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发达国家为例,探讨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首先,本文根据相关数据与资料,对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发达国家工业经济时期和后工业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和就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其次,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最后,总结上文的分析结论,并提出了两点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湖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湖北省1985-2008年三次产业演变过程描述基础上,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特征,但变化显著、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模式已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协同关系,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为因果关系。湖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继续坚持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积极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比例,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朝君 《商场现代化》2008,(12):267-268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较弱,这些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并从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偏离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最后对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志伟 《商业时代》2012,(27):140-141
本文根据山东省1980-2009年数据,通过构建VAR和VEC模型,对山东省的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并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短期内,产业结构和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呈非同步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商》2015,(44)
本文通过引入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偏离度指标对泉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当前泉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和思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一、我省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变化特征及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总体变化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978年以来,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为标志,我省就业结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1978年到1982年,这一阶段的明显标志是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降到80.4%;第二阶段为1982到1986年,第一产业比重从80%以上降到71.5%;第三阶段,1987年到1993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70%以上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河北省为例,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等方面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勇  祁科豪 《商》2016,(4):20-21
新常态经济下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原因在于经济增长与就业总量矛盾、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矛盾并存。经济发展的变化对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出发,因势利导,对积极应对就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的就业结构一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但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开放程度之下,符合经济最优发展需要的就业结构并非是使其与产业结构完全一致。本文提出最优就业结构的概念,并应用DEA方法计算最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我国各产业劳动力比重能达到最优就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将能提高一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等方面对黑龙江省1985年至2007年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促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西1979年-2011年时间序列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分析广西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对就业水平存在较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对产业就业结构的调节作用较弱;第一次产业产业滞留劳动力较大,第二次产业经济增长较强,对劳动力需求较大。  相似文献   

13.
<正>就业是"发展之源、民生之本、稳定之基",目前新疆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变革的关键阶段,只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区域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推进,才有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一、新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关系密切。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分布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二者协调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也会使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推动经  相似文献   

14.
彭晓  李源 《中国市场》2010,(18):90-93
本文在参考国外最新文献,对传统的转换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分阶段研究了上海市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要素在三次产业间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就业结构变迁较为显著的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这种"结构红利"在各阶段波动较大,且在未来有减弱的趋势;上海市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推动,其中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后稳固上升,如今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逐渐转移至第三产业是上海未来面向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不推动第三产业内部优化升级,消除第二、三产业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上的差距,这种就业结构变化将会对上海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借助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偏离度两个指标,对泉州市近十年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泉州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非协调性,并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梁敏  王建军  赵心宇 《现代商业》2014,(14):117-118
近十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增长对就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比全国与内蒙古的就业弹性,区分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得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特征及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探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关系,并提出未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以四川省2001-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在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时间演化的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等指标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不同步,需要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措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商》2016,(8)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就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攻坚对象。本文结合已有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研究基础,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的考察,并对近年来国家去产能、推进城镇化衍生的相关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就业结构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就业结构演变是反映一段时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情况,这种变动应该是一个社会各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基于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研究比较多。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现如今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偏差,我国的就业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对现阶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的偏差的研究进行了一个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张家港市2008—2013年两次经济普查期间数据,运用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对张家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张家港市自身经济结构特点提出促进经济和就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