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春山 《商场现代化》2006,(28):207-209
绿色营销是指厂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厂商、消费者三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抗争也有合作。他们进行着一系列的博弈,经济主体在对方策略选择后而选择自己的战略,做出最优决策。为此,本文借助博弈论工具,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博弈三方的支付效用和相互关系,提出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的各方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的所有活动,只要是互动行为,均可以看成是博弈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图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加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1、什么是博弈论 什么是博奕论?简单说,就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下棋",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 2、博弈的要素 博弈论有三个要素:第一,存在二个以上参与博弈的主体,第二,博弈参与人是理性的,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博弈参与人之间有利益的关系,且各方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同时也取决于其他人的行动.  相似文献   

3.
贾慧 《中国电子商务》2014,(12):166-166
绿色营销不仅应当适应消费者的需要,达到企业利润目标,而且应当关注自然生态的平衡.博弈论是探究绿色营销的一项极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绿色营销中的相关博弈策略实施分析,提出我国发展绿色营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立凤 《现代商业》2014,(18):32-33
本文用博弈论模型模拟了两层垂直市场关系中上下游厂商的行为,利用相互进入市场动机的博弈分析出在双层垂直市场中,双方厂商都有进入对方市场的动机,进而促进各个市场竞争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双重边际化的副作用。这意味着双方厂商可以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调节市场价格与产量,从而提高市场整体福利。相反,对这种动机的抑制,如协调行为、兼并行为就会遏制竞争。  相似文献   

5.
绿色营销导入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企业导入绿色营销不仅涉及到自身经营的众多环节和方面,而且受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绿色营销的导入是企业和消费者博弈的结果.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结果表明,企业与消费者都会对绿色营销作出积极的反应,但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企业的选择,而政府和媒介的作用也应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绿色营销的博弈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绿色营销,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认证。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利润目标,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营销观念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任重而道远。一、博弈论与绿色营销的关系1.博弈论是分析绿色营销的一种有效工具和必要的手段博弈论的发展不仅开辟了经济学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而且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新工具。它突破了经济学原有的以个人孤立决策来分析的缺点,侧重于决策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突出了…  相似文献   

7.
宋发芝 《商场现代化》2006,(34):221-222
绿色营销又称环境营销或生态营销,它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一个准公共物品,局部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绿色营销的利益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绿色营销过程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等主体不断博弈的过程。分析他们之间的博弈关系,协调好各主体的利益关系,才能有效地推进绿色营销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从营销本质的思考出发,将博弈论与市场营销相融合,进而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企业与消费者双方之间的博弈,以及最终达到的共赢状态。最后提出营销的本质就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博弈最终实现博弈双方利益的最优组合,即博弈双方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厂商与超市合作策略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博弈论中静态博弈和动态重复博弈的理论,分析了厂商和超市在不同境况下的最佳合作策略选择,并得出了几个较为重要的结论。指明了厂商和超市在不同的合作境况下,如何选择和改变自己的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10.
营销管理中的博弈模型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喜  谭文 《商业研究》2003,(19):10-11
作为一种有效地分析工具,博弈论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较全面地介绍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博弈模型,从中可以看出,博弈论作为一种新方法,可用来透视营销管理的方方面面,它对提高营销决策的有效性、适应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翔  鲁强 《财经论丛》2016,(12):103-112
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下责任制度分析框架,从规制者、原有食品厂商、新增食品厂商和消费者的四方博弈出发,逐步分解模型中多方博弈主体的行为、收益以及最优食品安全水平下的约束条件和均衡解。研究发现:政府在把握规制的度的情况下,食品厂商类别、规制次数对于政府客观公正的监管规制无影响。提高不同食品厂商的食品合格率是增加消费者满意度、支付意愿以及食品消费规模的关键举措。同时,保障政府监管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是四方博弈主体收益增加的前提。原有食品厂商和新增食品厂商之间在食品价格、食品质量以及消费者期望效用方面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细分是营销战略实施的前提.关系营销是指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及其他伙伴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的概念在消费者市场中的引入,使得市场细分有了全新的内容.同时关系营销的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是顾客的选择,即进行市场细分.因此本文对关系营销下的市场细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自我一致性为前因变量,生态知识和感知效用为调节变量,对消费者-绿色品牌关系真实性的建立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真实自我一致性、理想自我一致性、社会自我一致性及理想社会自我一致性均对消费者-绿色品牌关系真实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自我一致性的影响最大;生态知识和感知效用均在真实自我一致性对消费者-绿色品牌关系真实性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且均在社会自我一致性对消费者-绿色品牌关系真实性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其对企业消费者-绿色品牌关系管理的营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博弈论对房地产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市场是由各主体的参与下形成的。各参与主体在一定的市场规则下,为追求各自的效用最大化,采取各种策略行为,在市场上形成复杂的关系。用博弈的研究方法,包括著名的囚徒困境和寡头垄断模型,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互相博弈的结果,在博弈中,无论购房者采取何种策略,房地产商的选择都是唯一的,那就是维持价格。同样,不论房地产商选用何种策略,消费者的选择都是购买。因此,理智的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应该是维持价格和购买。  相似文献   

15.
《商》2015,(7)
本文基于博弈论研究视角,将集群授信模式分为三个阶段,探讨了未参与集群授信、一方参与集群授信和双方参与集群授信情形下各方的博弈;找出了各方在不同情形下参与博弈的最低条件;并尝试为集群授信模式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使用Stackberg动态博弈模型来分析跨国战略联盟及其成员间的运作,最后得出跨国公司在与战略联盟的非合作性博弈中,其是否参与联盟以及其努力参与联盟的程度取决于博弈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合作式竞争将是有关各方最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品牌真实性的提升,通过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提升品牌真实性的过程中博弈主体各方的变量影响关系、策略选择,并用Matlab模拟仿真三方博弈行为的相互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在监督、惩罚、品牌价值提升等因素的作用下,当公众参与水平较高且达到一定水平时,会推动政府及企业积极实施品牌真实性策略,博弈主体三方的策略选择在演化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卓然 《现代商业》2014,(24):41-42
进入新千年,新能源汽车进入了中国政府及公众的视野。随后,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各种政策、规则、规定出台,吸引了各方关注,其中有汽车生产厂商,有普通公众,有各利益集团,更有虎视眈眈的外国人。大家都想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为自己谋得福利,由此展开了一场博弈乱局。政府在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与消费者补贴,平衡各方利益,保护本国企业方面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文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两种博弈的相关理论,借助熟练的得益矩阵分析技巧,将试图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9.
董志强 《商界》2008,(11):96-99
在日常的决策中,人们常常认为多一个选择总比少一个选择好,但在博弈论中,可供选择太多有时并不是好事。因为你的选择范围越大,对方的反应行动范围常常也会越大。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实际上也就限制了对方的某些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低碳投资过程中,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博弈。基于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经济主体在对方策略选择的同时所做出的最优决策,为企业进行低碳投资决策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