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凭借社交游戏驱动的SNS网站用户数量增长难以持续,开发平台成为SNS网站提升用户黏性的主要手段.在现有的SNS网站开发平台上,引入搜索引擎能避免用户因游戏娱乐软件使用过多而产生厌倦的问题,更能强化现实的社交网络.文章分析了SNS网站融合搜索引擎的可能性,总结了SNS积极引入搜索引擎的策略,以增加用户黏性,赚取巨大用户流...  相似文献   

2.
SNS社交网站是近几年来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在短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学界现在对其的研究探讨,多半侧重于传播特征、传播价值、受众研究上,而对其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少。研究了SNS网站的传播特征、社会功能、运营现状,分析了SNS网站如何吸引用户、如何留住用户、如何将用户转化为盈利资本。分析了中国SNS网站的特点、盈利模式及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靠社交游戏驱动的SNS网站用户增长很难持续,开发平台成为提升用户黏性的主要手段.在现有开放平台上,电子商务能避免游戏用户因使用过多而产生厌倦的问题,更能强化现实的社交网络.提出SNS网站有效融入电子商务的四方面策略,指出SNS应积极布局电子商务,将可观流量转换为巨量收入.  相似文献   

4.
SNS网站与电子商务融合的必要性和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靠社交游戏驱动的SNS网站用户增长很难持续,开发平台成为提升用户黏性的主要手段.在现有开放平台上,电子商务能避免游戏用户因使用过多而产生厌倦的问题,更能强化现实的社交网络.文章提出SNS网站有效融入电子商务的四方面策略,指出SNS应积极布局电子商务,将可观流量转换为巨量收入.  相似文献   

5.
我国B2C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B2C企业需要不断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而SNS以真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大量的高粘性用户、相互联系的社交网络赋予其绝佳的营销优势。本文通过匹配B2C网站的推广需求和SNS的营销优势,提出B2C电子商务网站应用SNS进行营销推广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郭栋 《中国报业》2009,(12):23-25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是继视频网站之后互联网业界的创新热点。据统计,全球最大的SNS网站Facebook的用户数在2009年年初突破2亿,我国各类SNS网站超过20万,用户人数高达1.6亿,仅开心网一家就超过4000万。与此同时,在传统媒体抢占传播新阵地的过程中,SNS网站成为媒介融合的新平台。如2009年7月,有30家传统媒体入驻开心网,到2009年10月,入驻的数量达到了近70家。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短途出行市场上,共享单车单靠租车业务难以为继。文章以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为参照,紧扣共享单车的"重资产"特性,运用SP调查问卷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共享单车要以"临时用户"(游客)为基础,以"变换型用户"(大学生)为重点,在获取海量用户的基础上,使目前的"租车平台"升维为"商务社交平台",集合各类商务促销信息,将用户从"用车粘性"发展到"平台粘性",同时增强平台与用户之间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进军生活、社交、求知三大圈层,构建既能独立生存,又可联合其他平台共同发展的互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依靠增值业务实现盈利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国内外的SNS网站(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发展迅猛,以Facebook、MySpace、人人网、开心网等为代表的中外SNS网站将互联网带入了社交网络营销传播的时代。SNS虚拟社区由于其独特的商业魅力——集聚人气、拥有互动体验和丰富组件等特点,迅速得到用户的认可和广告主的青睐,成为品牌或产品信息传播过程不能忽视的广告营销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9.
Web2.0时代,网络用户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网络用户除了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更加注重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网络用户渴望现实和网络有机结合,追求更加真实、实用的应用体验,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应运而生。随着Myspace和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蔓延,国内的社交网站也发展迅速,大有燎原之势,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文对国内社交网站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它的商业模式,对SNS如何取得价值最大化做了剖析。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音频知识付费市场竞争激烈,以喜马拉雅APP为典型的平台急需提高用户粘性稳定用户流量。基于对用户的调研,构建音频知识付费平台用户粘性影响因素TAM模型,通过SPSS软件进行检验。研究显示,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性价比、感知创新性正向影响用户满意,用户满意、主观规范正向影响用户粘性。喜马拉雅平台可通过设置多元频道专栏、不定期推出优惠活动、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等措施提高用户粘性。  相似文献   

