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政策的确立以及全球金融自由化和商业银行经营综合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具有广阔的空间。为适应国际国内金融业发展趋势,巩固和发展商业银行改革成果.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一种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相关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董登新 《西部论丛》2008,(12):42-47
“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一词来自美国本土,它是20世纪30年代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的一类投资性金融机构,它并不从事任何传统银行业务,而是以经营证券业务为主业。人们一般将投资银行简称为“投行”,以区别于商业银行“银行”的简称。这类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美国被称为“投资银行”,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地区被称为“证券公司”,在欧洲则被称为“商人银行”。相比之下,美国和亚洲地区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是比较专业的金融机构,而欧洲的商人银行则多是综合性银行,它们同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  相似文献   

3.
关筱青 《珠江经济》2001,(11):48-49
商业银行和中国的资本、证券市场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分业经营的篱笆墙两侧,券商对商业银行的财大气粗羡慕不已;商业银行也对券商利润丰厚的投行业务虎视眈眈。日前,央行正式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在经过央行审查批准后,开展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银行业来抢“投资银行”这碗饭了,券商会如何看待?如何应对?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几家知名券商的投资银行负责人。是竞争更是合作海通证券投资银行北京总部总经理詹亮  相似文献   

4.
杨浩 《中国经贸》2014,(3):115-115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呈现井喷之势,并获得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是以居民的存贷款利差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盈利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已进入投资银行业务市场,并且在积极开拓,也取得了可喜的经营业绩。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发展业务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本文将主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孙涤 《西部论丛》2003,(8):38-39
大有可为的投资银行业务 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往往指证券承销和证券交易两个方面。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投资银行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包括兼并收购、金融衍生产品、基金管理、风险投资、顾问咨询、项目投资、租赁业务、证券托管和抵押、银行保险等等。由于过去的金融监管制度,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这些新兴的业务活动中并没有做出明确限制,以上领域实际上成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能够自由角逐的场所。  相似文献   

6.
李冰 《中国经贸》2014,(1):120-120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探讨了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特区经济》2006,(12):87-89
由于外资银行抢夺中国市场和存贷款利差受到挤压,国内商业银行都在力图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迅速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有效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加之国内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额猛增,商业银行开展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环境也已具备,各商业银行纷纷把目光投向收益较高、潜力巨大的投资银行业务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我国银行界一个需要着重思考的战略性课题,也是商业银行在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8.
激烈的竞争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走经营之路势在必行。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攻势,我国商业银行之投资银行业务亟待政策突破和发展模式抉择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投资银行业务分析入手,通过借鉴美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经验,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投行业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将对国内银行形成巨大挑战。本文结合理论与国内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的必要性。在对西方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运行模式及其将来的发展要求,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未来的主流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1.
姚珉  张晖 《改革与战略》2012,28(8):119-123
文章从国外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状况入手,对国外银行在碳金融方面的业务开展类型进行了全面归纳和分析,并将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状况与之对比,对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碳金融产品作了全面梳理,从而发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由此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其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随着我国兑现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金融市场将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外资银行必将凭借其先进的管理和成熟的经营.在业务上尤其是中间业务上与国内银行业展开竞争。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比较,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差距,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吕炎  唐韬 《特区经济》2013,(1):70-71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间业务在继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之后,成为了商业银行的第三大支柱,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给予了一些指导和帮助,但在其中仍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先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从中理出问题所在,并结合这些问题,根据我国实际,确立中间业务发展模式,逐步推进金融行业混业经营,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快速、稳步的发展成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构建无导向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996-2012年,我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较慢;已有的银行业改革虽有效果却不够深入;较高的进入壁垒、过严的业务监管以及单一的股权结构是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主要根源。因此,应继续推进并深化银行业改革,降低银行业的进入门槛,放宽银行业的业务管制,丰富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林正聪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4):145-147
文章通过研究对比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及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分析中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当前国情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合营销战略模型及相应的战略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绿色信贷是当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业务能否提升盈利能力受到广泛关注。从绿色信贷视角出发,对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2013—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和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呈现正向影响,且该影响对国有商业银行更明显,而对非国有商业银行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绩效评价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间业务的绩效将极大地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本文基于组合赋权及TOPSIS法,尝试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并对如何稳步快速健康地推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亲周期特征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资本亲周期性特征差异,通过选取中国30家商业银行2003至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了对商业银行缓冲资本变动进行解释的计量模型。引入区分不同银行规模的虚拟变量和体现经济周期的产出缺口变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资本亲周期特征表现出明显差异。此外,样本期间内中国商业银行的的变动还受到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这表明风险管理水平会影响商业银行最优缓冲资本的选择。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经济形势来调整缓冲资本,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时应该了解不同资产规模商业银行的资本亲周期特征的差异,制定不同的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19.
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开放条件下的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不仅外资银行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在海外并购。国内银行业本身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的争夺,在中间业务创新和表外业务方面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由于竞争的对象和规则发生了变化,建立人才储备战略的必要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