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2006—2020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企业家精神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在两者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有显著促进作用,与企业家创新精神相比,企业家创业精神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强。中介效应表明,产业集聚在企业家精神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调节效应表明,政府制定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会抑制企业家精神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家精神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企业家精神对中西部地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弱于东部地区;从城市等级异质性来看,企业家精神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从一线城市到五线城市逐渐减弱。此外,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也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产业集聚在东部地区城市中和等级较高的城市中表现出更加显著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治  陈曦 《科学决策》2023,(6):92-116
文章以2010-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为样本,借助智慧城市设立的“准自然实验”,分析数字经济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首先对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进行评价,并结合面板门槛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企业家精神成长的影响效应及理论机制。结果表明,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路径,数字经济显著地提升了城市企业家精神,营商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呈边际递增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南方城市,数字经济对北方城市企业家精神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相较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数字经济对外围城市企业家精神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精神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用2009—2017年沪深A股市场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将企业家精神、产权异质性、行业异质性等指标纳入计量模型,考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考虑产权与行业异质性后,企业家精神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力度大于非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对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拉动力度更大,但企业家精神对国有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对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促进力度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4.
李政  杨思莹 《南方经济》2019,38(12):49-67
文章基于2003年至2016年我国21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并且高新区设立带动的城市投资集聚是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并非源于其对周边城市创新资源的掠夺,相反高新区设立对周边城市和省内城市均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提升了本省城市和周边外省城市创新水平。此外,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能够显著提升一般地级市创新水平;随着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高新区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直至不再显著的非对称"倒V型"变化特征。但是研究也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影响的区位异质性并不显著,高新区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社会保障满意度、企业家精神(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和创业意愿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我国1154 名微观个体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冒险精神在社会保障满意度与创业意愿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4) 个体的性别和年龄异质性对创业意愿、企业家精神均有显著影响,且女性创业意愿最高水平的维持时间约比男性少10 年,两性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在45-54 岁以后趋于稳定,65 岁以后个体的社会保障满意度维持不变。东中西部的创业率反应了我国创业驱动力主要源于需求驱动。研究结果对我国政府提供和制定有关创业保护措施和激励政策有重要意义,对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社会保障服务与创业间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智慧城市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全新方案和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分别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两大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80个样本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此外,根据样本城市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对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点。在区域异质性方面,除东北地区样本外,其他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均显著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中部、西部和东部。在城市规模异质性方面,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为大城市大于中小城市。第三,影响机制检验方面,通过分维度检验证明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可以通过升级ICT等基础设施、增加智慧要素投入以及创造智慧成果进而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地区企业家为研究样本,研究环境对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行业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建立基于外部异质性的银行业发展质量分析框架,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中国上市银行2004-2014年发展质量,以降低外部非可控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还原中国上市银行发展的真实原貌。研究结果显示:上市银行整体发展质量呈上升趋势,中国银行业改革成果显著提升;调节外部异质性对各银行排名发生较大影响,相比于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在外部异质性不利的背景下,实现了较好发展;调节外部异质性评价结果的差异性较低,证明它缩小了被评价对象之间潜在的不可比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研究结果尝试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精神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作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其质量的提升备受关注.而企业家精神是实现城市内生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把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划分为经济增长、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三个方面,并使用2003-2010年地级市数据,实证发现:(1)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有益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企业家精神对人居环境的效应却显著为负.因此,城镇化建设过程,应大力鼓励企业家精神、发展私营企业,而且要调整企业准入门槛和加强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17年我国各省份的大数据发展指数和企业家精神衡量指标,对企业家精神与大数据发展的关系进行评价分析,得到如下结果:我国各省份的企业家精神水平与大数据发展具有相关性,企业家精神水平越高的省份,大数据发展的越好。因此,各省份政府在发展大数据产业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企业家精神水平,为企业家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江西省11个地(市)的24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抽样数据,实证分析企业家精神、合作社能力对合作社"农超对接"行为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社理事长的企业家精神对合作社"农超对接"具有显著影响;合作社资源、合作社活动即合作社能力在企业家精神影响合作社"农超对接"中均发挥了中介作用,其中合作社活动的中介作用略高于合作社资源的中介作用。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无形资源竞争观分析范式,即企业家精神—企业能力—企业绩效分析范式是合理有效的。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从合作社、政府、理事长自身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宁波经济》2006,(5):33-34
