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运用"转换份额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将1985~2008这二十四年间地区与经济总体劳动力要素生产率之差分解为产业结构布局效应、产业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以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差异的原因;此外,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各产业各自的技术水平和结构布局对地区经济差异形成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生产率差异不仅是地区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且还是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相比于其它产业,第二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布局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形成和各地区经济的增长有更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湖南14个市州2002-2011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选取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衡量技术创新水平,选取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衡量制度因素,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后发现,技术创新和制度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各地市州进行个体分析后发现,财政收入占比和科技投入占比对人均GDP的影响方向有正有负.为促进湖南经济增长,应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比;同时应因地制宜,针对各市州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3.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三次产业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推动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用有关的数据和经济模型,分析了广西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并对广西产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现象较为明显。地区人均GDP增长不仅持续上升,而且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存在条件收敛现象,并且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显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增长收敛趋势愈发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未影响增长收敛的发展态势。未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补上各地制度和要素的短板,积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现象产生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以实现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人力资本角度看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力资本角度,运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法度量了中国各地区不同年份的劳动力受教育状况。运用聚类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中国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该地区的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提高其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实现国土经济平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嵌入政府质量和科技创新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4~201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政府质量、科技创新对绿色GDP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绿色GDP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及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经济权重矩阵影响下,不同地区的政府效率、市场化程度、公平程度和腐败程度对绿色GDP的影响不同,其中政府效率、公平程度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绿色GDP增长,却会抑制比较落后地区绿色GDP的增长;市场化程度对大部分地区绿色GDP呈现促进作用;腐败程度对地区绿色GDP增长呈阻碍作用。科技创新对各地区绿色GDP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升绿色GDP发展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地方政府质量,为绿色GDP发展提供符合实际的政策指导意见,还需激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绿色GDP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次将LMDI分解法引入土地治理项目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动态驱动关系的研究,构建第一产业GDP总量分解模型,把云南省第一产业GDP变动总效应分解为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效应、地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并由此对2003-2010年云南省16个地区的第一产业GDP与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给出了进一步优化云南省土地治理项目投入,实现农业经济科学合理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本文对1995~2008年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我国省区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增长趋同模式相似,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部分内陆城市在人均GDP增长同时,能源消费强度仍处于上升态势,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取我国各地区2000-2009年人均GDP和C0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建立变截距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建立变系数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排放量影响的地区差异性,运用聚类分析了各省能源利用结构差异,最终证明经济增长并非是CO2排放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我国可以实现CO2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通过三大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例、人均GDP以及人均GDP的变异系数的变化描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并对造成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文献总结,提出尽管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由众多因素造成,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同步性,说明在某种程度上是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现象较为明显。地区人均GDP增长不仅持续上升,而且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存在条件收敛现象,并且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显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增长收敛趋势愈发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未影响增长收敛的发展态势。未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补上各地制度和要素的短板,积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现象产生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以实现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5-2008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资料,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各城市人均GDP和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收敛趋势,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人均GDP差异的函数,即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趋于收敛,但能源消费强度收敛的速度要慢一些。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嵌入政府质量和科技创新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4~201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政府质量、科技创新对绿色GDP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绿色GDP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及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经济权重矩阵影响下,不同地区的政府效率、市场化程度、公平程度和腐败程度对绿色GDP的影响不同,其中政府效率、公平程度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绿色GDP增长,却会抑制比较落后地区绿色GDP的增长;市场化程度对大部分地区绿色GDP呈现促进作用;腐败程度对地区绿色GDP增长呈阻碍作用。科技创新对各地区绿色GDP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升绿色GDP发展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地方政府质量,为绿色GDP发展提供符合实际的政策指导意见,还需激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绿色GDP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4.
让城乡居民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是经济发展最终目的 ,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利用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面板VAR的实证方法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民生投入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对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民生投入贡献较大,人均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人均民生投入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在分地区考察时,东部地区与全国情况相同,中西部地区与全国情况相反,人均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而人均民生投入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民生投入存量不同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增强经济增长与成果分享之间正向互动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认为经济增长与选择恰当的主流产业相关,为了探讨产业选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特选取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历年GDP增长率变化情况,找出在不同时期各国选择的主流产业,从而探讨主流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虎 《全国商情》2007,59(2):30-31
改革开放以来,FDI不断涌入我国,对各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FDI的注入势必有所差异,也必将带来经济增长的差异。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通过对1987~2004年我国各省的人均GDP、FDI的加权变异系数进行分析,来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与FDI的长期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财政为研究视角,以南疆三地州的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以两者的相关性为研究主题,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为研究方法,得出研究结果表明:南疆三地州财政支出每增长1%,GDP会增长1.28%,GDP的增长又是财政支出规模的格兰杰原因;与此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支出弹性系数波动较大,并有部分负弹性,与经济增长态势不协调,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和环保支出占支出比重较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因此,提出完善财政支出政策的建议,以期促进南疆三地州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包括用于环境保护的能源开支和各种不同形式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亚太地区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格兰杰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人均GDP与人均水力发电消耗量、人均生物质能发电量、可再生资源发电量占比以及人均环境保护财政支出都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式后检验发现,人均水力发电消耗量、人均生物质能发电量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关系,而该国可再生资源发电量占比、人均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从政策上,应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促进能源消耗结构多元化,并增加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等方式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锡尔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人均GDP、GDP和人口指标对1978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基于三大地带—市—县三级结构的地域行政单位,运用锡尔系数一次、二次分解对全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细分测度,将江苏省经济发展差异分解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间的差异、三大地带市内之间的差异以及各市的内部差异三部分,通过分析发现,江苏省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来自三大地带间差异,其次是市内差异,各地带市间差异最小。  相似文献   

20.
采用空间面板德宾(Durbin)模型,分析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和不同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首位度对本地整体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第二产业发展产生负向作用;相邻地区城市首位度的提高对本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各地区经济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一个地区发展会带动周围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