以你总是被忽悠,所以你总是赔钱。究竟什么样的项目才能赚到钱?那么我告诉你,把最普通的生意做出优势最容易赚到钱!2016年5月接近尾声的时候,26岁的薛明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因为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他的摊位在开业当天就生意红火,当天纯赚400多元,之所以成功,得益于他把最普通的生意做出  相似文献   

10.
薛风云 《商界》2007,(2):95-95
人和人就不同.有的人生意做得很好.有的人无论怎样努力好像就没什么成绩.而我不幸属于后者。为什么别人怎么看怎么不如我,做起生意来却偏偏比我厉害多了呢?  相似文献   

11.
当心:骗你没商量假“上帝”张德菊两年了,就这么平淡地过着。我坚信诚心能换诚心,好人总得好报。事实也证明这是对的,因为店里的生意越做越好。这日,一外地中年男子买了几元钱的东西。他递给我一张百元的人民币。在我找零钱的空里,他又称自己有零钱。我还了那张百元...  相似文献   

12.
生意场上,自己、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了一种“三人转”的关系。不管是对自己认识不清,还是中了竞争对手的“招儿”,或者是摸不准顾客的心思,生意都做不好。只有把这三方面都“转”好了,生意才能做得风生水起。作为年产值达人民币9000万元的杭州华源豆制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茶  相似文献   

13.
1992年,借来五千元后,一个大学教师变成了一位商海逐浪的商人。在别人看来,他这一下子就等于是跳进了海里。而彼岸却是遥遥无期。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另类”,但他却走得义无返顾。坚定自如做着自己的创业梦想。  相似文献   

14.
粮食企业的下岗职工潘德贵,下岗后又重拾老本行做起了粮食生意。不同的是,这次他的粮食生意做得有些另类,并在这另类的粮食生意中找到了条另类的财路。2003年盛夏的一个午后,东北一位粮食经销商接到以前的一位老客户潘德贵的电话,想从他那里弄点大豆。这位经销商很是奇怪,潘德贵不是从粮站下岗了吗?他疑惑地问:“老潘,你又要做粮食生意啊?”电话的那一边。潘德贵哈哈地笑着说:“我是要做粮食生意,但是这次不需要发车皮。你只要把粮盒从邮局给我寄过来就行了。“不发车皮怎么做粮食生意?潘德贵这次做的就是一次另类的粮食生意。  相似文献   

15.
<正> 王富开个豆浆摊。头几天只卖出二三十杯,而别人都卖个百八十杯。他很焦急,也纳闷,自己也没少花功夫,怎么就卖不过别人呢?为此他特地到生意较好的豆浆摊喝豆浆。一喝就发现了自己同人家的差距。在服务态度上,人家比他热情、殷勤周到得多;桌面擦拭得相当洁净,特别是豆浆温度,要热有热的,要温有温的,十分适口。他意识到,要想同这样的摊主抢顾客,不处处做得更好那是根本赢不了的。于是他开始了"争抢"工作。先是注意清洁卫生,桌上地下时刻保持干净,豆浆桶擦拭得相当洁净,工作服也洗得又白又净,一看就觉得干净利索。温度上呢,谁想要烫口的,就从保温桶里接;要  相似文献   

16.
管得太宽?     
我的朋友,混迹于中关村,主持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司,经常能搞到一些让人眼红利厚的大单,倒也生活得有滋有味。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一直以为他有什么神秘的背景。一次他酒后吐真言,才让我茅塞顿开。每次有大项目,我就穿上从天诚市场买的那套衣服去和客户的老总谈。我的小公司没法和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比,人家的业务代表都是西服革履,自己开着车来,我每次都是自己寒酸地打着“小面”去,可有的客户就吃这一套,他看我这样反而相信我是个实称人,我在私底下跟他嘀咕几句,别瞧那些大公司场面上那么光亮,还不都是从你们这些人身上黑出的?“如此这般,这单子十有八九就归我了。听了他的高论,我不禁哑然失笑,中关村的利润越来越薄,我相信那些衣着光鲜的大公司员工们也都会有一本自己难念的经,他们的西服洋车也都是为撑起场面而不得不为,如果他们知道这反而害了他们的话,不知将做何感想。这可能是一个有些极端的例子,不过很多中关村的兄弟倒是经常在抱怨,现在的客户越管越宽  相似文献   

17.
品牌陷阱     
商海淘金,小老板认准品牌效应今年52岁的林老板其实算不得什么“老板”,10年前单位破产,他失了业无路可走,就用破产补偿金在四川资阳城里租了个门面做服装生意。当时因为资金太少,不敢做品牌买卖,只能小打小闹卖些不知名的服装赚点小钱。由于林老板经营有方,滚动式发展,三五年后也就有了一些积累。在服装业滚打了一番的林老板深知不知名的服装赚不了大钱,得傍“名牌”,于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他开始加盟品牌服装代理销售,生意渐渐看好赚项也就大了。几年下来,他便有了几十万元的积累。多年的经营经验表明要赚大钱,就得做品牌。认准了品牌…  相似文献   

18.
翻开著名作家刘墉的《萤窗小语》一书,其中一篇《生意不是一天的》,看过后感想很多。的确,现在生意不好做,但要看你是怎么个做法。“生意不是一天的”,我非常相信这句话的效应。就是因为这句话,绝大多数的个私业主能守法经营,文明服务,以信为本,以诚相待,不欺骗广大消费者。因为他们明白,只要一次不实在,以后的生意就都没有了。  生意不是只做一天,朋友不是只交一次,我们惟有建立自己的信誉,才能得到长久的生意、永远的朋友。  春节前,我的一位朋友向我诉说了一件事,这位朋友在一家鞋店柜台买了一双价值 180元的男式…  相似文献   

19.
吸金幼儿园     
赵楠楠 《创业家》2011,(2):76-78
“做幼儿园很不容易,有一次我的老师集体辞职了,差点坚持不下去。”“走了几个人?”“两个。”“这也算集体?”“是啊,因为加上我—共也就三个老师……” 林可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在创建宝宝之家幼儿园之前只做过一年的小学老师,2004年她听到一个数据,2003年北京只有25%的幼儿上了幼儿园,另外75%就是待在家中,她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就向家里借了7500元,加上自己的3000元在北京市海淀区前八家村创建了宝宝之家幼儿园。  相似文献   

20.
“唉,我真倒霉!”刚出院不久的刘仁中斜躺在自家床上,愁容满面地对笔者说———我今年32岁,全家5口人,我们小夫妻挣钱养家糊口。我原在家开了一爿修车铺,连续当了8年的“先进个体工商户”。由于近年来生意清淡,去年10月我决定改行,向别人借了3万多块钱,买了一辆中巴车,在郭桥至宝应的线路上跑客运。没想到,这碗饭也不好吃,目前我们乡跑运输的中巴车有21辆,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后来,我们发现有几辆夏集镇的中巴车到我们的线上带客,搞得我们的客源就更少了。3月25日晚,我们乡中巴车队队长关照我和另外3个人上路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