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关于生产关系的研究涉及多个层面,既表现为从交往关系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研究生产关系,既表现为从总体规定性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是对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解不断趋于丰富和发展的反映.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作为一个整体,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整而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基于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两个维度,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向标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判的。立足于历史主义维度的生产力标准,通过对生产的物质方式、生产的劳动组织方式、生产的社会方式、生产方式的现实基础四维研究,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其相对正义的一面,但立足于结构主义维度的生产关系标准,又彰显了其非正义的一面。马克思憧憬生产方式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要素的和谐,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恶化的不可逆性而必须强力建立新型生产方式的理论推断。全像解读马克思生产方式研判理论,对现代生产方式合宜性问题、检验标准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适性问题、超经济条件如何保证生产方式合宜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迁移理论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劳动力迁移理论 刘易斯建立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指出,经济中存在着二元结构,即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剩余劳动力被不断增加的资本吸收的过程。正是通过投资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使现代部门不断扩大,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将随着传统部门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正>一世纪 本世纪50年代初期,阿瑟·刘易斯首先系统地建立起了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模型,对创立发展经济学和制定发展中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正如费景汉、拉尼斯、托达罗等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这一理论模型又有很大局限性。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的转出及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对这部分劳动力的吸收,看成是一种毫无障碍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生活相去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定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规定自身的研究对象时,为解释技术创新这个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现象预留了位置。本文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阐述,特别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的论述后,进而探讨了如何运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来解释技术创新,以及新熊彼特派经济学在相关问题上的贡献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中,研究对象虽为生产关系,但也包含丰富内容的生产及其生产力理论。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维的要素生产力理论,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实际是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他在《资本论》中就是从这两个维度展开对生产和生产力分析的。这一新的认识,不仅恢复了其原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为生产力的内生演变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我们可以将马克思这一经典表述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这种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这就是说,《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论》的宏大的理论体系的展开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具体化为经济学分析的一系列规范:(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2)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3)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4)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9.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转化描述为一个"自然演化"的趋势,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从而为发展国家寻找到一条经济均衡增长的路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直存在非常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本文首先从一个古典增长理论模型出发,阐释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中的经济增长因素,然后重点从实证分析角度,用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部门的工资决定已经摆脱了传统部门保留工资的约束。依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但中国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格局依然存在,刘易斯拐点之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过度吸纳导致的农村空心化成为二元经济的最主要表征。治理农村空心化就是逐步消除经济二元性,应剥离土地的社会功能,使农业转变成利润导向性产业,使再生产性资本能够在农业或农村寻找到足够的经济机会,改造传统农业,引入农业新技术和新的生产要素,培育农村经济组织,丰富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内涵,使农业劳动力配置摆脱耕作经验的硬约束,从而打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全面、透彻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不成熟,在生产关系研究上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以既有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为条件,并没有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提出,未来社会主义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理论上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但不是研究技术层面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社会层面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对刘易斯模型做了改造,使其变成一个包括三个阶段的模型,在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之前还有一个阶段向右上方倾斜,如此,刘易斯模型就能够解释不久前中国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问题,“民工荒”实际上是由于工资粘性造成的一种假象,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并没有错误。对企业来说。提高农民工名义工资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基本措施,本文也认为农民工工资提高是一件大好事,但部分没有能力提高工资水平的企业必须实施战略、战术的调整.甚至转进内地。  相似文献   

14.
以往关于民工荒的研究都是基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之上的,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目前处于四元结构阶段,却鲜有学者在四元经济结构理论上对民工荒问题进行研究。据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四元经济结构,把其分为四个部门:农村传统部门,农村企业部门、城市传统部门、城市现代部门。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的民工荒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城市传统部门遭遇民工荒是因为该部门提供给农民工的净收益明显小于农村企业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城市现代部门遭遇的民工荒其实质是技工荒。  相似文献   

15.
西方经济学对新古典范式的反思主要体现在重新将分工引入研究视野,而社会分工理论同样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研究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层次或生产关系层次上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像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那样将社会分工看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纽带和中介环节。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不仅从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方面考察分工,更把社会分工看做一种制度关系,从而取得了相对于西方经济学更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6.
曹钢 《当代经济科学》2000,22(3):105-106
最近 ,我有幸阅读了何炼成教授主编的 5 0多万字的大作《中国发展经济学》,深感受益匪浅 ,同时对本书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颇有体会。发展经济学作为本世纪 40年代才起于探索的一门新兴学科 ,尚处于开创发展的过程中。本来正如《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强调指出的 ,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 ,是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 ,“过去的论著一谈到发展经济学时 ,总是言必称刘易斯、舒尔茨 ,而闭口不提张培刚。”表现在研究本身 ,也似乎把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排除在外。所以 ,如何真正地把这门学科的…  相似文献   

17.
发展经济学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影响世界的学科领域。中国经济学者在世界发展经济学的萌芽期、高潮期和退潮期都做出过重要的学术贡献。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费景汉与古斯塔夫·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正是继刘易斯著名的"无限制劳动供给"模式之后最有名的经济发展理论;在发展经济学的退潮期,中国学者继续寻求开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理论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框架,在理论上具有二元性.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从消费需求角度强调应用合理正确的需求观、价值观、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但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上却不如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刻,后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注重从社会生产和供给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环境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仍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时,应当从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制度等方面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本质原因,并辩证的看待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分支。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考察, 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历史和逻辑分析,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 与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相比,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更加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蒋清海从本质上看,区域经济是区域生产力与区域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区域经济的研究也就相应分为区域生产力研究和区域生产关系的研究。建国40多年业,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们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取得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