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是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是落实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区在创新金融信贷产品支持"三农"发展方面作了大量实践探索。本文结合通辽市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做好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提出了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农村金融机构的"最优金融结构"为理论支撑,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及其自生能力的角度,指出了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均衡的矛盾:一是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要求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规模必须符合农村金融市场不均衡关系所决定的市场规模;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决定了其自生能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结构性冲突问题,从而提出了关于调整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主体结构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把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思维接入农村金融领域,把互联网金融的文化理念植入农村金融机构,对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农村金融中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渠道和主体的多元化,正逐渐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丰富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手段。  相似文献   

4.
对农村金融创新如何反哺“三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良芳 《海南金融》2011,(7):70-73,80
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缓解"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促进了农业、林业、饲养业、渔业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农村金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的情况下对如何有效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以致更好的反哺"三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引言2004年,我国著名学者曾康霖提出了"扶贫性金融"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弱势群体的融资"。多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坚持农户扶贫信贷活动不仅是现代金融产品的一种创新,更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的配套措施,是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活力的重要途径的理念,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在查阅资料时注意到,以往诸多对农户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几乎集中在农村金融信贷机构操作层面上,而对农户切身利益的考量较轻,且对贷后金融机构采取何种策略控制风险研究的较少,对风险控制的激励手段的探讨更为稀缺。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与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文章通过对国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额产品与服务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发掘出其优缺点,从而为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金融机构应着力建立完整的金融体系、强化行业间合作、树立创新意识,减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7.
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存在分工不明确,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基础、创新手段、金融法律监管、农业保险等与印度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在其建设中应该真正做到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结合,开发、创新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产品,开展合适的金融监管以及发展农业保险市场为商业银行减少风险提供规避场所,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缺陷等。本文从改革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改善金融环境,创新金融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目前在一些不发达地区,涉农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表现为农村金融信用社一枝独秀,使得农村金融产品开发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本文就呼唤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完善信用体系,科学定位农村金融职能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也日渐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种类多元化、产权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其发展过程具有历时时间长、投入成本高、政府参与性强的特征.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多元化变革与创新的过程当中存在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支持力度缺乏,农村金融支持力度缺乏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理论体系、支持农村济的建设与发展、设计针对西部地区的金融产业创新政策等手段,探索关于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的新途径,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保险分散农村信贷所蕴含的风险是农村信贷风险分担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农村银保间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农村银保间风险分担可以通过利益捆绑和激励相容解决道德风险。通过研究张家界市的"信贷+保险"缔约过程与履约条件发现,银保合约创新分担了信贷机构的信贷风险,改善了缔约中的信息结构,降低了保险机构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服务是“三农”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理念,是解决“三农”信贷不足、信贷不公等问题的关键,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非普惠性。通过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贯彻金融公平理念、实现金融全面创新和全面履行金融社会责任,以金融公平为导向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以金融创新为导向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质量,以金融责任为导向保证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普惠性公平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延边州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信贷信贷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创新还受到较多因素制约,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4.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依赖于整个社会(区域)的金融生态和农村金融生态,而农村小额信贷及其瞄准机制,是考察这一生态的重要观测点。中外小额信贷的运行历程和现状表明,在瞄准偏差的利益博弈中,农村小额信贷要实现“真扶贫”而“扶真贫”的目标仍然要走很长的路。其中深藏着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全部要害。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抵消至少缓和高成本的压力,构建利益表达一协调一解决的良性机制.才是“纠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农地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农地金融在整个金融机构信贷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在我国,农地金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农村土地流转的正常需求.本文将在探讨农地金融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地金融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是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数据质量对一个地区整体的金融支持“三农”数据质量会有重要影响。为提高农村信用社金融统计报表的质量,确保对本地区金融支持“三农”情况的准确把握,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通过督促辖内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人民银行各项金融统计制度,积极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工作,并针对辖区内农村信用社报表错误比例较高的现象开发了《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报表白动生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农村信用社贷款逐笔自动筛选、归类,有效甄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报表科目归类错误,准确测算辖区涉农贷款规模,为提升整体履职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客观上使农村的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金融机构传统的"一户一贷"的贷款模式和产品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需求,制约金融支持集约化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开始显现并突出。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三农”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持,然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却较少引起学者关注。基于脆弱性的功能视角,分别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借款农户间的、普通商业银行与贷款者间的博弈过程与博弈记过。研究表明: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信贷的外部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比普通商业银行具备更强的脆弱性;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农户的还款能力与意识的缺乏、担保抵押资产的低质和信用制约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但相关研究较少考虑不良贷款约束,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也很少涉及。基于此,本文以较具代表性的沿海地区G省为例,运用非径向EBM-Undesirable模型从多个视角测算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并基于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经营效率进行了空间效应分析与影响因素估计。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但起伏较大;农商行效率高于农信社,但2015年后差距有所缩小;经营效率具有空间相关性,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行业竞争、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是驱动因素,隐形风险是阻碍因素。鉴此,本文提出了加快推进农商行治理能力建设和产品服务创新、将经营效率作为农信社改制的重要参考指标、监管部门和省联社给予针对性经营指导、深化邻近协同经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浙江省农户金融需求状况调查发现,农户的借贷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生活性资金需求比例较高;农户对信用社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高,民间借贷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农户对其它金融需求的了解意愿比较强烈。因此,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民间金融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管,使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作为担当"支农主力军"角色的农村信用社应深化改革,开发多样性信贷产品,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最后还要通过金融知识下乡等方式,让农户了解金融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