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蔡武 《上海经济》2018,(4):56-70
文章首先通过选取合适的测度指标分析并比较了历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发现两者呈现相伴扩大的趋势;然后采用JJ协整检验和VECM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目前确实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作用在逐步减弱;最后通过劳动力就业对城、乡居民各自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度的测算和比较等做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城乡两地区存在的现实情况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创造了条件,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动在长远内仍然可以有效发挥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联系实际情况对结论进行了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2.
选取超大城市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状况;采用 计量回归的方法,研究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这四个方面的指标对中国 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水平低于其他地区,有较大 提升空间;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四个方面的指标对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均有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近些年劳动力流动数量较大,对该省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针对甘肃省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将劳动力细分为农村劳动力和人才.从这两个方面对甘肃省劳动力流动现状、流动特点、流动原因进行分析,以及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对甘肃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最后分别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失两个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徐张颖 《特区经济》2016,(5):123-126
选取了2008-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经济增长、以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为交互项,以物资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科学技术投入,产业结构为控制变量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流动有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化建设加速对劳动力流动有抑制作用,经济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流动起抑制作用。本文根据实证结果得出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建议政策。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市州目标管理办法最近出台。根据该办法,四川将不再向各市州下达GDP增长指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规范政府管理、促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十项指标构建了评价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结合SPSS软件得到了三个主因子,由此给出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排名,分析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卢珂  张智勇  周云 《改革与战略》2012,28(6):93-95,206
基于湖北省保康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调查报告,分析保康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建议,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差距的决定性作用。单纯的商品自由流动虽然能使地区间要素收入相等 ,但不能改变各地要素禀赋的差异 ,无法最终消除地区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 ;资本流动若不伴随着资本所有者的流动 ,资本收益就会返回流出地 ,从而无法实现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均等 ;劳动力流动除了能使地区间要素收入相等以外 ,还能改变各地区的需求结构 ,削平地区间要素禀赋差异 ,最终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等。本文的经验分析表明 ,劳动力流动对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中国劳动力流动受到较大限制 ,通过劳动力流动来缩小地区差距还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实证分析了川、豫、皖、鲁、粤五省乡村劳动力近些年在从业结构、教育素质与人均收入三个方面的变化情况,揭示了我国现阶段乡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和文化素质相互作用对劳动力人均收入影响的规律,指出在乡村劳动力人均收入的影响因子中。教育素质并没有从业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民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产业结构、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新疆南疆三地州1078份农民调查问卷为依据,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成员从业状况、家庭年收入对农民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军伟  刘华 《特区经济》2012,(7):204-206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突出问题是:规模庞大、教育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素质差等。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原因既包括宏观的制度性及社会性因素,也包括微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个体心理性因素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制度性保障机制,运用分类分层模式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认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所实施的片面城市化政策导致政府对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隐性成本,降低了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性,阻碍了我国产业在空间上的高效集聚。因此,为提高我国产业的地理集聚水平和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有必要着力推动以流动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中城市城镇化空间的逐渐饱和以及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出现,就近城镇化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研究政府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发现:政府通过征地、户口改革方式推动的就近城镇化并不能够消除工资歧视,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工资水平仍然低于城镇本地职工,这一结论在纠正自选择偏差和样本选择偏差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镇劳动力市场针对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的歧视与隔离已不明显,同工不同酬成为实现就近城镇化者面临的主要歧视形式,而城乡劳动力之间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是导致同工不同酬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讨论发现,就近城镇化对于农村劳动力参保城镇职工保险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自我雇佣的就业形式则有助于打破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歧视。文章拓展研究了就近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为政府进一步推进以县域城镇化为主要形式的就近城镇化提供了研究参考。未来应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加强农村劳动力"同工同酬"的保护力度,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兵  胡丹 《乡镇经济》2007,(11):42-44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文章从乡村旅游的视角,具体分析了这类旅游开发方式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价值体现和体制环境,提出要在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农民利益维护和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制度建设三方面,积极有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农业大国,城乡人口流动规模大,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要促进城乡融合,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走特色区域城镇化道路。区域城镇化包括城乡城镇化和不同区域城镇化。要实现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立足于当地经济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等提高城乡建设效益,引导村镇建设走入正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要大力推动就地城镇化,提高乡镇企业规模,就近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三要统筹城乡发展,选择合适的城镇化道路,发挥市场和政府的联合作用,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在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方面出台的政策变迁,以及这个问题的解决进程,指出流动人口女子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并从转变流入地政府观念、拓宽资金渠道、加强数量监控等方面提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构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民工供给态势与“十二五”时期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总体上仍然过剩,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是我国中长期的重要任务。十二五以及更长时间内,要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发展服务业,有序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居民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人口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人口转移的问题、特点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几项合理的措施:①深化体制革新,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彻底转移;②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遏制房价高涨;④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0.
甘露  潘怀明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21-24
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并没有取得平等的就业资格,他们仍然是社会排斥的对象.文章以社会排斥为中心概念,通过定性分析和研究发现,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等要素构成了独特复杂的社会排斥主体系统,共同作用于社会排斥客体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文章最后得出了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基础是法制与公共政策要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