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4,(1):18-21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布设29个大面站施测垂线流速、温度、盐度、含沙量等,发现各因子垂线剧烈梯度变化后出现一个切变拐点,29个切变点连起来就形成一个曲面——切变锋面。锋面以下全部是底部海水层,锋面以上为上部淡水层;淡水不能向锋面以下渗透,故锋面以下温度、盐度垂线竖直,呈现海水性质;海水可以从锋面处向上入侵,故温度、盐度垂线梯度变化;锋面处含沙量最小,流速流向展现出上下两层径流与海流的切变;锋面位置起于近岸拦门沙坎底,沿主流与两侧逐渐升高与海平面平齐。3 000 m3/s流量时盐度锋面以上表层小于2.2%的低盐入海淡水大都分布在浅表层区域;入海泥沙由近到远、由粗到细快速絮凝落淤,超出2.2%线范围表层含沙量已小于10 mg/L,至距离口门前方7.9 km表层已是著名的黄蓝分界线,入海泥沙中低层最多运移到口门前方13 km、两侧6.35 km处。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输沙能力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黄河口泥沙输移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影响黄河口输沙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水流动力、潮流及絮凝的作用,并根据实测资料建立了反映黄河口输沙能力的无量纲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陈衎  王保栋  辛明 《人民长江》2018,49(16):36-40
根据近20 a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总量、入海径流量以及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净耗水量等数据,重点分析了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长江入海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是长江入海径流量的关键控制因素;流域内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等人类活动总用水量虽然呈增加趋势,但用水过程中净耗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用水量的增加对长江入海径流量没有影响;水利工程中水库蓄水多为调节径流的时域分布,对最终的入海年径流量并无明显的正负效应;但是,跨流域调水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长江入海径流量,而且这一影响会随着未来调水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把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量、流域平均植被覆盖指数作为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年径流量的影响〉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流域年降水量的影响。要保证一定的黄河入海泥沙通量,除了现在已开展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外,还要对黄河的引水量加以管理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三峡水库运行以来盐水入侵对长江河口的影响,采用自行编译完成的Delft3D 4.01.01版本源代码,建立了大通到长江口外的二维水流盐度数学模型,综合分析入海径流量与盐水入侵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Ddlft3D 4.01.01源代码能很好地模拟计算长江口水动力盐度分布,验证误差仅有10%~15%。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盐水入侵情况与径流量关系明显,当大通站径流量为5 000 m~3/s时,长江口南支与北支均发生盐水入侵。随着径流量增大,淡水区域面积由南支右岸向下游进一步扩大。当径流量超过30 000 m~3/s时,南支基本不存在盐水入侵情况,可以保证水库正常取水安全。当存在风力作用时,盐水入侵明显,盐水浓度达到3.5 ppt以上,而无风情况下,盐水入侵趋势减弱,长江口南支河段区域的盐度一般满足灌溉水的标准(2.2‰)。  相似文献   

6.
我国几条主要江河的河口三角洲,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我国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地区。但是河口三角洲水系复杂,潮流影响大,泥沙淤积明显,航道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角洲的开发。本文分析了长江、珠江、黄河、海河等河口三角洲水系演变的规律,提出了各河口入海水道的整治原则和意见,以利更好地治理和开发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7.
王恺忱  王开荣 《人民黄河》2002,24(2):10-11,23
黄河下游河道善徒,河口河段尤甚。河口三角洲尾闾流路始终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演变之中。河口拦门沙主要受制于河流人海水沙条件和河口滨海潮汐等海洋动力特性,它随河口口门的改移而变化,极不稳定。当前,关于黄河口拦门沙治理的观点还不一致,经济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可行性均缺乏较为全面可靠的论证,难以制定具体有效的治理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受上游来水来沙和海洋动力条件的综合影响,河道淤积延长、摆动改道极其剧烈复杂。本文概述了近代黄河口入海流路的演变.阐明了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较长的原因与此期间的来水来沙条件、人工治理以及工程防御洪水的强度和入海口门处的海洋动力增强等因素有关;展望了清水沟流路的行河年限。  相似文献   

