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旱灾的发生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严重,如何制定应对旱灾等极端气候的政策和措施显得尤为迫切。基于对我国6省的大规模实地调研,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农户采取抗旱适应性措施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灾前和灾后为农户提供抗旱预警及防治信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资金和物质等政策支持都可显著提高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概率;农户采取适应性措施还与农户和社区的其他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极端气候变化日渐加剧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人口迁移成为受灾民众适应性的行为选择。从政策、安置规划、社会资本3个层面对灾害移民的适应性策略进行了初步探析,认为要基于灾害移民需求,创新灾害移民政策;因地制宜,创新安置规划方式;借助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开发,加强社会资本建设,以增强灾害移民面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性,最大限度减轻极端气候变化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气候变化下水稻产量的差异,利用鄱阳湖区域气候变化调查数据,以旱灾洪灾极端事件为例,分别用OLS回归和分位回归对气候变化下影响鄱阳湖区域水稻平均产量因素及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劳动投入、平均农药投入、平均灌溉水量、播种日期、收获日期在极端气候下是影响水稻平均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水稻平均产量不同的分布水平上,平均劳动投入、平均农药投入对旱灾时水稻平均产量作用更大。因此,在气候变化下研究水稻平均产量从农户视角来说必须考虑水稻平均产量在不同灾害的影响因素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取适应性措施应对日益严重的旱灾风险已经逐渐成为政府、学术界及公众关注的热点。在对我国6省大规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旱灾的发生状况、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农户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最近5年内,有53%的农户遭受旱灾并导致减产,其中在发生旱灾的村中,有57%的村获得了抗旱预警和防治信息,仅有5%的村获得了资金、物质和技术等的抗旱政策支持;在受灾农户中,有86%的农户对旱灾风险做出了适应性反应,主要是采取了一些抗旱适应性措施。在农户采用的适应性措施中,主要以非工程类适应性措施为主,包括调整生产资料投入、改变生产日期和风险管理等;相对于非工程措施,农户采取的水利设施投资方面的工程类措施较少。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监利县、曾都区和黄陂区57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使用Logistic分析方法来探究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农户响应各种减灾措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程度。研究表明,对农户减灾措施响应行为造成显著影响的因素分别是户主年龄、户主教育年限、决策主体、政策环境、预期收益和实施成本,这些因素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户的响应决策和行为。同时,农户在响应减灾措施的决策过程中会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和主观偏见,使农户响应行为偏离经济理性,在两种极端情况下农户的响应行为会出现"单因素否决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由于近年来台风灾害、高温干旱、低温冷害、阴雨天等异常气候对荔枝产量、品质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损失,有必要研究农户荔枝生产中应对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的采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荔枝主产区广东、广西、海南的257荔枝种植户的入户调查,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实证分析自然风险对农户采用荔枝间伐、高接换种、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行为的影响。[结果]农户间伐技术采用率最高,其次为高接换种技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采用率最低;广东省一半以上的农户采用了间伐技术,广西间伐技术采用率次之为39.0%,而海南省仅15.2%的农户实施了间伐;广西一半以上的农户采用了高接换种技术,而广东省采用率为34.0%,海南省农户基本没有采用高接换种技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采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东、海南、广西。[结论]是否受灾与影响农户是否采用高接换种技术显著正相关;受灾减产比例与农户是否采用间伐技术、高接换种技术呈反比;地区虚拟变量与农户是否采用间伐技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贫困地区农户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的因素,并分析农户采取应对损失的措施。[方法]利用2015年云南、贵州和陕西3省6县经历过自然灾害的819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t模型研究影响贫困地区农户有效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后采取的响应策略。[结果]研究表明农户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外界市场接触越紧密,则农户规避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越强;农户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高、家庭贫穷、家庭收入来源过于集中均不利于农户规避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分析农户应对自然灾害损失的策略发现,农户在自然灾害冲击下,较多采用被动的应对策略,不善于拓展新的收入来源。采用降低生活质量、减少生活必要支出、寻找新的收入来源、金融手段和出售生产生活资料这5种应对策略的农户分别占整体受灾农户的16.36%、6.47%、14.65%、5.37%、4.03%和11.35%。[结论]为了增强贫困地区农户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首先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其次,增加贫困地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可以在偏远地区多修公路等;最后,应当积极引导农户拓展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来源,将收入来源多样化,降低农户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农户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长期淹水为主的传统灌溉方式是造成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是在农户层面有效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本文主要以安徽省稻农为例分析了南方地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主要是受灌溉模式、风险认知以及部分耕地特征和农户特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通常,使用合作灌溉模式、耕地位置靠近渠尾、家庭富裕、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程度较高,而耕地质量差、认为农业旱灾风险大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程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9.
