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养殖水质中亚硝酸盐、氧氮、硫化氢、pH值、化学耗氧量等含量的高低将决定着养殖水质的好坏。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如果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等指标过高,将对养殖的水生动物带来很大的危害,现简单地介绍一下它们形成的原因、危害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5.水体中氨氮偏高正常养殖水体中氨氮一般不超过0.2mg/L为宜,过高就会影响水产动物的摄食,造成其中毒,甚至死亡。池塘中氨氮过高通常是由于养殖中投饵量过大;或者直接用饼粕,冰鲜喂养,过剩残饲变  相似文献   

3.
<正>稚鳖培育的水质调控是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培育过程中存在水体偏小、水质不稳定等不利因素,水质调控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稚鳖的生长、产量、品质和养殖效益。一、稚鳖培育水质的要求1.理化指标的要求:水源无污染,水色咖啡色或者红棕色为宜。pH7.0-8.0,亚硝酸盐低于0.15mg/L,氨氮低于5mg/L,硫化氢低于0.5mg/L,溶解氧3-5mg/L。  相似文献   

4.
<正>伴随着养殖者对水产养殖高产出、高效益的追求,放养密度和载鱼量逐年增加。为了保证鱼类生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养殖者不得向养殖水体中大量投喂饲料和投施化肥,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体中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致使  相似文献   

5.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年沿海频频爆发“赤潮”现象,说明了富营养化的恶果。富营养化是天然水体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池塘这样的小型养殖水体来说,由于水流缓慢,水质更新期长,养殖期内又接纳大量的氮(总N>0.2mg/l)、磷(总P>0.01m/l)、有机碳等营养元素,更易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的迅速增殖,需氧有机物增多,导致水质恶化(BOD_5>10mg/l),形成富营养化污染。据资料表明,在养殖水体中微囊藻为主的有害藻类大量滋生泛滥(俗称“水华”、铜锈水、蓝绿藻等),严重抑制水产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微囊藻所产生的毒素可导  相似文献   

6.
<正>二、常见的富营养化水质的改良因水体中营养盐类过剩尤其是碳或氮源过剩而产生的不良水质,这类水质不仅常见更是占不良水质的绝大多数。富营养化水质主要表现为水质过肥、透明度小、形成"藻类水华"且水色不正常,引起的原因多因为大量施肥、投饵使养殖水体中的氮源过多。1.蓝藻水华的改良蓝藻水华的水色多为蓝绿色或铜绿色等,引起蓝藻水华的藻类有微囊藻及颤藻、纤维藻等。当蓝藻大量死亡后产生蓝藻毒素及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产养殖动物死亡;当蓝藻生长过盛时,水  相似文献   

7.
<正> 小网箱池塘养殖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渔业生产方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但由于缺氧造成的减产、绝产情况在各地区都有发生。研究证明,小网箱池溶解氧降至1.5mg/L时,鱼类会浮头,当溶解氧降至0.5mg/L时,即有鱼陆续窒息死亡。因此,对于小网箱池塘养鱼,溶解氧的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养殖水体常因池中残饵、水生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腐烂、分解,引起水质恶化,使水体中营养元素N、P等发生非正常变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对养殖水体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加工生产企业的增多增产、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对渔业生产的大量需求,一些养殖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而忽视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与环保生产的要求,高频度地大量使用某种饵料,造成养殖水体中营养成份含量过度增加,水体生态平衡因子失衡,使养殖水体生态功能退化,最终导致渔业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不良藻类往往大量繁殖并成为优势种群,抑制有益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的生长,导致水体的自然生产力下降,致使水华发生频率和面积不断扩大,严重时对养殖水产品的安全造成致命性危害。虽然有过不少受害报道,但是仍难引起养殖业主的注意,以至此类现象屡屡发生,愈演愈烈,甚至造成残酷的损失。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水体水华现象的发生,避免危害,加强本方面的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稳定性二氧化氯对养殖池水中蓝藻的杀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部分蓝藻能对水产养殖业造成较大的危害,如红海束毛藻(Trchodesmiumenhroeum)大量繁殖时,能形成有臭味的赤潮。由于这些蓝藻死亡后分解产生的毒素能导致养殖动、植物的大量死亡,造成严重危害。淡水蓝藻大量繁殖时形成水华,不但大量消耗养殖水体中的氧气,而且释放的毒素对淡水养殖动、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一、养殖场地选择黄颡鱼属于底栖性鱼类,白天喜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体上层觅食,所以网箱养殖黄颡鱼的水域,最好选择水库、湖泊上游河流入口处,透明度1m以上,溶氧5mg/L以上,pH值7—8,有机物耗氧量小于10mg/L,氨氮低于0.02mg/L,总氮不超过0.5mg/L,亚硝酸盐在0.01mg/L以下  相似文献   

