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行业碳排放的视角,用投资组合和因子研究两种方法对企业碳排放与投票收益的相关性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市场在2013-2014年间经历了从绿色激励到碳风险溢价的逆转:2012-2014年间,碳排量低的企业股票能获得显著的绿色激励,而2013-2017年间,碳排放量高的企业股票存在显著的碳风险溢价;在模型中加入碳排放权价格因子发现,碳排放权价格因子能一定程度上吸收2013-2017年间的碳风险溢价,说明2013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的碳排放权交易所能增加市场碳风险溢价.为保障股票市场中的绿色激励,需要尽快展开企业绿色信息公开、绿色等级评级分类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市场化的碳减排机制被认为是实现全球低碳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过程中配额分配的合理性问题与碳减排过程中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性问题,本文构建包含自然-社会-经济多重系统的DSGE模型,分析比较不同碳配额分配比例下的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对中国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引入使得棕色企业得到了技术改进,同时绿色企业显著改善了环境质量。其次,初始碳配额分配比例对系统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碳配额分配比例的降低,棕色企业技术冲击对中国短期经济的波动效果增强,而绿色企业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的波动效果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通过调节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中碳配额的初始分配比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动态优化,为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长短期目标关系、提高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优化能力、重塑自然-社会-经济多重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用能侧是解决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问题的根源所在。相比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用能权交易制度在现有研究中较少受到关注。基于2013—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用能权交易制度对减污降碳的作用,并从节能效益、技术进步和金融支持三个角度展开用能权交易制度对减污降碳影响的机制讨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用能权交易制度能够实现减污降碳的双重环境福利。(2)用能权交易制度通过提升能源效率、减少能源使用实现节能效益,通过提升创新产出、丰富创新资源激励技术进步,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加强能源投资引导金融支持,进而提升减污降碳水平。(3)用能权交易制度具有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能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4)命令型环境规制较强的地区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减污降碳效果较差,会产生政策间的掣肘效应;能源富集区相较其他区域政策效果较差,存在更大的碳锁定风险。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构建出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推行视作准自然的实验,研究分析该政策对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的政策效应。研究结论如下:该试点政策的推行对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在该项政策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程度、碳排放水平越高的省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这一研究结论既是对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证支撑,也是对推动我国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现代税收制度是绿色税制.理论上,征收碳税具有内部化碳排放外部成本、释放环境税收"双重红利"、供给治理气候变暖全球公共品的内在价值;实践上,我国开征碳税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国外已有征收碳税的多样实践,从税种模式、征税范围与依据、税率与税收优惠、碳税收入使用与税收分权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碳税的开征进行了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事关环境治理,更是决定国家在全球能源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时能否抢占先机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碳排放治理需要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由此衍生出碳金融和碳金融市场,再一次体现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要获得持续发展的优势,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绿色金融体系,而发展碳金融是重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方式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表明,碳排放权的特殊性体现在政府创设性、商品属性、金融属性和类货币属性等方面,且各属性之间存在动态演进关系,彼此又相互影响、渗透甚至重叠.这些特殊属性及动态演进的发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对应了国内区域碳市场、全国性碳市场和全球统一碳市场的发展过程,各国政府应结合现有碳市场的发展阶段来进行综合把握和掌控.我国碳市场目前正由国内区域碳市场向全国性碳市场发展,政府创设属性和商品属性已充分体现,未来的碳市场建设应重点关注并逐步完善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和类货币属性.  相似文献   

8.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自2005年开始运营以来已进入第三个阶段,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长期低迷,其原因不但在于去工业化使其碳排放权不再稀缺,更是由于其通过对外贸易转移碳排放。采用2005年1月—2013年6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欧盟碳价与中国主要碳密集型产业对欧盟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欧盟碳价在短期内促进了中国碳密集型产业对欧盟出口量的增长,但长期内则会产生不利影响;在中国化解产能过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下,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渐减弱并趋于平衡。目前,中国已经采取有力的自主减排行动,欧盟不应再针对中国碳密集型产业部门征收碳关税;中国应尽早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帮助相关产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双碳”背景下,用能权交易制度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型环境规制,能否助推城市工业低碳转型仍有待检验。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的准自然实验法,检验用能权交易制度对城市工业碳排放和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并考察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用能权交易制度有助于城市工业碳排放减少和工业碳生产率提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用能权交易制度对内陆城市工业低碳转型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同时为沿海城市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相较于非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用能权交易制度对资源型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低碳转型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用能权交易制度主要通过能耗“双控”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及绿色创新效应等途径驱动城市工业低碳转型。进一步分析可知,经济增长目标削弱了用能权交易制度的产业结构效应及绿色创新效应,要素错配弱化了用能权交易制度的能耗“双控”效应,二者对用能权交易的低碳治理效果产生负向调节作用。以上结论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型环境规制的低碳治理效应评估,为理解市场型环境规制与城市工业低碳转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对我国...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有效率的污染控制手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实施和完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存在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碳排放源难于监测和控制、气体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缺失等问题;从微观经济角度看,存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碳排放权交易定价不合理、排污收费标准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借鉴较为成熟的欧盟和美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采取加强政府政策的宏观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配置、健全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体系以及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以实现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税种结构优化的标准及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种结构优化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现有税种的配置是否符合经济稳定、经济发展与合理分配等政策目标;二是由现有税种所构成的税制能否持续,并与其所依赖的经济条件保持长期、动态的平衡。我国现行税种结构存在商品税、所得税比例失调、不规范税种、税种在各级政论配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优化我国税种结构的途径在于协调商品税与所得税比重、优化现行税种、调整税种在中央地方政府间配置。  相似文献   

12.
