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论文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的网络耦合结构,依托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分析三大要素网络的构成、耦合结构及其之间的循环;在其基础上,运用耦合结构的三大外部要素——科技、制度和管理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自身发展的原理,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为区域循环经济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泰达作为我国综合型生态工业园区的代表,通过机制和技术的创新,逐渐构建起较为明晰的区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促进了区域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产品的耦合共生、产品经济向功能经济的转变,形成了结构较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的典范,为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物质流分析方法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发展,文章探讨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依据物质流分析方法,结合现实情况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对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多元流视角下东北城市网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交通、信息、企业的多元要素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三方面测度"流空间"背景下的东北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①交通及信息流要素在东北城市间相互作用更加明显、网络联系相对紧密;多元流的城市网络结构均显示出省内联系强于跨省域联系,城市跨省域联动发展格局远未形成。②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城市在多元网络均处于主导性地位,区内辽中南及哈长两大城市群在网络中的发育水平较高。③多元流视角有交通信息型、交通商贸型、信息商贸型、交通信息商贸型四种核心—边缘结构类型,核心城市多分布在城市群内,对网络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而边缘城市处于从属地位,尚未进入良好的协同发展阶段。④文章认为资源禀赋、时空压缩、区域经济、政策引导等因素共同影响区域网络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对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从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要素因果关系出发,建立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SD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仿真分析。结果发现,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强中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力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此外,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创新投入方面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技术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对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从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要素因果关系出发,建立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SD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仿真分析。结果发现,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强中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力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此外,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创新投入方面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技术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7.
浅论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辉  刘琴 《当代经济》2011,(19):106-107
以4R为基础原则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统一。环境会计和绿色会计是新型经济模式下会计核算体系的创新尝试,但仍有局限。循环经济会计拓展了会计的核算要素,更加强调与实务相结合,其实现必须依靠政策保障、企业主体意识和人才支撑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业网络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与产业网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网络内在机理。通过对产业网络群落中资源的流动分析,讨论了如何拓展产业资源链来降低循环经济中的资源消耗。通过网络社团发现方法得到网络产业群落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在区域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突破口。在阐述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观的内涵之后,进一步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例,分析了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最后,针对制约园区深入发展的政策障碍,提出生态视野下的促进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方面,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和科技支撑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完善配套制度,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构建了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度指标体系(即生态经济结构、生态经济效益、生态安全三大模块层要素和24项具体指标),结合结构熵权—模糊推理法对各类指标权重进行确定,进而计算省域各地区三大模块指标要素值,再通过建立模糊推理系统进行综合测评。同时以青海省为例对其2009年各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度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生态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3—2011年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面板数据,借鉴物理学领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GIS分析对全国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演变格局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发展上升态势且发展态势趋同,二者阶段之间及内部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入境旅游流发展水平阶段增长率较区域经济阶段增长率快,且阶段发展水平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强;区域经济阶段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弱。(2)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较为一致,耦合协调度阶段增长率均在20%以上,阶段标准差演变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在减小。(3)各省区耦合协调度格局实现了由严重失调至初级协调区间的跨越,总体向协调趋势继续演变,但阶段内部二者协调度类型又有所交叉。(4)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区域政策等因素是造成区域耦合协调度格局及其差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阶段,上述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丰富旅游流研究内容,明确各区域耦合协调度阶段发展特征及其差异性,耦合协调度格局层次性及演变趋势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城际客运交通流,从城市和功能区两个尺度对珠三角城市之间功能联系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联系强度上呈现出中心与外围、东岸与西岸、三大次区域不均衡的空间分异特征,联系方向上呈现出总体指向广州和深圳、局部非连续化的空间组织特征,联系节点上呈现出梯度层级和多中心功能布局并存的空间结构特征.当前珠三角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区域一体化政策趋势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兴建的阶段,这些因素会对区域内资源要素流的性质类型、空间配置和流动廊道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姜钰  韩微 《经济师》2012,7(2):54+56
国有林区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是其必然选择。文章对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和特征,进而提出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机理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综合运用生态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剖析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机理,提出了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三原则:(1)物质-能量原则.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时,应遵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流规律,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系统物质、能量的数量与结构特征.(2)成本-效益原则.即要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从而明确区域循环经济系统持续运行的经济可行性.(3)利益-分配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发展的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自身利益进行博弈,只有合理协调各方利益,才能保障区域循环经济的正常、持续运转.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需要科学构建产业链,并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制订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与政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借鉴欧洲统计局物质流账户的分类体系,在整理各类统计年鉴分散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以陕西省为例的区域物质流状况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从物质的输入、输出、消耗三个层面核算了2000-2013年陕西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规模、结构、强度、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陕西省经济发展对资源,尤其是化石能源及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伴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生态环境压力也在持续加大,"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积极有效实行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陕西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绿色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提高区域核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存在形态,区域循环经济的内部性、外部性,对区域循环经济体制、跨区域循环经济管理和建立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资源的短缺和大量消耗的困境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循环经济理念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建立闭合、高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循环经济产业链无论是在企业层面、区域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的应用,都是要形成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闭合优化。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要注意结合资源优势构筑特色产业循环链,依托生态固区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静脉产业解决根本矛盾,完善服务支持体系保障有效循环,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量化评价方法国内外尚处在探索研究之中,也一直是环境管理理论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探讨面向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引进、实施和控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初步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该评价指标体系由多项基础要素、状态要素、支持系统和最终集成的综合结果所组成,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四个等级。鉴于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福建开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并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构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实施灵活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培育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等5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