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浙商》2010,(5):17-17
进入2010年以来,央行动作频频,三次上调央票利率,并突然宣布上调准备金率,使得新年的市场流动性略显吃紧。而此前中央工作会议等传递的信息,则显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有所改变。但实际上,自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所谓的宽松货币政策已是明松暗紧,市场更传言央行加息存即。  相似文献   

2.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其在货币信贷数量控制、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利率调节,以及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限制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出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央行已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高位。由于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持续贸易顺差、FDI(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进入导致外汇占款持续增加,造成被动性的货币投放增加,导致流动性不断扩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就是为了回收因外汇流入过多导致的过剩流动性,实施紧缩政策以应对日益强化的通货膨胀预期。  相似文献   

3.
经济博览     
专家认为,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示:震后从紧货币政策不变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00个基点。与其以往一个月上调准备金率50个基点不同,央行此次分两次于6月15  相似文献   

4.
张昱 《现代商业》2007,(23):222-223
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加剧,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央行开始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2006年9月15日起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今年更是已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四季度)》中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部分的第一条就是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我们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政策都是针对着同一个问题——"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5.
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加剧,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央行开始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2006年9月15日起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今年更是已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四季度)》中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部分的第一条就是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我们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政策都是针对着同一个问题--"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6.
上半年价格同比上升环比增幅放缓2008年上半年,央行依然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半年内5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截至6月底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17.5%。央行的主要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回收流动性,造成银行信贷投放会进一步放缓,这就意味着房地产发展  相似文献   

7.
程国有 《商场现代化》2007,(33):366-367
<正>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热门话题,针对流动性过剩我国采取了许多常规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如央行一年连续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数十次发行央行票据。同时,进行了进出口政策调整,如大规模降低或取消数千种商品出口退  相似文献   

8.
央行今年4月16日宣布.将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今年1月16日、3月18日今年以来,央行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全率。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6%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创造了1985年以来这项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以来的最高。央行4月16日还发布公告于当日发行总量达1080亿元的央票。加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锁定的2115亿元,将收缩将近3200亿元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内宏观金融调控,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和连续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加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国内流动性过剩源远流长,在复杂的金融形势下,为维系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营,应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0.
马骏  文杰 《新财富》2006,(7):19-20
近十年来,央行首次在两个月内两次使用重要的货币紧缩工具(即4月27日调升利率和6月16日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们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将货币政策从“中性”转向真正紧缩的重要信号。这意味着最高决策层对采取更强硬的货币紧缩政策的支持度在加大。  相似文献   

11.
面对物价不断上涨,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量过多,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虽然对中国的产能过剩、经济过热起到了一些调控作用,但难以有效抑制银行体系中的流动过剩。针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这一热点问题,国家应把防通胀做为当前宏观调控的头等大事,应继续运用货币政策、利率工具、财政手段的作用,控制国内外因素对通货膨胀、物价上扬的影响,更好地管理好通胀预期。  相似文献   

12.
从2007年1月到2008年3月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然而,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以近期我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象为切入点,简单解释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妙诗 《商业时代》2011,(32):49-50
本文通过采集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为了调节宏观经济,缓解流动性过剩,央行2010年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0年10月20日年内首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所带来的影响,进而解释央行偏向于选择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告》2007,(12):182-182
据上海证券报,自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历史新高。此次上调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九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业内人士认为,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产生累积效应,如果存款准备金率超过15%,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产生较大影响。今年以来,央行已经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力度可谓空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银行4月17日宣布,从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央行今年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在过去一季度里先后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这也是央行自去年以来准备金率的第十次上调。  相似文献   

16.
<正>2007年,基于市场流动性过剩和通货预期,央行坚持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央行累计6次加息,10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年初的6.12%上调至年底的7.47%,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斌 《中国市场》2010,(31):55-56,66
央行传统调控经济的三大法宝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从政策效果看,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作用最为显著。而在中国目前经济环境中,频繁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却已失去巨斧的显著威力。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正在不断缩减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因此应避免货币政策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过度依赖。如今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应在存款准备金率之外,寻找更有效的调控工具。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然后阐述了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危害,最后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敏  邵红玉 《中国市场》2011,(18):63-63,65
作为央行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强烈,西方国家一直很少使用这一工具。然而,近几年,我国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文从经济背景,金融体制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对这一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当前宏观调控的有效选择工具。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2月初,央行宣布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而其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2年我国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则又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那么,与前几次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相比,央行的措施表明了我国将在2013年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流动性管理呢?要分析我国的货币流动性问题,首先要准确地判断我国目前的货币流动性状况,才能佐证现有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0.
《财经界(学术)》2007,(6):12-14
一、2006四季度政策动态 (一)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2006年11月15日,央行再度调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9%,自2006年以来第三次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流动性,0.5个百分点的上调,意味着一次性冻结流动性资金1500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