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理论分析市场整合影响区域创新空间收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价格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区域的市场整合程度,并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空间β收敛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场整合对区域创新空间收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创新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而且由于当前阶段“极化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市场整合加剧了区域创新的空间发散;更换空间权重以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市场整合通过影响创新要素的流动,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收敛产生影响。本文结论为市场整合促进中国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经济收敛分析方法,以1990—2012年中国30个省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378个县为基础,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展开讨论。运用MorangI、LM—Error、LM—Lag及稳健LM—Error、稳 健LM—Lag检验分别探讨中国省、市、县级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及其表现形式。计量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绝对母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对Dowrick和Rogers框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在一个框架中同时分析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新增长收敛机制的修正Dowrick和Rogers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1-2005年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既有新古典收敛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有新增长收敛机制的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收敛机制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现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是缩小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多种路径选择中较为实际有效的选择,也同时将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近年来,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2010年-2020年间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鼓励区域技术专业化分工。 相似文献
8.
李梅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4,(11):149-150
山东省区域经济不均衡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区位原因、基础设施、政策原因、机制原因、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分析了山东省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分工、活力激发、政策扶植等方面阐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梅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4,(31):149-150
山东省区域经济不均衡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区位原因、基础设施、政策原因、机制原因、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分析了山东省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分工、活力激发、政策扶植等方面阐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日益明显,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但如果差距扩大,就会引起经济、社会、民族甚至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别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合作:新特点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合作近年呈加速发展趋势,并出现了显著的贸易与投资"内敛"趋势.中国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按照周边优先、经济互补优先、重要贸易伙伴优先的原则,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统筹提出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整合国内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布局的总体协调.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前者决定着后者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后者则有助于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其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运行效率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和区域物流布局加快,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偏高、运行效率偏低,物流中心发展缓慢、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产业集中度较低、竞争力不强,物流市场成熟度较低、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物流产业区域间差距巨大等几个方面,且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相互促进作用发挥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快健全物流产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与物流供需的平衡、加强区域间物流产业合作发展、用更高水平的物流管理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国现实对区域差异发展理论作出比较与评述,分析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认为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从发散到收敛,从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空间人口学的沿革与发展:人口学研究空间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维度,近年来由于地理数据的可及性、信息技术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人口学研究对空间维度的重视,促进了空间人口学的迅速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回顾了空间人口学的沿革和发展.国际上空间人口学经过近十多年的实践与应用,业已成为人口学的明确分支,并开始系统化发展;而国内人口学研究在空间认知和空间分析实践应用方面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落后于国际学术前沿.给出了空间人口学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梳理了空间人口学的沿革和发展,探讨了空间分析在人口学中的应用,并对未来空间人口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以空间的视角引领人口研究,中国的空间人口学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白书祥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18-22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观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十大关系"为核心内容;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观以确定"三位一体"的总体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为核心内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观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十二大关系"为核心内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观以"五个统筹"为核心内容.中央领导集体协调发展观的演进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基本指标,构建表征省域单元商业发达水平的商业发达指数和商业吸引力指数,及我国商业发展的空间梯度差异。在梯度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商业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是最主要的因素,市场发育水平和交通通达性也是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及案例分析,总结了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规律,强调我国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时也要遵循一般规律才能取得突破.同时指出,我国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宜简单模仿世界典型性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更应该着眼于自身现有的各种条件、资源和机遇,借鉴国内外经验,解决好如何确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准,如何完善和维护区域金融中心的各项功能,如何使其真正带动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使其对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物流产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物流产业在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长期向好,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内部整合加速,市场层次化水平不断提升,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强,现代信息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发展理念将深入人心,绿色物流理念将引导物流产业未来发展;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物流产业发展不均衡状况将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我国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区域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制度层面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倾斜性的区域政策,90年代中期之后,市场的负面效应使之加剧。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选择政策重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职能,实现区域间体制环境的统一,提高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又要努力实现地方政府的角色创新,推动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