9.
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河口生态系统特征和健康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健康的完整性出发寻求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适宜指标。根据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在充分考虑黄河河口区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从黄河河口区的生物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管理措施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筛选出50个评价指标,并对每个指标的获取方式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构建了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子系统、准则层、指标层构成的4层递阶层次指标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近海与河口粘性泥沙输移过程——第六届INTERCOH 2000综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第六届近海与河口粘性泥沙输移过程国际学术会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粘性泥沙与湍流的相互作用 ;2 )淤泥动力特性的现场观测 ;3)粘性泥沙输移过程的数值模拟 ;4 )絮凝作用和絮凝团沉降速率 ;5 )淤泥底床侵蚀、固结过程。主要进展表现在 :1)分形理论被应用于粘性泥沙运动 ;2 )水声学技术、PIV技术的应用 ;3)原位剪应力测量装置 (ISIS)被应用于测量淤泥表面、床体上的侵蚀剪应力分布 ;4 )生物对粘性泥沙运动影响的研究 ,即利用环形水槽实验等 ,探讨异养细菌、超细胞聚合体对粘性泥沙稳定作用的影响 ;5 )一种健壮、有效的适应有限元数学模型 ,考虑絮凝、非牛顿流及高浓度下的湍流耗散 ,被用来解决粘性泥沙的输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目前已有河海划界方法和划分标准的优缺点。重点考虑黄河口的自然属性,依据黄河口河海划界的指导思想,确定黄河口河海划分的纵向标准为"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的交界"处;短时期内现状条件下的黄河口河海界限以纵向水深15 m等深线、横向距岸40 km为界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黄河入海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5,(5):10-14
以黄河口利津水文站1950—2012年实测径流量资料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与多元回归方法,对入海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流域气象资料探讨了入海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入海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10月;入海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入海径流量在年代际上具有明显的丰枯变化特征,径流量随时间呈振荡式变化,各年代年径流量变差系数CV为0.185~0.481,径流总体下降趋势显著;入海径流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温与入海径流量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4,(12):11-13
利用黄河花园口径流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是否异常的角度,分析得到黄河花园口径流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结果和引起径流变化的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黄河花园口年径流量和主汛期径流量均具有显著减少趋势;花园口径流量在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之后径流减少更加显著。以主汛期为例,分析突变前后北半球环流差异特征:500 h Pa高度场分析表明,阶段Ⅰ(1949—1985年)经向环流表现突出,而阶段Ⅱ(1986—2010年)以纬向环流为主;海平面气压场分析表明,阶段Ⅰ蒙古低压异常强大,夏季风偏强,而阶段Ⅱ蒙古低压明显减弱,夏季风偏弱;700 h Pa风场分析表明,阶段Ⅰ异常西南风距平一直伸展到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而阶段Ⅱ从东北华北经黄河中下游到四川为异常东北风距平;纬度-高度风剖面变化分析表明,阶段Ⅰ中异常上升支位于黄淮及华北地区,而阶段Ⅱ异常下沉支位于黄淮及华北地区。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三种方法分析了2012年7月下旬发生在黄河中游府谷—吴堡区间两次洪水的来源与组成,并与多场历史相似洪水对比,结果表明:该区间未控区为典型超渗产流区,其洪峰流量、径流总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有密切关系;未控区是吴堡站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洪水预报精度和预见期有较大影响.初步建立了该未控区降雨径流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三种方法分析了2012年7月下旬发生在黄河中游府谷—吴堡区间两次洪水的来源与组成,并与多场历史相似洪水对比,结果表明:该区间未控区为典型超渗产流区,其洪峰流量、径流总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有密切关系;未控区是吴堡站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洪水预报精度和预见期有较大影响。初步建立了该未控区降雨径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黄河口实测水文及潮汐资料分析计算了海向来沙情况。结果表明:海向来沙量与陆向来水来沙条件有关,两者表现出此强彼弱的特性,并且当陆向来水来沙较小时,海向来沙量较大;海向来沙量的大小除了与陆向来水来沙条件有关外,还与口门的边界条件等有关。同时指出,如果未来陆向来水来沙量持续偏枯或特枯,那么海向来沙量的变化及其对河口治理的影响还有待详细观测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测资料对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变化及其演变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概括,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黄河入海水沙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泥沙数量减少更甚,含沙量减小的特征十分明显;汛期水、沙数量占全年水、沙数量的比例也有了一定程度减小,小于500 m3/s的小流量历时大幅度延长;小浪底水库的初期运用以及下游发生的全程冲刷使得入海泥沙有所变粗;从现阶段河道冲淤、水位、淤积延伸造陆以及尾闾口门河势变化来看,黄河口的演变正处于微变化或逆转性状态,并使得现行流路行河年限明显加长。  相似文献   

18.
相对长期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是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必然和解决河口难题的现实要求,多年的研究成果为稳定流路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建设西河口水沙控制工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宁夏段黄河流域因降水量少、水土流失严重、工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等原因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为了充分合理调度水资源以缓解该区用水压力,研究利用SWAT模型对径流进行了模拟,采用确定性系数(R2)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评价了SWAT模型在宁夏黄河流域的适用性。模型构建后,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类型,研究了水田、水浇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分别增加5%、10%、15%、20%和分别减少5%、10%、15%、20%的条件下径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草地和灌木林地面积增加,径流量增大;水田、水浇地、旱地、有林地面积增加,径流量减小。  相似文献   

20.
黄河河川径流耗水量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黄河流域1950-1999年间不年代 川径流耗水量年限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指标方法,回归方法和双向差分模型分别预测了2005、2010和2020年水平黄河流域河川径流耗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河川径流耗水量基本呈稳定升高趋势,三种方法预测的结构基本一致,黄河流域三个水平年河川径流耗水量将比1999年分别上升9%、13%和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