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意识到,仅仅使用微观审慎监管已经不足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于是纷纷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以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本文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0—2020年的季度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是现阶段并非所有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都能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显著影响。3.宏观审慎对货币政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实施过程中需着重关注两种政策在方向和力度上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2.
林海波  杨柳 《财经论丛》2017,(12):54-61
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考察大商所鸡蛋期货上市前后的鸡蛋大宗成交价(替代期货成交价)和零售价的差异,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鸡蛋期货上市使得大宗成交价和零售价差异收敛.由于使用季度数据,消除了鸡蛋期货的短期炒作特征,在忽略价值链特征的地区差异的情形下,表明起码在保存期短的农产品品种上,期货可以部分起到平抑价格的作用,增加消费者福利.  相似文献   

3.
作为公司决策的主体,管理者的行为和决策不可避免地存在同群的相互依赖性,公司高管在盈余管理决策中可能存在使自身行为与同群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性。本文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数据,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构造基于分析师共同关注的同群群组,以"同群的同群"作为工具变量对线性均值结构式模型进行识别,并采用条件方差识别方法对盈余管理同群效应的乘数效应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决策存在同群效应,但具有方向上的不对称性,受同群公司向上盈余管理的影响较为显著,对同群公司向下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显著。因此,监管部门应重视盈余管理同群效应的外溢影响,特别是公司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7年~2013年的季度数据,借助系统GMM模型,研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我国上市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论是对于全样本银行、国有银行还是非国有银行而言,非利息收入有助于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风险以及盈利能力风险,但是却提高了银行资产质量风险、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20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分析净稳定融资比率能否取代存贷比作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1)从个体来看,20家上市商业银行在两种指标体系下达标率表现存在巨大差异;(2)从商业银行经营实际来看,两套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对部分银行能得出较为一致的达标率,而对于另外一些银行而言,一致性效果较差;(3)就上市银行整体而言,用净稳定融资比率代替存贷比作为流动性风险的监测指标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存贷比作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的效果.最后,文章针对流动性风险监管给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对我国13家上市银行2000年至2010年间持有的资本缓冲水平与经济周期、资本收益率、资产风险水平和资产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缓冲水平与经济周期和银行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资本缓冲水平还受到资本调整成本、资本收益率和资产质量的显著影响。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如何落实《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缓冲要求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3-2013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运用二阶段工具变量法研究了网上银行业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网上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的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网上银行业务使用程度的提高,会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促进微观网点层面存贷款业务的发展,提高银行物理网点的绩效水平。此外,本文也证明了网上银行并没有替代传统的银行物理网点,而是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理财产品的微观数据,探究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冲击,即从微观视角阐释互联网理财产生的"鲶鱼效应",并着重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金融科技监管带来的外部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理财通过提高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率,加剧其高息揽"储"动机,即面对互联网理财带来的存款分流压力,银行会借道影子银行业务强化监管套利行为;(2)金融科技监管能够减弱银行的高息揽"储"动机,受互联网理财冲击,中小银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理财产品定价和规模扩张策略,由此监管的正外部效应对它们的作用更强;(3)金融科技监管通过改善银行流动性状况减弱银行的高息揽"储"动机,监管政策对短期、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影响更大.本文研究表明,在监管政策助力下,推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既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又会减少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建立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共16家上市银行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金融创新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创新整体上显著正向提高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并且这种影响程度会根据商业银行的类型不同而存在不同,国有银行受影响程度相比非国有股份制银行较小.  相似文献   

10.
唐佳  吉余峰 《中国市场》2010,(14):85-87
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粒子群神经网络建立一个风险预测模型,选取主要的流动性指标,将浦东发展银行14年的季度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采用粒子群神经网络算法对各指标进行分析并预测。预测结果充分逼近实际的流动性水平,表明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流动性风险预测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