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温了斯密的价值决定理论,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斯密一共提出了五种价值决定理论,分别为耗费劳动论、购买(支配)劳动论、负效用论、生产成本(费用)价值论和支配力价值论;第二,斯密的价值决定理论不是互相矛盾的,不存在所谓的二元论,其中心思想是生产费用价值论;第三,斯密提出的耗费劳动价值论是生产费用价值论的一种变形;第四,斯密没有提出收入价值论,那些认为斯密提出收入价值论的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成本和收入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2.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一直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体系。一般认为 ,价值的起源是分辨两大理论的依据 ,而笔者认为 ,价值是二者的核心 ,对价值起源的探索 ,遵循着同样的逻辑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言 ,劳动是抽象的劳动 ,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抽象 ;而对边际学派而言 ,效用也是一种抽象 ,是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的表现。二者均是对社会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边际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价值概念上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一直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体系,一般认为,价值的起源是分辨两大理论的依据,而笔者认为,价值是二者的核心,对价值起源的探索,遵循着同样的逻辑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言,劳动是抽象的劳动,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抽象,而对边学派而言,效用也是一种抽象,是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的表现。二者均是对社会关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关于使用价值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价值是在商品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因此,使用价值本质上是这种关系的反映;抽象使用价值或效用不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而是一个客观存在;使用价值是可以衡量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衡量效用的两种有用方法;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具体财富的归纳指出:财富就是对人有用的东西,劳动性、价值性等等均不是财富的本质属性;经济财富则是相对于人们的需要稀缺的财富,它具有效用、社会、稀缺三个基本属性,与其说经济学定义了什么是财富,倒不如说它定义了什么是经济财富,经济财富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财富;财富多少的计量并不是以其自然量1个、2斤、3尺等为单位,而是以另一种财富为单位来衡量该财富所值,即价值多少,现代社会人们往往用一般价值形式——货币来表示,可见,价值就是财富所值另一种财富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有效劳动价值说通过引入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而将市场需求与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这与效用价值论通过引入主观性的心理效用以消除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张关系具有根本性不同。有效劳动价值说的逻辑基础比效用价值论更为坚实,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有效劳动价值说基于严格逻辑关系揭示出使用价值和价值在量关系上的一致性,由此深刻揭示出经典“价值悖论”所潜含的逻辑缺陷;二是有效劳动价值说基于购买力因素剖析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不同发展状态,由此深层洞察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相背离的社会基础;三是有效劳动价值说基于本体论解析使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根本上的客观性,由此系统驳斥基于心理感受的效用价值论。事实上,使用价值因实现程度差异所呈现的主观性与效用受制于心理感受所出现的主观性具有本质性的差异,决定价值的根本上是可实现的使用价值而非虚无的心理感受,以不同实现程度的使用价值取代心理感受的效用更有利于洞察市场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  相似文献   

7.
价值理论是任何一个经济学流派的基础理论。正是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各经济学流派才能构建各自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也正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 ,经济学从未停止过争论。从被马克思称之为具有谜一般性质的交换价值形态的研究开始 ,在对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稀少性理论 3种价值理论的比较与综合中 ,尝试性地探讨价值的真正内涵 ,提出交换的全部合理性内涵 ,价值的起源及定义是包括抽象劳动在内的稀少性抽象效用 ,而不应单纯只归结为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8.
许多复杂理论体系的实质与其方法论密不可分。马恩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其中包括,第二卷指出,一旦要具体考察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就不能只囿于劳动价值论,还是考虑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并依此建立了再生产理论;第三卷又进而指出,从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更不能囿于第一卷对价值规律的抽象论述,而要充分理解: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展开,包括了对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决定意义的含纳,此即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显然,从方法论层面看,马恩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价值理论上完全对立的两个范式,通过其基本内容与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种价值理论既存在区别,又互相渗透.但总体评价应是效用价值论在理论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上并没有达到劳动价值论的水平,更不具备取代劳动价值论的条件,我们应当坚持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商品价值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处于技术发展高级阶段的机器和自动体系本质上是对人体力和智力的模拟、集成、放大和替代;马克思关于机器代替劳动和劳动力是自然力的论述说明了机器设备、土地等要素同样有理由创造价值;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自然力的耗费及其凝结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各种自然力发挥作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及其交换比例;新的价值理论包涵和整合到目前为止的各种价值理论,再生产各环节、各领域在不同层次上共同决定价值。价值论发展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固守价值一元论不可能发展价值理论;非劳动要素是否创造价值与政治问题无关。  相似文献   

11.
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知识价值论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当时已经有了最初的知识价值的思想萌芽。知识经济条件下价值的唯一源泉仍然是劳动,是知识劳动。从本质上看,知识价值论不过是一种名词上的创新而已,只不过是劳动方式由以前的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创造科技知识的脑力劳动为主上来。  相似文献   

12.
价值理论是自经济学创立以来众多经济学家论述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构建整个经济学大夏的理论基石。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两种价值理论在理论依据、分析方法、研究的层面等方面均不同。对两种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对其进行重新认识和不断创新,以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现存的某些问题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试论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是市场营销的新理论,它是指顾客总成本与顾客总价值的差额。当前,国内企业普遍不景气,大多数企业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如果能够认真理解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这对当前企业改进营销方法有比较现实的意义。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创新、改进服务、提高人员素质以及形象价值等手段来提高顾客的让渡价值,并由此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5.
广义价值论中的分工和机会成本等范畴存在重大缺陷;分析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命题缺乏科学性;商品是按比较利益率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的结论不能成立。用广义价值论不能破解一方面要发展私有制,另一方面要消除剥削和私营企业主参加中国共产党,也不会改变党的性质的两个理论难题,反而搞乱了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价值是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的一种规范,当商品交换规则发生变化时.商品价值内涵随之改变.这种交换规则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劳动价值论是以劳动作为确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惟一标准,这种交换规则只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商品交换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价值的来源也就不同于从前,此时价值就由生产要素的标准耗费来决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革命的理论,是批判的理论。一方面是彻底批判庸俗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是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需要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应深入到其内部,触及问题的本质。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劳动同质性假设基础上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劳动同质性假设已有相关认识,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劳动同质性,使劳动价值论具有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经济人是自利和理性的这一经济人假说则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然而,经济人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争论的漩涡。那么,完全自利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究竟还能不能继续成为经济学中的标准假设?能不能继续在讲坛上成为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知识的出发点?如果能,我们如何据以构筑经济学的框架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生活?如果不能,我们又如何修改和补充?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经济人假说的理论思维价值,以澄清人们对经济人假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