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现有全球安全治理概念、框架及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提出了中国扩大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选择。与结盟、联盟等其他多边安全合作方式相比,"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一种更包容、更灵活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有助于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缓和大国间存在的安全困境。作者分析了中国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利益相关性和责任相关性,并探讨了在全球安全治理框架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安全合作的可能性思路,包括通过"联合国+G20"、"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印度、日本"等多边框架,就维持和平行动、打击跨国犯罪行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全球安全治理议题开展多边合作及演练的可能性。作者也阐述了对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认为尽管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难免存在利益和价值上的分歧,但安全治理以共同提高、合作共赢为特征,不以相互削弱为目的。因此,不同行为体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中国可以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发林  靳天熙  吴笛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10):44-76+157-158
跨领域规则互动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特征,全球治理不同领域的核心国际规则之间密切关联,在特定议题上存在互动,对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不同领域规则对同一议题的目标一致性和内容一致性程度,跨领域规则互动可分为协同型、协商型、竞争型和冲突型四类。在测量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即输出、行为和结果方面,不同类型的跨领域规则互动对特定问题的全球治理有效性产生了不同影响,由此形成一个跨领域规则互动影响全球治理有效性的分析框架。根据该框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药品可及性、气候友好技术转让和转基因产品贸易四个典型案例进行经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一般性结论:协同型互动是构建全球治理有机体系、提升全球治理有效性的最佳规则互动方式,协商型、竞争型和冲突型互动对全球治理有效性的正面作用总体上依次减弱;协同型跨领域规则互动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并不多见,竞争型和冲突型互动较为普遍。这就指明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全球治理有效性提升的一条重要路径,即构建跨领域协同互动的全球治理规则体系。然而,跨领域规则互动对全球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并非线性和因果性的,作者尝试对复杂的经验现实进行系统梳理,剖析规则互动影响治理有效性的复杂机制,期冀...  相似文献   

3.
由于全球问题的跨国性和复杂性,单纯依靠某一国力量已经无法解决.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新兴的国际行为体,扮演着"施压者"、"服务者"、"监管者"角色,在参与治理全球问题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积极参与治理全球环境问题,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相似文献   

4.
温璐 《理论观察》2011,(1):62-63
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全球公民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权问题作为全球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在解决某些主权国家难以涉足的人权危机中发挥了其力所能及的作用,但这些组织的行动同时也受到来自外界阻碍和自身不足的影响,行动效力受到了约束。  相似文献   

5.
全球治理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治理。在全球治理领域,国家之间的博弈日益表现为规则制定权的竞争。基于综合实力的不同,霸权国家与新兴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也制约了实力变动后国家的全球治理政策的调整空间。由于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长期以来对全球治理的规则外溢型参与的难度日益加大。新的形势下,美国需要调整其参与全球治理的内顾倾向,回归平等协作的全球治理的基本要求。但由于美国政府所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并未改变规则外溢型参与的路径,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仍将延续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逆势行动。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单纯通过规则内化参与全球治理的约束作用日益凸显,推动全球治理规则体系改革和引领新规则建立便成为自然而然的追求。这一过程也将十分漫长,它不仅取决于自身实力的持续提升,还要受到既有规则巨大惯性的阻碍。这意味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规则上的"制定—接受"关系开始发生转变,全球治理将由此进入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与博弈。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成立70年来,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冲突的斡旋与调解、派遣维持和平行动部队、促进国际法和国际规范、协调不同行为体等方面。随着国际和平与安全形势及相关理念的变化,联合国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手段和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冷战结束后,人的安全成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内容,除传统的维持和平行动外,预防外交、强制和平、建设和平、保护的责任等都成为联合国多层面、综合性和平行动的组成部分,政治与司法方面的介入明显增强,区域组织的作用不断上升。虽然联合国的作用具有局限性和争议性,但在应对新的全球安全威胁、促成全球安全治理和伙伴关系以及推进和平文化和国际法建设等方面,联合国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得到广大会员国的认同和支持。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和平与安全领域发挥核心作用,逐渐扩大了对联合国的参与,完成了从被动、简单型参与向主动、建设性参与的转变,并承诺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纵观数十年来的历史实践,全球治理主要有三种相互联系却又相对独立的传统模式:主权国家中心治理模式、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心治理模式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心治理模式。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网络空间一跃成为一个国家的"第五疆域",呈现出空间规模"无限化"、空间活动"立体化"、空间效应"蝴蝶化"、空间属性"高政治化"等突出特质,预示着或将突破传统全球治理模式。当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处于一种国际无政府状态,面临着国家网络主权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网络发达国家"与"网络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网络霸权国与网络大国之间等一系列矛盾冲突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竞争日剧的网络空间里的一个后起之国,为了更好地实现、维护和拓展自身的国家利益,亟须从理念、制度和技术等几个层面加紧探索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8.
