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语是一种包括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内意义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一种语言,其音节韵律的朗朗上口以及通俗易懂的特点使之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同时,英语习语也是英美文化与社会风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最好的体现。因此,从中西社会风俗差异中去进行习语翻译可以更好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实现更顺畅的交流。基于此,从习语翻译入手,从中西方社会风俗差异下进行习语翻译分析,并对其中的习语翻译提出了有效的翻译方法,为更好地进行习语的翻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词汇在语言中最为活跃,词汇中的颜色词意义丰富。语言中的颜色词除了表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外,还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颜色是一种视觉效果,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颜色词产生的物质因素也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民族风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政治经济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颜色词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对颜色产生的联想意义和语用意义各不相同。颜色词的语用意义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时是可以对等的,有时是有语用冲突的或者属于文化空白的。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的语义及其引申意义差异性,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对颜色词进行翻译,尽量异中求同,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凯林 《英才》2003,(5):50-51
关于女人这一话题有两个不成文的经验法则:其一是关系亲密的男人在一起才会谈论女人;再者就是有两种男人谈论女人最为精彩,这种男人要么就是女性崇拜者,要么便是女性藐视者,因为中庸者谈女人会索然无味。与古永锵谈论女人刚好违背了这两条法则,初次见面就把话题定格在女人身上,总是觉得有点“放肆”,也有一些尴尬。而且对于女人,古永锵也承认自己是持公允折中的态度。好在中庸并不代表没有观点。关于女人,作为本次评选活动的主办方代表,搜孤网 COO 古永锵也自有一套。  相似文献   

4.
DANIEL ELKAN 《经营者》2010,(14):160-160
红色,显然背景神通。在成就获得情境中,红色意味着危险,也就驱使人回避,这就是为什么红色车会更安全,而在浪漫情境中,红色意味着性的开放或罗曼蒂克,诱发接近行为,这就是为什么红衣女郎会收到更多约会邀请。  相似文献   

5.
龙年春节将至,大红的中国结、大红的福字、大红的春联、大红的窗花、大红的……各种节庆饰品已经提前登场,为中国新年注入了浓浓的中国味.在中国每逢喜庆的日子,办件喜庆的事情,穿戴喜庆的服饰,红色总归是主色调.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她是欢乐和喜悦的颜色;中国人爱好红色,因为她是吉祥和富贵的颜色;中国人崇尚红色,因为她是血液和生命的颜色;中国人追求红色,因为她是正义和光明的颜色.红有千姿百态,红有万种风情.笔者曾经参观过上海纺织研究机构,聆听过权威人士的介绍:色彩真是美不胜收、一言难蔽的.印刷行业有标准色板,记在"红色"名下的色板就有百数种!一个"红"字了得,但最爱的还是"中国红".  相似文献   

6.
秀文 《企业导报》2002,(11):40-41
<正> 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许多企业都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想法,只注重向外招揽人才。其实,"庙里的和尚也会念经",关键在于你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经常性的"人才盘点"人才盘点"就是企业内部每隔半年或一年就要让各层次的干部、职工实行一次内部调动,以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人才盘点"有三个好处:其一,打破职位高低、优劣的等级  相似文献   

7.
会倾听与会说话在人际关系中同等重要,我们在听的方面有反应,将直接影响到别人想不想与我们沟通.因为"听"代表感兴趣、尊重、重视,别人当然喜欢.  相似文献   

8.
<正>人人都梦想成功,追求成功! 我在每次的培训中都会问参加培训 的学员:"朋友,你们想成功吗?他们总 是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为什么人人 都想成功呢?因为成功代表着财富、快 乐、幸福、回报、地位、尊重……。那么, 成功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回答。有人说:"成功是一种奋斗与追求 的过程。"有人说:"成功是一种权力。"也 有人说"成功是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成功",它是一个结果 --一个正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标准不但是我们评价一篇译文质量的尺寸,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最终的目的.从事翻译必须了解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差异,还要注意诸多因素的影响,把"信"放在第一位,同时要通顺、易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材有三大战略,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大建材国际化,还有一个是人才强企。所谓人才强企,就是把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放在企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为企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是人才。如今的人才概念和过去有很大不同。在改革开放以前  相似文献   

