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对刘易斯模型做了改造,使其变成一个包括三个阶段的模型,在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之前还有一个阶段向右上方倾斜,如此,刘易斯模型就能够解释不久前中国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问题,“民工荒”实际上是由于工资粘性造成的一种假象,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并没有错误。对企业来说。提高农民工名义工资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基本措施,本文也认为农民工工资提高是一件大好事,但部分没有能力提高工资水平的企业必须实施战略、战术的调整.甚至转进内地。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近年来的民工荒问题,许多学者根据刘易斯模型提出了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人口红利结束的观点,另外一些学者则把刘易斯模型的特点与中国当前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特点相对应,从不同的角度反驳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观点,笔者则从微观的角度结合新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来分析"刘易斯转折点到来"这一观点的不正确性,并针对当前的民工荒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转折点"是内嵌在二元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探索中国就业领域里诸多矛盾现象的切入点。中国基本符合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发展路径与二元经济理论大致相同,但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体制条件有着明显不同,可将中国简化为一个开放条件下加速解体的二元经济。要判断是否经过"刘易斯转折点",需要把数量标准作为基本依据、价格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中国虽然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年龄偏大,40岁以上劳动力占大多数,提高了转移难度;再加上中国特殊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农民工工资的结构性上涨即主要由绩效工资(即计件工资)上涨支撑、基本工资上涨幅度不大,进一步排斥了年龄偏大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中可转移劳动力已近枯竭,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刘易斯转折点"的过早到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民工荒”和劳动力工资上涨问题引发了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激烈争论。本文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并将其总结为四种观点。之所以产生这些分歧,既源于判断标准和依据的差异,也受到了不同统计数据的影响。但是,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同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以相当比例存在的这一基本矛盾与刘易斯模型的推论并不相符。本文认为,这个矛盾是由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导致的,并且刘易斯模型并未考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因此,不能直接地以经典的刘易斯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而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新现象亦不能简单地与经典刘易斯理论中的“刘易斯转折点”相对应。需要修正未考虑制度性障碍的二元经济理论,或者消除城乡分割影响以使得中国经验适用于经典理论模型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刘易斯模型适用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刘易斯经典模型的适用性,主要结论是:(1)刘易斯经典模型具有简单而又精巧的博弈结构,它大致适用于地主所有制且劳动力过剩的经济.(2)刘易斯经典模型不适用于自耕农制度且劳动力过剩的经济.在流动者与家庭脱离经济关系情形下(刘易斯曾考虑过),两部门工资大于或等于生存工资并在此基础上上升;在流动者与家庭不脱离经济关系情形下,农业部门工资上升而资本主义部门工资波动.(3)在多种农业土地制度并存情形下,经济发展不具备刘易斯经典模型的特征.由于劳动力流动次序由保留工资决定,其结果就是:在劳动力过剩阶段,资本主义部门工资先维持在生存水平上,此后逐步上升.(4)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土地制度类似于自耕农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非农工作者与家庭很少脱离经济关系,劳动力流动特征与刘易斯经典模型结论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族繁荣。近年来,在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和输出地相继出现“民工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民工荒”的本质无非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及托达罗模型框架下考察劳动力的供给行为是解释“民工荒”现象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发展经济学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影响世界的学科领域。中国经济学者在世界发展经济学的萌芽期、高潮期和退潮期都做出过重要的学术贡献。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费景汉与古斯塔夫·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正是继刘易斯著名的"无限制劳动供给"模式之后最有名的经济发展理论;在发展经济学的退潮期,中国学者继续寻求开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聂丹 《财经研究》2007,33(10):95-106
文章通过融入了劳动供给的生理约束条件的多时期模型对经典劳动供给理论进行了拓展,并分析了农民工工资决定中的多重均衡,以此说明了当前我国外资企业中农民工工资过低的国民福利损失及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完毕之前农民工《最低工资法》的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聂亚珍 《经济论坛》2007,(20):58-59
一、农民工的市场均衡预期模型 劳动的供给来自于劳动者家庭部门,对应于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是由劳动者的选择行为决定的.这里,劳动力供给为农民工就业预期,其函数为Ls=(I,S).  相似文献   

10.
蔡涛 《技术经济》2007,26(5):35-37,66
刘易斯模型面临着挑战并具有扩展、创新的内在要求,把刘易斯模型应用于珠三角地区二元经济演化和工业化路径分析时,该地区表现出刘易斯模型未能覆盖和未曾分析的特殊模式,而其特殊性主要是在一个开放条件下的演化增长,从而拓展了传统刘易斯模型的封闭系统分析框架,构建了由资本、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口贸易、技术转移等这四个要素组成的开放型二元经济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网络理论开辟了经济社会学新的研究路径,它是从社会结构来研究经济行动的新视角,意指经济行为是在具体的人际互动网络中做出决定的。以此来分析当前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会发现: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很大程度上与农民工群体缺乏相互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关,因为依靠个人是很难与雇主阶层相博弈来讨回自己劳动报酬的。须将农民工群体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组织起来,建立集体维权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转折点是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对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已经出现,学界仍分歧较大.本文在对刘易斯模型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从剩余劳动力测算、人口流量与存量争论、工资上升原因解释及其他指标解读等方面对相关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并据此指明了进一步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变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争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是否结束”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拐点”概念认识、证明及数据选择上的分歧.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关键在于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城镇内部工资是否趋同”两大因素.沿着这一思路,我国呈现出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的特殊现象,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目前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论证和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结论是:①由农业总产出曲线计算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5年之前均为负值,2006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②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模型可以明显地看出2004年之后劳动供给曲线明显向上倾斜。③从全国、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及城镇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出现了代表经济阶段性变化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以上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已在2005年后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短缺点),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对农民工工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包含一般的、平均的劳动力价值构成及其变化界限、工资变动等方面内容的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乡镇企业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工资的形成机理,初步估量了2004年中国农民工在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试图探究农民工工资低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农民工工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国内有学者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美国一些媒体也声称,随着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工资将大幅上涨,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也会上涨,进而将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尽管工资上涨与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由于价值转形而存在一定关系,但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即便存在也与国际社会的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滥发货币救市和掠夺世界人民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要对国际社会的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负责。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农民工自身的素质问题和农民工群体的现状,也包括用工单位运作不规范的问题,还包括政府监管不利及政绩工程造成工资拖欠的问题。本文试着从农民工产生的原因、特点和用工各方主体的特徵及政府的作用和角色入手,结合近年来中国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大量事实,从制度的角度追行分析,运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及相关知识封三方主体造成工资拖欠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特别是封农民工因为在与雇主就劳务问题的谈判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放弃合约的签订及建设资金运作缺乏监管的问题和政府作为合约监督的第三方不作为行为的分析,寻找工资拖欠的内在原因和本质。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关于我国未迎来"刘易斯第二拐点"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将其归纳为:对劳动力供给以及剩余总量的估计,基于工资增长的考察,基于基尼系数的判断及基于人口红利视角的分析四个方面。并且对我国现行状况及未来方向做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分析中国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析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成因,这既与政府相关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还与用工单位法人资质、恶意作为有关,当然还有农民工自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等三个方面进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由各级政府推动的高速城市化,已经造成土地和住房等城市要素价格的过快增长,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因此:(1)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边际成本,已经高于城市化的边际收益;(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在空间上的不匹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过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这会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益小于城市化成本的趋势,使得刘易斯推-拉模型在中国失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