G20峰会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之一,不仅正在引领全球绿色治理进程,而且呈现出以绿色治理引领全球发展与治理的新趋势和新变局。通过分析2008—2021年G20峰会框架下全球绿色治理议题及其领导人宣言,探析G20峰会在应对全球绿色治理问题、推动绿色发展进程和统筹推进气候、环境、能源治理等方面的角色与作用,G20峰会通过战略性参与、制度化影响和实践性改造等深刻塑造全球绿色治理进程,在大国战略竞合、百年大变局等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深化G20峰会框架下全球绿色治理进程的大国作用,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社会要在传统乡村秩序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动以权利保障与民生建设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社区建设经历了"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治理"三个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作为支持性和枢纽型的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也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文章基于多元治理理论,结合杭州市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践的经验和困境,总结出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应当从自身层面、政府层面、公民层面等多方推动社区治理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WTO、IMF、世界银行等全球治理机制和框架,建议金砖国家建立共赢性发展互动机制,强化内部合作,增进共识,提升国际议题设定能力,将G20机制作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转型的重要战略平台,以"循序快进"方式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成立70年来,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冲突的斡旋与调解、派遣维持和平行动部队、促进国际法和国际规范、协调不同行为体等方面。随着国际和平与安全形势及相关理念的变化,联合国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手段和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冷战结束后,人的安全成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内容,除传统的维持和平行动外,预防外交、强制和平、建设和平、保护的责任等都成为联合国多层面、综合性和平行动的组成部分,政治与司法方面的介入明显增强,区域组织的作用不断上升。虽然联合国的作用具有局限性和争议性,但在应对新的全球安全威胁、促成全球安全治理和伙伴关系以及推进和平文化和国际法建设等方面,联合国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得到广大会员国的认同和支持。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和平与安全领域发挥核心作用,逐渐扩大了对联合国的参与,完成了从被动、简单型参与向主动、建设性参与的转变,并承诺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大流行叠加俄乌冲突,以及西方与俄罗斯大规模相互制裁等对全球秩序正常稳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加之全球治理传统领导国以“联盟+规则”传统地缘政治思维割裂、分化国际社会,使全球治理陷入失序、乏能、赤字增多和僵化的困境。改革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完善其应对全球问题效能成为走出全球治理困境、消除治理赤字的唯一选择。而具有改革愿景、动力和能力的行为体是全球治理效能提升和改革驱动的关键因素。在传统主导行为体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意愿和能力下降的情况下,新兴力量的变革推动力及引领力被寄予厚望。在考察全球治理变革行为体及动力结构的基础上,分析金砖国家推动变革的动因、潜能、作用及增强变革动力和引领力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4.
安全治理: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新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梳理安全治理理论的缘起与演进,作者强调了安全治理概念的形成体现了安全从传统转向非传统、安全维护从管治转向治理的新趋势以及全球治理理论运用于各国实践的新趋向。从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角度,作者还分析了安全治理的能力特性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并通过对安全治理的不同模式(欧洲模式、拉美模式以及东盟模式)的逐一比较,进而考察了非传统的安全观念、思维模式及实践经验在不同区域的差异。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作者对国家利益、安全内涵、安全指数以及对安全的维护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认识上的提升与拓展,强调作为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新范式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即超越国家中心主义的认识论并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治理的模式不仅是当代国际安全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模式,也是中国非传统安全治理模式与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一种可借鉴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5.
人类面临的困境与风险史无前例地交织和凸显,全球治理已不能"一切照旧"。目前,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碎片化,即主体多元、过度竞争、议题增多、制度阻塞加剧、规范冲突和知识失效。治理困境纾解需治理网络或者说"地球系统治理",世界城市作为具有诸多特殊功能的空间地理区域凸显。其实,世界城市参与全球治理既是机会也是义务,通过对国家权力不成比例的集中和对世界城市网络的构建,实现了对国家的适度"脱嵌"。然而由跨国生产者服务业企业构造的城市网络并不能覆盖全部治理需求,城市网络纳入更多构造者成为必需,主要包括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信息企业,而流动空间将它们相互啮合。流动空间的横向自发链接使以城市为载体的诸多类型行为主体成功搭建出了制度化、程式化的全球政策网络,由此,城市获取整合、综合和扩大三重效应的同时也嵌入到治理体系。世界城市网络和全球政策网络的形成提出了城市外交需求。城市外交对全球治理的意义在于,能够提供公共物品,镶嵌到国际制度并深度治理,创新、扩散和深化规范。  相似文献   

16.