四个方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初步建成,但还很不完善: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存在气体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缺失、政府监督管理碳排放力度不足,碳排放源难于监测等问题;从微观经济角度看存在碳排放权交易定价不合理、排污收费标准较低、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宏观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配置、加紧建立和完善我国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及加强高新技术应用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双碳”目标为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金融则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现有实证研究主要针对绿色金融对碳达峰的影响(碳减排效应),鲜见从碳减排和碳移除两个维度探究绿色金融赋能碳中和的经验分析,且缺乏对相应空间效应的检验。本文认为,绿色金融会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生产活动,促使更多资源被配置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领域中,这将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并增强地区碳移除能力,进而推动实现碳中和。具体来讲,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活动中节能减排投入的增加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清洁化,进而从碳减排维度赋能碳中和;有利于通过绿色农业和林业开发提升陆域碳汇能力,进而从碳移除维度赋能碳中和;有利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及外资结构低碳化和生态化转变,进而从碳减排和碳移除两个维度赋能碳中和。同时,在绿色金融发展、碳排放和碳移除的空间溢出作用下,绿色金融赋能碳中和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运用动态SDM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样本地区的分析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碳赤字水平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本地碳减排和碳移除进而降低本地的碳赤字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和碳赤字水平;总体上看,绿色金融赋能碳中和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此外,节能环保支出增加、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可以抑制碳排放量的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可以促进碳移除能力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则可以同时促进碳减排和碳移除。相比现有文献,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拓展和深化:一是在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绿色金融赋能碳中和的传导机制,二是将碳赤字、碳减排和碳移除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检验了绿色金融发展对碳中和的促进作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发展不仅会助力本地碳中和的实现,还会对相邻地区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应进一步挖掘和提升绿色金融发展的积极效应,强化其对资金流向的引导作用,并加强绿色监管,着力解决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绿色资源错配等问题,尤其应重视和避免“漂绿”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减排机制的确立在国际上催生了一个活跃的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培育碳排放交易市场,要有系统的思维,包括提出碳排放控制总量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碳排放权的初次配置;要从引领未来为基本出发点,规划中国碳排放交易产品体系及碳金融衍生品的合理开发,需要从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操作的角度,提出碳排放权交易核查及监管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方案;要从保障的角度,集成提出保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宏观政策体系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以来,各国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承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在我国“30·60”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目标策动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顺利上线,第一个履约周期各项指标表现良好,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市场发展的因素。本文在借鉴欧盟、加州、韩国等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有序优化碳配额初始分配方式,持续提升二级市场交易活力,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明确提出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湖北碳市场各项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大碳市场.因此,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市场中心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战略意义、改革意义与区位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谭广权 《西部金融》2022,(7):68-73+79
实现我国“30·60”目标,碳交易市场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2021年7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启动开市,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碳价是碳市场运行的核心,合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对市场稳健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碳价的定价机制,总结各碳交易市场不同阶段碳定价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定价机制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税收制度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税制初建和简化、改革开放之后恢复复合税制、分税制至今不断完善的三大阶段,地方税体系也伴随着分税制改革的完成而建立。但在后续的调整过程中,分税制下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匹配、营改增带来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地方收支压力加大导致非税收入膨胀等问题逐渐凸显。为此,对比借鉴西方国家的地方税体系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需要解决好主体税种、合理划分央地财政事权、加快落实税收法定,并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合适的地方税体系,以促进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记录,同比上升6%,该机构认为碳排放已经影响到了人类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国际间金融风险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控制能源消耗,抑制二氧化碳排放,才能保证社会资源平衡发展。因此,当前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目前国家已经明确了绿色低碳经济战略目标,要求促进碳减排,推动碳金融发展。碳排放与金融市场相互促进,但弱化了金融风险对碳排放影响效应。因此,本文侧重分析了金融风险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进一步证实了金融风险对碳排放存在抑制作用,地区发展可借助金融手段减少碳排放,最后从在助力碳减排、管控金融风险、促进产业创新升级、优化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扶持碳金融市场是转变经济方式、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碳市场、碳金融及碳金融市场三者紧密相关,碳金融市场是碳市场与碳金融的结合体。国外碳金融市场已具相当规模,中国的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但已初见成效。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融入全球碳金融市场,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避免国内碳金融市场的过度竞争,使中国碳金融市场能够统一、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