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政府灾后救助对林农森林保险决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方面国家财政救灾支出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作为减轻政府救灾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的森林保险在我国依然存在着供需不足的双重矛盾。文章通过建立森林保险需求的理论模型,揭示林农森林保险的最优选择;分析保险价格水平、风险厌恶类型、政府补偿的强度和频率的变化对林农保险支出的影响;指出灾后政府救助会降低林农灾前购买保险的需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活动板房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住房安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应该在活动板房的建设与分配过程中筹兼顾五大关系:统筹兼顾临时性过渡安置与长期安居的关系,提高有限救灾资源的使用效率;统筹兼顾应急救灾与次生灾害预防的关系,减少潜在风险;统筹兼顾受援方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防止引发社会危机;统筹兼顾政府、社会救助与灾民自救的关系,探索良性的灾难救助主体模式;统筹兼顾灾难救助中的矛盾与历史遗留矛盾的关系,预防矛盾的集中爆发。  相似文献   

3.
白丽萍 《经济师》2010,(2):23-24
灾害救助社会化意味着政府虽然是救灾应有主体,但并非唯一主体,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也有承担救灾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改革逐步加快,2008年抗震救灾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从捐赠救灾款物、人员搜救、医疗、心理援助到灾后重建、社会监督,中华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也为中国政府和人民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印象,这表明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以当前山西省煤炭业资源整合为背景,构建私有厂商企图逃避社会责任的多厂商寡占模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得出:第一,单纯加强政府监管将会使消费者利益受损,而国有化合并也只有在国有企业效率足够高时才有可能改善消费者剩余;第二,如果社会责任缺失所导致的福利损失足够大,加强政府监管、国有化合并或两者并行都可以改善社会总福利;第三,国有化合并的福利效果并不一定比加强政府监管更好.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本文构建Stone-Geary类型需求结构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产品质量、价格以及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模型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加强会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但是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不会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存在最优环境规制水平,能够实现企业排放减少和消费者福利提升二者之间的兼容;贸易开放在环境规制对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福利影响中具有促进作用。这为当前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提供微观理论支持,深刻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经济逻辑。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政府以行政手段动员救灾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灾害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体系。只有在此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提升科技防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防治灾害的科学投资体系和管理运营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7,(4):120-134
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实现在不损害经济或尽量降低产出损失的前提下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已成为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在世代交叠模型基础上引入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系统探讨了在既定税率情形下能源税收入在居民收入与减排活动之间的最优分配比例,以降低"环境-健康-贫困"陷阱的风险。研究表明,理论上存在能够实现人均产出最大化或居民福利最大化的最优分配比例。然而,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发现我国能源税收入分配政策难以同时满足两者最优目标;具体分配比例取决于政府决策偏好,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强调防灾、抗灾、救灾三结合,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其中,防灾是指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在灾害发生之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减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在灾情出现时,采取各种措施将损害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紧急抢险、转移疏散灾区人口、抢种抢收农作物等.当灾害形成后,政府应当迅速开展灾害救助,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尽快恢复灾区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因此,人类社会在对付灾害袭击时,防灾、减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提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建立健全七大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债务的福利损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债务问题始终是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也为各国政府广泛关注。围绕着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与否展开的最优债务规模引起了经济学者极大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在中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现实经济中,究竟国债政策发生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福利损失,还没有学者进行相应的讨论,大多数人仅局限于参照国外公债的一些指标讨论中国公债的合理性,而没有从数量上进行福利分析。本文在一个劳动力存在着冲击和消费者受到借贷限制的市场不完善的模型中,从中国的样本经济出发,考虑政府债务政策变化带来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10.
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是指由政府组织推动、农户自愿参保、财政资金补助、保险公司经营、以农民居住用房为保险对象,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对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房屋损失予以赔偿的保险制度。近年来,针对广西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比较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依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援助、政府救灾压力大的现状,自治区财政从防灾减灾、增强农村居民防御灾害能力、提高政府灾害救助水平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  相似文献   

11.
在易损性研究出现之前,传统的自然灾害理解范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极端地球物理事件爆发频率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却显著增加。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对灾害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易损性、尤其是社会易损性的研究任处于起步阶段,这对进行灾害的社会冲击性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以灾害社会学中的"冲击论"为理论基础,以灾害冲击模型(Lindell,Prater and Perry,2006)为背景,分别从社会心理、人口、经济和政治四个方面研究了灾害的社会冲击性。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建立灾害管理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开展灾害管理学的研究意义、灾害管理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灾害管理学应该包括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也提出了发展灾害管理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郭志明 《经济师》2007,(3):14-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规模大、损失严重的趋势,加强灾害管理对于建立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文章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灾害管理的含义、灾害管理系统的自组织性和协同性,概括了灾害管理的一般方法,指出灾害管理是发展管理。  相似文献   

15.
灾害应急中的国防资源动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灾害应急中国防资源动员的可行性、国防资源动员的规模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技术的灾害评估、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了在不同级别1与不同类型灾害的应对中国防资源动员的规模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农业损失分析与防灾避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月中下旬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是我国近50年来极为罕见的一次大范围极端气象灾害,给灾区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损失,值得总结与深思.本文就此分析了此次灾害对农业产业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防灾避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文君 《江南论坛》2008,(10):21-2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仅以2008年年初的雪灾赔付比例计算,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与气象相关的灾难越来越多。不少国家已经或开始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战略。有专家认为,加拿大的应急反应和灾后恢复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本文试图从立法、防灾减灾国家战略、应急准备计划、政府职能、应急管理、国家灾害管理系统、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研究、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标准与规范、灾害风险与薄弱环节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气象预警、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全国性防灾减灾网络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加拿大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战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洪水的特性进行了历史考察 ,阐述了洪水灾害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明确了洪水灾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的损失和负的经济增长 ;并从探讨基本理论的目标出发 ,说明了洪水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和任务、对象及方法 ;揭示了洪水灾害对经济影响的三个基本规律。这对丰富和完善洪水灾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减灾防灾和经济决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获得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遇到了自然灾害频发和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的巨大挑战。在抗击灾害的紧迫斗争中,政府及民众合力行动引人注目,英勇事迹令人感动,有关突发灾难的应急管理机制也不断得到完善;但行政权力集中调配资源的机制和能力也得到大大强化,政府职能转换、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政府管理及民众行为短期化、经济计划化倾向十分明显。如何在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未来改革和发展战略中真正做到以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把握和处理好灾害危机管理与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重大而严峻的挑战性课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反思并切实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