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于海涛 《全国商情》2006,(6):49-50,48
信用风险是现代金融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课题,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信用衍生工具是管理信用风险的新型工具,它能将信用风险单独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主要介绍了总收益互换、违约互换和信用关联票据。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用违约互换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在应用中愈发显得力不从心。信用违约互换,它可以在继续保持与客户关系的前提下,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剥离出来,以一定的代价转移给其他投资者,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但重点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明显存在"功能缺位",致使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存在违约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失信行为。只有不断完善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效率,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防范和杜绝各种失信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房地产信用风险定性评估方法缺乏客观、公允,难以有效地应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用风险计量与管理。选取深市十家上市房地产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设置绩优股、中等业绩股两个样本组,通过比较两个样本组的违约距离及预期违约率,发现KMV模型总体上能够度量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建立房地产企业征信系统及信用评级制度、引导房地产企业多元化融资模式、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建立信用风险数据库等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越来越严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商业银行事前防范和预警机制尚未建立,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信用风险度量的要求来进行风险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6.
基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者之间复杂的契约关系,从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视角分析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者之间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行为,揭示信用衍生产品在分离、管理信用风险过程中对交易者造成的一些影响。据此提出增强信用风险的分离与管理能力、大力培育信用风险接收机构和转出机构、强力约束信贷市场借款企业等对策,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提供契约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将信用违约互换(CDS)引入人们的视野。危机背景下,中国相对稳定的国内经济形势激发了国内金融工作者研究金融衍生品的热情,推出中国版的CDS已经被有关机构提上议事日程。根据CDS的概念和利弊,从信用风险计量、债券市场容量、社会信用环境、金融监管现状、交易结算制度五个方面分析CDS在当前中国的可行性,可以看出中国版信用违约互换宜谨慎慢行。  相似文献   

8.
信用风险管理是针对交易对手、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的违约可能性进行管理。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经验,针对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开发信用风险计算模型,健全信用管理和评级机构,创新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有关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分析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现状,针对市场发展初期出现的如参与者单一化、定价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提出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体系改革途径及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发展与风险升级催生信用衍生产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一般存在三方,分别是基础  相似文献   

11.
借鉴美国经验 防范我国CRMA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良 《西部金融》2011,(3):39-40
全球性金融危机将信用衍生品推上了风口浪尖,出于防范信用风险而设计的金融产品是危机的导火索。在经历了市场的深刻反省后,全球的信用衍生品规模又创新高,我国也适时推出了CRMA(信用风险缓释合约)系列信用衍生品,但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对其监管是对监管部门的考验。本文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风险,指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对CRMA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市场风险通过衍生产品交易向信用风险转化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衍生交易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机理及特点,以及衍生交易业务信用风险敞口的测算模型及授信额度的核定方法,如固定系数法、CE法、PFE法等,提出商业银行办理衍生交易业务应深入了解银行客户的目的和动机、客观评价客户的偿债能力、核定衍生交易授信额度、尽可能采用风险缓释技术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债券违约是风险集聚的结果,也是金融风险市场化传导的重要信号,忽视债券违约后的信用风险地域传导效应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以2018—2021年沪深交易所企业债与公司债季度交易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债券违约的信用风险区域传导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债券违约的信用风险具有显著的区域传导效应,即违约事件会提高省内其他债券的二级市场信用利差;(2)债券违约的信用风险区域传导效应具有债券个体异质性,债券违约后,省内产业债相对于城投债受到更大的影响,从债券所属政府层级来看,同省的省级及以上信用债利差反而下降,地市级、县级及以下的信用债利差上升;中西部省份的债券违约对同省其他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相对东部省份更大,低市场化指数省份的债券违约传染效应更大;(3)债券违约的信用风险区域传导中存在两种中介作用,一种是债券违约降低地方财政担保水平,从而影响其他债券的信用风险,另一部分来自债券违约降低当地城商行投债水平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坚定打破“刚性兑付”,促进信用债的市场化发展,与此同时在省级政府层面,需要关注地市、区县一级的债券信用风险,并在基层建立完善的债券信用风险动态报告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营银行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存在较高信用风险。研究基于民营银行信用风险特征,选取19家民营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KMV模型测算和比较上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民营银行信用风险现状。研究实证发现:修正KMV模型对上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民营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有效且与第三方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结果一致;非上市民营银行信用风险大于上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应从信用体系、业务发展、人才培养、金融科技四个方面提升银行安全,保障银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如何强化商业银行的信用约束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体制性问题。面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应加快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塑造成现代金融企业。同时,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强化内部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次级贷款到次级债券形成了抵押资产支持证券(MBS)、发行债务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等一系列产品链和包括专业抵押贷款公司、评级机构、对冲基金、特设目的体、投资银行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链条。出于利益驱动,各利益相关者通过产品链,又将信贷市场、衍生品市场、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连接贯通。当全球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美国市场与各国市场连接起来。这即为美国信用衍生产品形成全球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因此,应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纳入WTO金融服务贸易的统一监管框架内,对所有创造金融基础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参与者纳入监管,由专业清算机构作为场外衍生品交易的中央担保方,披露表外衍生产品信息、风险敞口和资产减记,逐步加强金融服务贸易安全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贷款违约概率的测算对于商业银行提取经济资本和控制信用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对商业银行贷款违约模型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进行了评述,指出目前商业银行贷款违约模型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引发的“信贷悖论”出发,基于信用风险抑制论和信用风险转移论的视角,比较、分析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工具,阐述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三种交易模式,并从信用风险转移视角,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情况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详细回顾了资产价值驱动的内生违约的结构模型、随机跳过程假设下的外生违约的简约模型和不完全信息下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路径,发现现有的研究在不完全信息的刻画、不完全信息下信用衍生品定价和违约相关性方面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方向大体可以分成三类:如何从交易噪声和信息滞后的角度来定义不完全信息、如何处理信用产品定价模型中的参数估计和状态估计问题和如何利用copula函数来处理不完全信息下的违约传染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认为KMV模型最能有效量化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其中上市公司可直接采用KMV模型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而非上市公司则应采用改进的KMV模型进行评估。将KMV模型应用于大连中小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样本企业的违约距离均低于1.5,违约概率均低于50%,这表明大连中小上市公司整体信用风险并不大;在上市的10家中小企业中,大冷股份、大连圣亚、易世达、时代万恒、大连热电信用风险违约概率相对较高,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