12.
<正>(接上期)五、亚硝酸盐的治理多年的养殖实践证明,养殖水体中养殖动物一旦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现象,说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较高并已维持了一段时间,此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急救,才能防止养殖对象大面积死亡,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治理一直是水产养殖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问题,但当前还没有能降解亚硝酸盐的特效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处理办法来缓解和降低亚硝酸盐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正>一、养殖条件与方法1、网箱养殖地点的选择: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安静、避风向阳,水体透明度为100-150cm,pH值为7-8.5,水体溶氧量5mg/L以上,水流速度0.1-0.2m/s,常年水深10m以上的开阔水域设置网箱。  相似文献   

14.
正工厂化水产养殖是指借助现代设备与控制技术构建的养殖系统。在增氧条件下,工厂化水产养殖的溶解氧5mg/L,远高于国家3mg/L的标准,养殖密度100kg/m3,也远高于空气增氧时养殖密度的30~50kg/m3,可见增氧可以在保障鱼类正常生长的基础上,增加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探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增氧技术对推动养殖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增氧技术的发展现状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受两种作用影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养殖鱼类出血病多发,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区由此病造成的损失惊人。笔者在江西的九江、宜春等地做塘口、水库技术服务中化验发病水体水质,发现其共同特点是:pH值8.7-9.5,水温28-33℃;氨氮在轻微病塘中含量为0.2-0.3mg/L,在重病塘中为0.4-1.2mg/L,亚硝酸盐含量在轻微病塘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臭氧技术逐渐作为一种新型健康高效保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淡水育苗和养殖生产中。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很强的灭菌、除味、去色、降解有机物的特性,其在水产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杀菌,氧化、分解水体中农药、氨态氮(NH3-N)、硫化氢(H2S)等有害物质等。相比传统的通过消毒剂,抗生素等防治疾病、调节水质的  相似文献   

17.
<正>养殖水体中,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水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形成。水体颜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浮游生物的运动以及它们生理的变化引起的,因各类浮游生物细胞内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水体中浮游生物(藻类)种类和数量不同时,养殖水体就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浓度。浮游生物不仅是滤食性鱼类的直接饵  相似文献   

18.
五、幼虾的培育 离开母体的幼虾体长大约在1cm左右,虽可直接放入水体养殖。但此时的幼虾由于个体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躲避敌害的能力弱,直接放入水体中养殖将影响幼虾的成活率,从而影响成虾的产量。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幼虾培育,将幼虾培育到3cm左右时,再放入成虾养殖水体中养殖,可有效地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和成虾的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池塘载鱼(虾)量明显增加,池内因投饵、施肥、用药等引起水体环境变化,且秋季气候多变,阴雨天较多,光照相对减少,易造成缺氧浮头,同时也有所因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浓度升高而导致的水质恶化机会。为此,秋季水产养殖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1.加强水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1要定期测定水质状况。如溶氧p H值、透明度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理化指标,使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p H值7.5-8.5,透明度保持在30-40cm,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  相似文献   

20.
<正>蓝藻水华是指水体中的蓝藻快速大量增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蓝藻群体或者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体表面漂浮积聚形成一层绿色的藻席,甚至藻浆,蓝藻水华发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笔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对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