11.
校园SNS网站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停滞期。但是SNS网站具备的交互性好,用户定位程度高,用户粘性强等优势任然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本文正是在分析校园SNS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对比与调查,为国内校园SNS网站的发展与应用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造成了大量的低头族,由此社交网络上产生了大量离散化、群体化的数据,吸引了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特别是电子商务专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SNS作为新的营销模式应用于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社交网络电子商务(ESN)正是基于社交网络内容及用户基础之上发展的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13.
探析基于位置服务的SNS网站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NS网站通过博客、视频和图片分享等方式聚合并扩展用户的社交网络,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本文以Foursquare为例分析了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SNS的特点和成功因素,对国内移动SNS产业链结构和未来发展做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4.
Web2.0时代,很多以娱乐功能为立足点的社交网站开始不断涌现,如开心网、人人网等,这些新奇的娱乐功能吸31了大批用户,但社交网站出现了同质现象严重,用户粘性不断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交网站及其自身的发展。本文提出了需创建基于社交模式的特色模式、开拓新的盈利点、完善网站平台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应用为背景,旨在对其持续使用的后果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持续使用SNS与孤独感、网络依赖和低社交效能等负面情感影响之间可能的关系建立理论模型。然后通过针对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277份问卷数据,采用SmartPls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持续使用SNS会导致网络依赖,而网络依赖又会进一步导致孤独感和低社交效能。本文全面深刻地剖析了SNS用户持续使用的行为规律以及造成的负面情感影响,最后为SNS持续吸引用户和长远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SNS营销元年     
近两年.国内SNS网站发展迅猛.以人人网、开心网和51.com为代表的SNS网站已覆盖中国互联网近一半的网络用户。同时,新浪、搜孤、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阿里巴巴等新煤体企业也开始涉足SNS。根据CNNIC最新《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3.38亿,其中SNS网站用户规模这1.24亿。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下,社交网站在在网民中参与度越来越高,SNS也适时的利用各类网络形式来吸引网民。SNS网民由于可供选择的网站越来越多,而大部分SNS网站却过分关注市场规模的扩大忽视了提高网站的网民满意度,造成网民忠诚度降低和网民不断流失,留住网民进而提高网民的网络忠诚度,成为SNS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尹辉 《广告大观》2008,(11):117-117
今天的“SNS网站”,已经不再是以六度分割理论为指导的、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为目的的社会性网络网站,而是演化成以“SNS网站的形式”服务特定群体的网站。如果非要给当前的SNS网站下个定义,笔者觉得可以是这样:服务特定群体,具有特定注册特征,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注册特征找到自己同好之人的网站形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开放和融合思想的SNS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乐鹏  李春丽  王颖 《市场论坛》2011,(11):12-12,3
随着SNS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始从搜索引擎转变到社交网络。提出开放和融合思想以及基于该思想发展SNS的战略。针对电子商务、在线视频、LBS等典型应用,探讨与SNS融合的策略和途径。指出社交网站只有坚持开放和融合的思想,不断改善用户体验,才能在与搜索引擎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相似文献   

20.
周小琴 《中国报业》2012,(12):139-140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逐渐倾向网上社交与电子商务,SNS社交网站以及因超低价和限时抢购而轰动的团购网即是对这种青睐的证明。从2003年发轫到2008年SNS网站的大量涌现,作为电子人际互动传播媒介的SNS网站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走入了核心竞争力差、定位同质化的瓶颈期。而2010年初登场的团购网也正处于千团之战的混乱形势之中。文章从二者结合的发展前景分析,网络作为网上社交文化与消费文化的载体,将困境中的二者有效结合,优势互补,辅以网络传播的政策规范,发展前景将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