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率低下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厌恶可能影响农户的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决策。本文利用新疆349户植棉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测度农户的风险厌恶程度,系统考察了风险厌恶对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风险厌恶对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越厌恶风险的农户采用气候适应性技术的可能性越小、采用程度越低、采用时长越短。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后发现,风险厌恶通过抑制农户参与信贷影响其技术采用行为,具体表现为越厌恶风险的农户参与信贷的可能性越小,进而采用气候适应性技术的可能性越小、采用程度越低、采用时长越短。此外,受灾程度、技术培训对风险厌恶影响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有调节作用,即受灾程度加重、技术培训参与能缓解风险厌恶对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出务工经历提升了农民工的个人能力,对其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和多元选择Logit模型,利用对浙江、河南、重庆、四川等省份的518户创业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研究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户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户的创业行为有较大差异,同时,影响其评价当地农村创业环境供给、识别创业机会能力、选择创业行业和形式的因素均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农户灌溉方式选择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根据实地采集的湖北漳河灌区农户灌溉的微观数据,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农户灌溉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水渠过水能力、水利资产控制权安排和农户的资源禀赋状况等因素对农户灌溉方式选择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优先选择一种基本灌溉保障率较高的灌溉方式的前提下,农户会选择灌溉费用最小化的灌溉方式。联户合作灌溉方式和适当的水利资产控制权安排有利于灌溉用水费用的节约;但受灌溉用水交易的不确定性和资源禀赋的约束,农户的合作灌溉行动只能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本文指出,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改善渠系过水能力,实行适当的水利资产控制权安排及提高农户支配资源的能力,是优化农户灌溉方式选择行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耕地质量保护中农户的认知及其行为决策响应程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为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和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统计学分析法、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耕地质量保护认知方面,大城市郊区农户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对于耕地质量保护前景预期较低;(2)在行为决策响应方面,农户已经开始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但仍需要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总体行为决策响应得分不高;(3)对耕地质量保护政策认知与意愿是影响其行为决策响应主要方面,不同区域在影响因素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对于大城市郊区的农户,政府应该从改变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的悲观预期、引导农户合理选择保护性耕作方式和鼓励土地向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流转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农村金融调查"获得的数据,对农户的创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给出了统计描述和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约束对农户的创业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户的资产水平越高,其选择创业的概率就会越高,创业的初始投资水平也会越高,并且受到信贷约束的可能性会越小。此外,相对于大规模农业生产而言,资产水平高的创业农户更倾向于选择自营工商业。本文还定义了体现农户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指数。本文数据表明,拥有社会资本有助于农户选择创业。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鄱阳湖区农户农药投入为例,利用对鄱阳湖区10个县30个镇90个村9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极端气候下在农户微观层面农药投入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农户农药投入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务农年限、农业劳动时间比例、地块类型、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商品化率、环境污染认知在正常年对农户农药投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极端气候下农户农药投入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旱灾时地块质量、农户年龄对农药投入影响是显著的。为此,笔者提出了促进农药投入合理有效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宁夏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区777户农户调研数据,剖析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越频繁,越显著抑制农户土地转出,农户每多参与一次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其土地转出概率就会降低12.10%.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经营权抵押响应对户主年龄在46岁以下、受教育程度9年以上、无...  相似文献   

16.
