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具有四个要素:冲突的和动态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社会分析;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作者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一些作品和世界体系论、依附论以及考克斯、海默等人的理论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应该是以这四个要素为共性的。据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应在坚持国际关系矛盾性与冲突性的同时,避免教条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简单的激进主义;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具体的国际生产活动对国际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强调经济主义;从理论上深入地探讨国际伦理与世界正义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批判现有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的自主发展:对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项观察——思考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许多特点。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特性也许就是开放式的自主发展 ,充当国际关系知识的一间“世界工厂”。所谓开放 ,在其主要意义上是指 ,在与美国一起分享共性的“盎格鲁———美利坚知识传统”的同时 ,英国又把自己定位为欧洲国际关系理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主发展 ,是指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并不依附于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社会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直是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名牌”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许多英国学者更倾向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批评理论。多元主义与学术民主色彩明显。不要求学者服从于某种整齐划一的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理论 ,比美国同行更有可能、更有资格回应全球化提出的各种挑战与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构建国际关系理论学的框架结构。文章认为这一框架包括 4个方面 :国际关系理论史、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思想、方法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问题领域。这 4个方面统一于一个中心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整体性的一般规律 ,因此 ,国际关系理论学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具有四个要素:冲突的和动态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社会分析;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作者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一些作品和世界体系论、依附论以及考克斯、海默等人的理论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应该是以这四个要素为共性的。据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应在坚持国际关系矛盾性与冲突性的同时,避免教条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简单的激进主义;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具体的国际生产活动对国际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强调经济主义;从理论上深入地探讨国际伦理与世界正义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批判现有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6.
7.
由于学科特点使然 ,国际关系理论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地被视为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而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理论发源地的欧洲则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然而事实上 ,欧洲大陆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有自己的理论传统和发展轨迹 ,其文化背景、主流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成长都与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尽相同 ,尤其是它从社会学角度对国际关系的研究 ,为“9·11”事件后的国际关系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范式。而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缺陷以及语言方面的障碍 ,则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去关注这一学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骨干力量与流派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激发学科的理论意识 ,本刊就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了一次笔谈。六位作者从宏观与微观、务实和务虚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学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注和敏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四种途径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对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在当前创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过程中存在4种不同的途径,但在这个进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作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一个开放的和健康的国际关系理论所必须也应该可以避免的。作者还指出,脱离理论史、学科史而构建新理论、新学派的尝试,要经过竞争而得到优于其他途径的优势地位这样一个较长过程。借助科学哲学的成果,对于学科史以及理论发展史进行重塑,才是切实可行的创建中国学派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激发学科的理论意识 ,本刊就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了一次笔谈。六位作者从宏观与微观、务实和务虚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学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注和敏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认真对待预测: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指导等主要功能,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理论的预测功能缺乏足够的重视。作者通过考察科学哲学以及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既有成果后发现,理论预测可以作为评估和发展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并能为修正和完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有价值的知识。虽然理论预测的准确与否并不能作为评判理论解释力强弱的唯一标准,但在满足理论所设定的解释范围和条件之内,一种指涉经验现实的理论也应该可以做出相对具体且明确的预测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格局或国家行为的发展趋势。自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理论界围绕国际格局变迁与东亚地区国际秩序转型等问题展开了诸多争论,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初步评估,作者发现几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都有待提升,准确的预测需要对不同理论的核心要素进行综合,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种主体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 ,不少中国学者陆续反思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及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学科意义上、学科间意义上以及空间政治意义上审视 (中国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体性问题 ,并重点考察了理论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漂移 ,从而试图为我们透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基本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俄罗斯的强势登场。俄罗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仍然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此外还存在众多的非主流的理论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地缘政治学派等。当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多元化、西方化、孤立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关系的理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均出现理论终结与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到了追本溯源、反思其主体性的时候了。从回答“国有际吗”、“国际有关系吗”、“国际关系有理论吗”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文章反思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身维度问题(即国际关系的理论性),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先天不足与终极趋向。国际关系是人的关系与社会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呈现,国际关系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终究是人的学问,对国家的抽象不应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当西方神话被中印共同崛起为代表的亚洲崛起打破时,这将还原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范式转移展开的,在其理论早期,国家主义范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得到了复兴,从而对传统的国家主义范式理论构成了冲击。这种冲击促使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家适时调整研究思路,从而使以世界主义范式为导向的全球化理论和全球治理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确立了一席之地。但是,世界主义范式又受到传统国家范式理论的批评,其本身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复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伊始,规范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学科史上前两次的争论,规范理论渐趋式微,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研究领域。冷战结束前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多元化成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与后实证主义中的其他非主流理论一道,规范理论对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理论发起有力的挑战。当代大部分规范理论主要围绕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这两种政治哲学的争论而展开,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价值的载体究竟是个人还是国家共同体。对于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分歧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必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的努力使得“人权”这一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国内事务的概念已经和国际关系有了非常广泛而又紧密的结合。然而,国际人权的壮大和发展就国际关系而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变化”?联合国的人权努力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国际关系的“进步”?显然,单纯从政治语言上来解释并不能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作者认为,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国际人权事业确实带来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进步,但只是一种“进步性的变化”。世界政治并没有因为国际人权的兴起而出现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中冲突及其解决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突解决理论是建立在对冲突本身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与冲突的根源问题密切相关,而这就是形成冲突解决的不同理论派别的原因所在。冷战及以前的传统冲突解决手段是一种自发性单一冲突解决,注重国家间的互动与博弈;冷战后的冲突解决是一种自为性多元化冲突解决,注重通过建立在传统的国家体系基础上的国际机制的力量来解决冲突。非对称性冲突的发展要求通过国际社会的动员和国际合作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对国际理论的民族化——英国学派与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浮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知识”与“权力”二者的联系进行解构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英国学派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也参与到了“民族化”国际理论的行列之中。本文采用一种谱系学的方法来描述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学派的浮现及其逻辑 ,并且分析该理论对古代“大同”伦理观念的诉求。这种理论建构将与英国学派有关“国际社会”讨论的浮现及其逻辑联系起来。“国际社会”和“大同”都使用“文明标准”作为区分国际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文章结论认为 ,这两种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一致的诸多方法之一 ,即是用文明和帝国的相同逻辑来排斥美国国际关系理论 :为了重申中国和英国理论上的“我族 (self)”而建构一个美国理论上的“他族 (other)”。因此这些理论并非其倡导者所认为的那么彻底 ,它们将理论探讨局限于三个民族国家而成为世界政治中其他“国家中心主义”方法的保守联盟者。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在当前创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过程中存在4种不同的途径,但在这个进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作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一个开放的和健康的国际关系理论所必须也应该可以避免的。作者还指出,脱离理论史、学科史而构建新理论、新学派的尝试,要经过竞争而得到优于其他途径的优势地位这样一个较长过程。借助科学哲学的成果,对于学科史以及理论发展史进行重塑,才是切实可行的创建中国学派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