人才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宁波人才为宁波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了核心的支撑作用。本文在分析现有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对经济社会贡献,优化设计了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宁波和相关城市的人才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综合排名。18个相关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根据评估体系,在18个相关城市中宁波人才竞争力综合排名为第5位,其中资源排名为第10位,人才效能排名为第2位,人才环境排名为第3位。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从数字技术革新、数字能力革新以及数字效益革新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行测度,应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逐年提高,且东部地区最高,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依次降低。人口老龄化总体上会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生积极影响,并且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作用较强,而东部地区作用较弱。人口老龄化对数字能力革新与数字效益革新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数字技术革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减少劳动力供给、倒逼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和增加居民储蓄来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但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据此,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和加快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高铁时代"下,研究高铁开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吸引FDI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从要素流动视角出发,阐述了高铁开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吸引FDI的影响机理,并将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165个地级市数据以及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高铁开通确实可以通过加快要素流动来促进中西部地区吸引FDI。分区域来看,高铁开通对西部城市吸引FDI的影响作用显著,但对中部地区吸引FDI的影响作用不显著;(2)分城市规模来看,高铁开通对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吸引FDI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中小城市的促进作用;(3)基于高铁差异来看,"D"开头的列车对中西部地区吸收FDI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G"开头的列车的作用不显著。高铁开通在始发站以及市区,对中西部地区吸收FDI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和重要趋势。本文借助TOPSIS熵权法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以城市为地理分析单元,科学测度并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的现状水平、影响因素和空间格局。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杭州、昆明和贵阳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3大引擎,而排名靠后的大多是资源型城市。各城市间的得分差异性较大,单个城市内的绿色发展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上中下游存在显著不同,中上游地区的绿色发展形成了明显的以昆明-贵阳、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抱团集聚现象,湖南、江西南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也较高。而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的只局限于杭州、上海等少数城市;③细分领域评价,中西部城市的绿色生态和东部城市的绿色生产各具优势,而绿色生活领域表现好的既有大城市也有小城市,既有东部城市也有中西部城市,空间发展最为均衡。文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处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城市建设不应仅局限在中心城市,也应包括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文章在归纳总结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浙江省市(县)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测算浙江省58个市(县)的创新能力,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排名、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4-2015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家精神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及金融发展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与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协同效应、金融发展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协同效应仅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②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家创业精神在考察期内均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线性的正向影响,而金融发展则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激励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利梅  张丽 《特区经济》2010,(1):303-304
作为特殊的具有异质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家在当今我国经济发展中是稀缺的人力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以制度激励为基础,以企业家人力资本股权化为核心激励机制的物质激励,以控制权和声誉激励机制为主的精神激励的激励机制来实现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玖灵  谢宝剑 《南方经济》2022,41(10):54-72
发展夜间经济,刺激夜间消费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夜间经济发展呈现较大的南北差异,其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是什么,目前未有定论。考虑到南北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气温的不同,文章讨论了气温影响夜间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以此对夜间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进行解释。随后结合高德地图的兴趣点数据,计算了夜间经济场所的兴趣点(POI)密度,用以衡量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夜间经济整体呈现南强北弱、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气温对夜间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气温每升高1%,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0.484%,在更换变量和剔除部分样本后,该结果依旧稳健。除气温外,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经度、日照时长、产业结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每万人公交车数量对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影响要小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气温对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小。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气温偏高的南方城市在发展夜间经济方面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优势,因此夜间经济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南北差距,我们要谨防夜间经济蓬勃发展背后隐藏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0-2019年中国29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我们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发现:(1)环境规制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和质,但未促进代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泰尔指数;(2)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自然资源异质性,相对于非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面对更严格的环境规制时,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表现更差;(3)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样存在明显的区位异质性。东部发达城市在强环境规制条件下能够快速反应,以产业结构升级应对污染治理要求,而中西部城市受限于自身发展基础,较难快速完成这一目标;(4)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主要有倒逼技术进步和外商投资两条,利用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两条路径,为“波特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验证了与“污染避难所”相对的另一种观点。最后,从环境政策制定者、响应者两方出发,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