大国协调与国际安全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国协调是大国共同管理国际冲突与危机的一种多边安全机制。它主要通过会议外交和协商、共识来决策,并依据一致性、合法性、责任性、包容性和自我克制等共有规则与规范行事。从发展进程看,它经历了应对军事安全的传统大国协调和应对综合安全的新大国协调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大国协调在维持国际和平和解决重大国际危机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已成为国际安全治理的主渠道。目前的新大国协调既是对传统大国协调的重要延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安全议题的多领域、会议机制的多轨道和常设性、成员数量的增多、规则与规范的低法律化和非强制性等。总体上看,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新大国协调比传统大国协调更容易推行,但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因而必须从合法性、授权性和集中性诸方面予以改进。合法性主要是增强法律化和责任性;扩大授权性可以与权威国际组织缔结成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集中性的核心是建立一种更具内聚性的新的大国协调,即全球治理中心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突破了国家作为单一行为体的治理并不是无中心的、去权力化的。在推动全球治理有序、有效实施方面,大国关系仍然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大国间协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此外,大国间权力的博弈从传统军事安全领域延伸到非传统安全领域之内,例如网络、太空、极地和公海。作者重点剖析了网络安全治理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权力的输出方式发生了相应变化。权力表现为制度性权力、技术性权力、解释性权力。在非传统安全的特殊情景之下,权力在制度、技术、规范三个维度上的值域都受到了突发性、不确定性、跨境危害性等独特的情景限制。只有综合性权力提高了,国家在网络安全治理的地域里才能有效保障自身权益。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战略安排、外交对策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作者认为非传统安全研究可以适时从早期"扩展派"过渡到对单向度"后政治化"进行反思,通过兼容并发展传统战略思维中的核心权力观,给予非传统安全研究纵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廓清中东安全的概念,明确中东安全的主体是推动中东安全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在全球安全体系中,中东地区是最为突出的"短板"。中东安全问题盘根错节、尖锐复杂,有其深刻的内外根源。它本质上是外部干预和中东国家不发达状态的反映。在中东的秩序重塑和国家转型进程中,安全问题犹如"灰犀牛"般愈演愈烈、效应叠加,形成了多重安全困境。西方的新干涉主义、域内国家针锋相对的安全观和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中东的安全困境。中东安全问题不仅危及地区国家,还波及周边和世界各国,安全威胁迫在眉睫。但是,中东安全主体复杂,安全治理困难重重,短期内很难形成合力、取得实效;同时,既有安全机制具有片面性和排他性,无法破解安全难题。因此,解决中东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安全掌握在域内国家手中,提升自主安全能力和水平,通过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在源头上实现安全治理。中东安全治理应摈弃传统安全思维,设定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从国内、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和整体治理,以新安全观为核心理念,以自主安全建设为依托,摆脱"安全靠大国,发展靠能源"的双重依赖,推进多层次安全合作;以普遍安全、共享安全和共管风险为目标,推动中东安全新秩序的建立,实现中东地区的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19.
任琳  张尊月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10):77-103+158-159
相较于以往导致国际制度复杂性出现的客观成因,目前的国际制度复杂性主要是由大国主观塑造产生的,是大国博弈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的具体显现。规避国际制度冲突并塑造国际制度间的融合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核心议题。作者分析了霸权国与新兴大国之间是否更难实现国际制度融合的问题。研究发现,欧洲稳定机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国际制度融合度远低于预期,而清迈倡议(多边化国际制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国际制度融合度却高于预期,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制度的主导国或倡议国之间存在的所谓“志同道合”盟友关系并不是促进国际制度融合的必然前提,霸权国与新兴大国各自主导或倡议的国际制度之间也能实现融合。除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外,区域逻辑在国际制度的融合中也可发挥主要作用。在货币金融议题领域,从区域化到全球化的整合方式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公域包括海洋公域、空气空间公域、太空及网络空间,是指没有或因其本性不能处于主权管辖之下的区域或资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公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与日俱增。全球公域治理不仅涉及资源管理、环境与生态保护、安全治理等多重议程,而且涉及技术、经济、军事、外交与规范等多个层面,如何对全球公域进行有效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政策前沿。全球公域名义上是全人类共同的区域,但由于知识与合法性"双赤字"的存在,全球公域治理的全球性是不完全的:既没能实现治理的全覆盖,也没有实现治理的全球参与。从政治属性上看,目前的全球公域治理具有明显的霸权治理特性,现存治理体制也主要是由霸权国牵头并建立的霸权体制。要真正实现全球公域治理从部分到全球的过渡,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必须扩大治理的代表性,让尽可能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公域治理进程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