在气候灾害的应对和救援中,政府提高生产性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是减少受灾损失、防止农户"因灾致贫"的重要途径。本文使用湖北省10个县(区、市)1115户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从农户的需求特征与其需求强度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气候灾害响应型生产性公共服务的需求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就现状而言,农户对气候灾害响应型生产性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个别突出、整体不足的特征,农户对水电路基础设施恢复等灾后保障性服务以及保险定损理赔等协助性服务的需求水平较高,而对病虫害防治、农机维修等一般补救性服务的需求水平较低;就需求强度的影响因素而言,户主为男性以及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对农户气候灾害响应型生产性公共服务的需求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户主兼业则显著降低了这一需求强度,户主投入风险感知程度高和较高的农户对气候灾害响应型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较弱,而产出风险高的农户则表现出较强烈的需求;总体而言,农业依赖型农户的这一需求强度更大。为避免盲目供给,政府应为农民优先提供他们具有迫切需求的气候灾害响应型生产性公共服务,诸如发挥保障性功能的基础设施恢复等,并对农业依赖程度较高的气候灾害脆弱型农户进行重点和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农业灾害风险展开评价,为防灾减灾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利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引起湖南省农业灾害风险的旱灾、水灾、风雹灾、病虫害和霜冻5个主导因子,分别分析2009-2016年各主导因子的受灾率和成灾率变化趋势,并通过受灾率、成灾率、灾害脆弱度、灾害经济损失所占比重和因灾缺粮人口所占比重5项指标构建农业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整体评估该省农业灾害风险度,同时采用DEA中的CCR模型进一步对全省抗旱防洪效率进行了探讨。[结果](1)2009-2016年,在湖南省5个农业灾害风险主导因子中,旱灾和水灾是受灾率和成灾率均较高的两种灾害,风雹灾、病虫和霜冻的受灾率和成灾率相对较低。水灾的发生频次最高,风雹灾和病虫害发生频次较低。(2)2009-2016年,湖南省均有发生不同程度的农业灾害风险。其中,2013年农业灾害风险度最高,为0.203。2015年,风险度最低,为8.78。农业灾害脆弱度整体上呈降低趋势,由2009年的61.00%降低到2016年的54.16%。(3)2009-2016年,湖南省抗旱防洪效率值波动较大,在2010、2011和2013年抗旱防洪效率值为1.00,这些年份湖南省在抗旱防洪方面的投入和产出达到了最佳状态,其他年份抗旱防洪效率均相对较低。(4)研究阶段内,大部分年份存在排灌动力机械台数和农用柴油使用量投入过多的现象。2012、2014-2016年,存在受旱灾未成灾面积产出不足的现象。[结论]该省农业灾害发生较频繁,抗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后应提高对农业灾害的防范意识,减少农业损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山东省蒙阴县的农户调查资料,运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程度、家庭收入来源及其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农户对节水灌溉政策的满意度、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投资方式的满意度以及水价认知,都是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交易类型—公平感知—政治信任”的研究框架,分析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的响应逻辑。公共政策响应依赖于政治信任,较高水平的政治信任能够降低政策实施的交易成本。其内在机制在于,各层级政府与个体在政策响应过程中构成了康芒斯式的交易类型组合,进而催生个体产生不同的公平诉求,最终影响个体对各层级政府的政治信任。本文以农地确权政策为例,将政治信任作为农户响应农业政策的代理变量并使用广东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信息公平和人际公平均显著提升了农户对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人际公平显著提升了农户对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整体公平感知对农户的地方政府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证结果在控制住人际信任、家庭政治资本与社会网络、村庄禀赋与历史因素后仍然稳健。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在农村公共政策实施中,鼓励多维公平的实现,谨慎对待政策推进的效率攀比,这对提升农民的政治信任并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稻谷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稻谷总产量年际变化主要是由播种面积变化和单产变化决定的,其中,单产变化是主要的,其影响程度接近60%。而稻谷单产变化又是由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决定的,其中又以自然因素为主,其影响程度占48%~56%。实证分析表明,稻谷单产变化中,自然灾害影响产量与其他灾害成灾率的关联度最大,然后依次为水灾受灾未成灾率、其他灾害受灾未成灾率、水灾成灾率、旱灾成灾率和旱灾受灾未成灾率。因此,要稳定发展中国的粮食生产,必须重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