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世界船舶市场处于新的发展时期,竞争日趋激烈,各造船国家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船舶技术,力求以技术取胜于市场.我国船舶工业与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相比在造船技术水平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加大科技投入,开展船舶共性与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全面缩短中国造船总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已成为加速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新船型、高附加值船开发能力,确保中国船舶工业长期稳定发展、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国造船企业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就是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其中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与海洋、三星重工和韩进4家大型造船企业为代表.这些造船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拥有高素质的科研力量.这些造船企业科研机构也是韩国整个造船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韩国大型造船企业的研发机构及特点,对借鉴先进造船国家的成功经验,把握我国船舶工业未来的竞争态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造船技术水平是决定船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船舶工业发展过程中,各主要造船国均把有关技术政策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战略手段,并在其产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技术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特定组织模式和投入模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技术.部署引领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分析日、韩船舶工业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4.
杨丰 《商场现代化》2015,(7):168-169
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但是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的影响充分显现,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同比下降幅度空前。在航运业低谷时政策性银行要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在为我国船舶航运企业提供传统的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金融支持的同时,也应该在现阶段大力发展贸易金融业务,对我国船舶工业给予更全面的金融支持。政策性银行在贸易金融发展总体策略上应充分利用主权信用评级优势和政策优势、充分利用行业内影响力与传统信贷业务相结合,借助同业合作全方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在船舶预付款保函、融资保函、跨境人民币结算各类贸易金融产品方面应结合现有金融环境、借鉴银行同业产品,积极创新,为我国航运造船企业提供多样的融资服务,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给予我国船舶工业更多更有效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在世界造船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依据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规模关系,中国船舶工业已经进入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对船舶工业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建造出口船舶、国内建造远洋船舶的贴息、信贷优惠、税收优惠上,也就是说,关于"在建船"的补贴、国债投入、建立造船基金等方面,均还存在一定的政策空间融资是船舶工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体现一个国家船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吴佳伟 《中国市场》2014,(49):180-181
要大力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缩短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就必须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实力,研究与分析中国造船工业的竞争力是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本文在分析中国造船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从竞争力现状、竞争潜力现状以及竞争环境现状三方面评价了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状态,并从强化劳动力要素优势、加大船舶技术创新力度、适当推进造船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企业集团化、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六个方面指出了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和强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在三大造船基地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造船基地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应当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联动发展,尽快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基地,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船舶融资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会议指出,中国船舶工业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发展优势显著的产业.未来十年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机遇,通过制定并实施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提高中国造船工业整体水平,促进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随着船舶工业及航运业的发展,相信会给银行和航运企业及造船企业更多的合作商机.  相似文献   

10.
在国务院《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的刺激下.近两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国际市场份额快速上升。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位居世界第一。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造船大国.但是与造船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生产效率和船舶配套产业等发展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记者苏小梅)船舶工业是我国较早发展起来的近代工业之一,也是装备制造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获悉,"十五"以来,通过上海外高桥基地建设、大连新船30万吨船坞改造、上海大型低速柴油机曲轴建设等造船设施及船用配套产品项目建设,我国造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全国  相似文献   

12.
船舶工业应对入世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多边谈判遗留问题达成全面共识,中国入世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就要到来.加入WTO,船舶工业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冲击.对此,船舶企业和政策管理部门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我国造船的国际竞争力,使船舶工业在新环境下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船舶工业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基础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承接世界造船中心转移的能力,金融危机后世界船舶工业调整加快,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契机显现。面临转型升级契机,我国应借鉴其他造船强国转型升级的经验,探索本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模式,并辅以支撑政策,推动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人力资源是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而人力资源到核心竞争力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改善的过程。只有通过转变观念、长远规划、建立机制、构建学习型组织和推进企业文化创新等措施来加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贸导刊》2008,(11):25-25
2008年4月3日,14.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船(LNG船)、10062TEU集装箱船交船仪式分别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上海沪东中华船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南通中远川崎船厂举行。这标志我国已成功进入世界尖端的LNG船造船技术领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自主建造万箱级集装箱船的国家,也填补了我国造船史的空白,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变强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标志,对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确保我国航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世界船舶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给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深刻的变化.为了提高本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先进造船国家纷纷投入巨资,将最新信息技术引入船舶工业,其中在船舶行业应用电子商务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后期,中国船舶工业凭藉低成本的优势进入世界造船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但是,从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原来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被低效率和粗放管理冲击得荡然无存.在这种形势下,业内人士不得不开始考虑采取什么发展战略、通过什么途径来重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蓉 《商务周刊》2009,(18):92-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船舶业取得了重大进步,成为世界三大主要造船国之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776家,金属船舶制造企业747家,行业从业人员近百万人;2008年造船完工2881万载重吨,近5年平均增速超过35%;完成工业利润总额283.4亿元,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利润占到一半以上;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蒸蒸日上,不到十五年的时间从一个造船弱国一下子跨入世界造船大国行列,并跃居世界造船产量的第三位,在国际船舶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份额,成绩显著,举世瞩目。作为船舶工业的重要方面——地配联营企业,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本文拟从船舶地配联营企业的发展演变,谈谈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地配企业如何抓住机遇,面对市场竞争和挑战,求生存,求发展,成为未来船舶、航运市场的重要配套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20.
为了做强我国船舶工业,积极应对国际船舶市场低迷的影响,加快船舶甲板及舱室机械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船用配套设备产品的竞争力,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中国船舶信息中心承办的“2013船舶及海洋工程甲板舱室机械技术发展论坛”于5月15—17日在南京市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