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进入推进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即实现人民生活初步达到小康。1992-2001年间,中国本着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石油、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能源发展战略,不断落实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总方针,在能源发展的多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的能源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进入推进"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即实现人民生活初步达到小康.1992-2001年间,中国本着"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石油、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能源发展战略,不断落实"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总方针,在能源发展的多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的能源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陕西地域禀赋差异明显,从产业分工优势出发,关中可依靠高新技术及其辐射作用率先发展,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模式;陕南立足绿色产业,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陕北发挥能源优势,走节约能源、高效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三大区域错位与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 所谓技术进步是指依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生产的低投入高产出,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技术进步的水平主要反映在劳动手段(工具、设备),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素质等几个问题。尽管我国近年来工业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十一五”头两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能耗的国际比较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和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性。提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能过分强调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消费多元化是节能减排的长期任务;运用国际比较法推求节能减排潜力和设定节能减排目标必须审慎、力戒夸大等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6.
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广东能源结构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省要保持原有优势并在未来的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源供应问题至关重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脱离我国的能源现状:人均资源贫乏,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可利用的一次能源中“多煤少油缺气”。大量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已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广东一次能源消费90%依靠省外,二次能源——电力消费已有10%依赖省外,且在未来10年将达到近30%,能源消费结构中有近70%是煤炭。因此改变广东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其中的比例,是确保广东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运行平稳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与我国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认为,依靠技术进步可以减少能源的相对消费,但不会降低能源消费总量,相反会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因而,技术进步在致力于降低能源密度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计划在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根据2050年后世界局域能源网络的发展场景和布局骨干情况,在关于高比例的清洁能源,研究了江苏某园区局域能源的碳中和的实现途径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清洁能源的比例,给出了一系列的实现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对江苏某园区基于局域能源的碳中和实现途径探索与发展情况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整体思路和行动路线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是能源,能源的焦点是石油。所以,我们必须以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为支撑,实现石油能源的配置在时间和空间领域与大能源体系中各种能源系统的有效联合、有效对接;在石油能源的理论研究、时空布局、技术勘采、层次替代等方面实现保障的层次性和多样化,以迎接中国后石油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日本资源贫乏,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非常高,给日本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确保能源安全的措施,逐渐向能源多样化时代转变,成为世界第三大核能国、第一大太阳能开发利用国。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火电或风电等替代核电需要7—10年的准备和建设时间,这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日本经济的增长仍需依靠化石能源,化石能源依然严重依赖进口。日本进口的能源资源严重地依赖政治局势动荡不定的中东地区,因此,能源海上通道的安全是保障日本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重点分析日本能源进口必经的咽喉地带的美国军事存在,认为日本能源海上通道的安全依赖于美国的军事力量和军事保护。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VAR模型对我国农业能源利用效率及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了农业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能源市场化是我国能源领域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能源市场化过程中,能源安全问题受到关注.虽然从能源市场化与能源供给的关系来看,能源市场化本身并不必然导致能源安全问题,而且从长期来看,能源市场化有利于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但在能源市场化过程中,由于进出口价格体制不合理、能源批零市场体制不完善、能源运输和分配的基础设施缺乏激励规制等问题的存在,非自愿配给和能源价格非预期增长等安全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海关外部监管环境日趋复杂,全面加强海关价格管理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当前海关价格管理工作面临发现难、查证难、定价难、效率低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提高能力、丰富手段、完善机制,推动海关价格管理工作科学发展,不断优化海关监管与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完全竞争市场上,能源产品的最优价格路径,是以市场平均利率水平随时间增长;垄断市场上,能源产品的最优价格路径是确保边际收益以市场平均利率水平稳定增长;寡头市场上,能源产品的最优价格路径则相对比较复杂,要视厂商之间是开展产量竞争、还是价格竞争的行为而定,同时还必须考虑互动策略、时间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假设市场上有使用传统能源的生厂商1和开发浅层地温能的生产商2,生产商1生产的产品绿色度较低,其价格也相应的较低,而生产商2生产的产品绿色度高,但价格较昂贵。基于政府补贴的角度,利用博弈论方法,建立政府和两个生产商的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提高市场最低绿色度准入值,生产商2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加,而生产商1的市场份额会逐渐缩小,即政府提高市场最低绿色度准入值对生厂商2更有利。  相似文献   

16.
在能源供给不足和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制造业能源替代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用劳动替代能源空间较大。通过能源价格上升实现节能降耗的空间较大,但会对制造业中各分部门的资本存量和就业需求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油价上涨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引发了经济危机、加重了西方国家的财政负担和生产成本、加大了非产油国家的进口成本。高油价也给航空、速递等一些运输行业造成沉重负担,油价上涨的最终承担者是消费者。油价不断上涨促使各国调整能源结构,高油价给石油输出国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腐败、暴力冲突、战争等。油价上涨要求中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多元化能源战略,尽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加强能源领域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在假设保持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运用Bai和Perron(2003)内生多重结构突变方法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52—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可以分为九个时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952—1988年期间(前六个时期)大致呈“N”形,在1989—2010期间(后三个时期)大致呈45度的“S”形。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稳步上升的,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一方面要保持能源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要对能源消费价格进行改革,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能源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能源需求的估计与预测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模拟了1953-2005年间中国的能源需求函数,并在模拟基础上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但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小于国民收入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另外,中国人口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一个显著因素,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在对中国长期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和模拟的基础上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减缓能源需求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低碳经济大环境下,节能型住宅是未来住宅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认为,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节能技术相对落后,节能住宅价格较高,社会节能意识薄弱,节能型住宅的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节能型住宅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节能型住宅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政府应该从制度建设、经济激励、行政监督和意识教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节能型住宅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