11.
李华振 《经营者》2002,(9):32-32
<正> 注意老板并无特权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实行人才部模式,让员工与老板在利益分配上做到平衡。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不是资本经济时代,资本时代里,老板可以凭自己的资本多分利益,但在知识时代,这一套就行不通了——既然大家都是人才,那么员工与老板就应平等地分配利益。为人称道的梁山108条好汉共聚大义,也是以"老板与员工"不分贵贱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作为前提的,试想,如果是"老板"宋江喝一碗酒,"员工"武松们却喝半碗酒,还会有梁山大聚义吗?白衣秀士王伦就失败在  相似文献   

12.
前言 当前, 社会称谓的问题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交际,在短时间内我们也无法解决, 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为称谓的时间差异和地域差异, 其往往也具有不同的称谓词语系统. 另外, 汉语比较复杂, 不同方言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别. 最后, 词义的模糊性也会导致称谓语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针对社会称谓语的缺失与泛化, 我们可以采用新的模式进行解决, 诸如 "简化称谓语" 和 "使用零称谓".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今一进沈阳故宫的大清门就可以看到,朱红的门扇上挂着硕大的"将军门神",而大门两侧的对联是白底黑字,也和我们现在贴的对联不大一样。为什么清代皇宫对联不用红色而用白色?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说:满族早期有一个风俗叫尚白贱红,就是说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企业里,组织与个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说个人是一张牌,组织其实就是一副牌。为什么很多拥有人才的企业不仅没能产生绩效,人才之间还会产生内讧?就是因为牌与牌之间的组合不当。有人抓了一手好牌,打着打着却打输了因为他缺少组织的能量。  相似文献   

15.
自我领导 心理素质--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高的人,他的心里富裕而不贫穷.心理能量高的人,交给他任务很放心,因为你知道他不会中途放弃,他遇到挫折会给自己打气,也会给别人带来希望;反之,一个心理能量低的人,常会将"做不到"、"没有办法"、"这不是我的问题"等挂在嘴边.你跟他在一起,反而要花时间来安慰他、鼓舞他.心理能量高的人适合担任领导者,也是可以"自我领导"的人.因为领导要带动人心,如果你没有能量,怎么能带动别人?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国际化进程中,激烈的企业竞争绝不仅仅意味着科学技术等硬件方面的角逐,而在很大的程度上,集中在服务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争艳。我们收看日本、韩国等电视连续剧时就会发现,同在亚洲文化圈,而且在历史上他们深受我国文化的影响,但许多在我国本土看不到的东西,却能在他们的电视剧里看到,这些又往往是代表一个国家的人文品位方面水平的东西。概而言之,就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就是以人为本的意识。这一因素也最能代表人才资本的内质,也必将是21世纪人才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翻译和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靖婧 《中外企业家》2012,(2):169-170,172
翻译从来不被认为是一项轻松的任务。从诞生以来,翻译就一直被加以谨慎的观察。因为译者,即被期望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设桥梁的人们,发现要承担忠实的译出两种语言的工作相当难。让翻译如此复杂的许多原因之一就是每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都独立和不同于另外一种,每种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系统,而且不能被替代,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不能被其他文化的语言所理解。因此,有些学者开始通过学习跨文化现象和特点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研究对应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探寻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译学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信达雅”、“忠实而通顺”、“神似与形似”等。翻译标准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影响翻译标准的因素也越来越不容忽略。除了语言因素,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文化心理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不同文化心理结构可能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会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进而影响到翻译标准的制定和实现。  相似文献   

19.
《经营者》2002,(1):22-23
WTO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仅仅是物价上的利益吗?不见得。老百姓最关注的,恐怕还不是物价,而是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这里的"有话要说",各方人士谈的主题虽然不同,但可以看出,他们最后都不约而同地归结到两个字:人才。如果说WTO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话,那么这个机遇最后可以落实为人才的机遇,即有先见之明的、有真才实学的人们的机遇。"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WTO就是一个世纪大时势,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才,也必然会涌现出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20.
豆,不能吃     
"豆"在古代不可吃,因为"豆"字在古代不是代表如今的豆类植物,而是一件盛东西的器皿,大多是陶制的,也有木制、漆制和青铜制的,想吃也吃不下去呀!从"豆"的甲骨文宇形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有耳有的无耳。"豆"字最上面一横就代表盖子,下面的"口.表示"豆"内盛有食物,接下来的两条竖线就代表高脚‘柄),最下面一横就表示底座(镫、跗)。"豆"一般是用来盛食物的,有时也作礼器用。"豆"的质地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筑,瓦豆谓之登。""豆"字作为一种容器,与杯、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