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产生的现实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是受土地、资本、环境和其它资源限制,使社会劳动边际产品少于维持劳动力及其家庭正常生存所需而多余的劳动力.目前,农村家庭经济单位是我国的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现今社会一个重大课题.客观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人地矛盾愈演愈烈,迫使人们不得不从事其他产业以寻找生存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让农业人口看到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量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为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冲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管理,已成为各级劳动、公安部门和用工单位的一项紧迫工作。当前农村劳动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管理力度较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要适度,也要有序,输出地的基层组织、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对离开农村户口所在地人员的流向、流量,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由于输出地劳动部门与输入地劳动部门在农村劳动力管理工作中的相互衔接不紧密,输入地劳动部门难以有计划地按市场需要组织农村劳动力就业。2.教育工作薄弱。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农村女性是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女性劳动力的转移更能促进农户农地流转和退出农业生产。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女性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农业生产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劳动力转移后,家庭农业生产存在两种应对策略:一是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实现要素替代;二是退出农业生产。家庭选择要素替代还是退出农业生产,受到女性转移距离和要素替代成本的影响。女性转移距离越远、要素替代成本越高,农户退出农业生产、农地流转的概率越大。对于未退出农业生产的农户,农业机械化是其应对劳动力禀赋变化的主要策略和实现农业增长潜在的技术路径。因此,要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据此引导农户做出农地流转决策,同时要推进土地规模和服务规模“双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户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产权界定方式——分工——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分析线索,利用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2232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和OL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分工调节下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并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进行内生性检验。结果发现,整合确权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正向激励。因此,发挥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既要考虑确权进度,也要关注确权方式,注重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以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5.
为把握当前形势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本文调研以中部地区省份欠发达山区的农业人口大县为样本。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主体"与"载体"两大难题,前者表现为三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出现,后者表现为三种缺失转变载体的状况,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新、老问题的相互交织,以及政府履行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与错位。为此,建议以就业促进为目标完善政策和破除体制障碍,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最新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及时掌握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动态情况,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选择了100个农村劳动力输出、输入或中转数量最多的地区实行重点监控.其中,劳动力输出地58个,输入地34个,中转地14个(其中6个与输入地交叉).输出地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外出量大的中西部地区,每地确立3个输出劳动力最多的乡(镇),每个乡(镇)分别确立2个行政村作为输出地固定监测村;输入地主要集中于京津、东南沿海地区及新疆,京津监控地直接确立10个用人单位作为固定监测企业,其他每个地区确立3个外来农村劳动力最多的城区,每个地区确立5个用人单位作为固定监测企业,并在每个城区确定4个职业介绍机构为固定监测点;中转地主要集中于京广、陇海和京沪等主要交通干线,在每个中转地确立1个主要火车站和1个汽车站作为固定监测站.  相似文献   

7.
3.将形成大规模的城乡无房流浪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国家投入大量的财政支持,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农业土地如果不集中,不规模经营,大量的家庭小农经济,因分摊成本越来越高,迟早是要大规模和持续地破产。其挤出的人口和劳动力,实际上就是表现为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和向城市转移的人口。这样一个趋势,不会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是劳动力素质的主要表现,也是公共教育投资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主要结果,因此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是通过教育对劳动力素质的作用,即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而显示出来的。本文以中国陕西省1987年为例,初步考察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家庭生产和收入的影响以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农村学生辍学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利用1980~2010年安徽省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虽然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从在长期来看,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绮萍 《价值工程》2010,29(23):120-122
分析2007年和2009年湖南省统计年鉴中主要农业产品产量,以及农业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得出制约湖南省农业增长率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补贴政策重点不突出,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农民增加收入的长效机制。于是提出了引入黄箱和绿箱多项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韩福元 《基建优化》1998,19(1):15-1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山东是一个人口多的农业大省,农村中有3600多万劳动力,其中直接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70%,剩余劳动力约有1200万人。剩余劳动力向何处转移,是当今各级政府面临和必须考虑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将影响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民工潮"的出现也再所难免。多年来,在正确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方面,山东已有成功的经验和范例。…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青海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数据为基础,针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估算,全面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存在的致因,总结了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特点,结合青海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论述了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并为促进青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以亿计,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始料不及的"民工荒"的出现彻底粉碎了这一幻想。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方面的缺陷和障碍,是导致"民工荒"的根本原因。因此,合理恰当的劳动力转移制度亟待制定和实施,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良性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朱冬军 《中国就业》2012,(12):26-27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现有110.3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78.46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7.25万人。该县针对本地劳动力存量资源逐渐减少、企业用工需求日益扩大的新形势,坚持"挤、培、稳、扶"四字诀工作法,积极创新农民就业创业机制,全面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创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前三个季度,该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5.22万人,其中农民创业4.37万人。阜宁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和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相似文献   

15.
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下列特点:转移领域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转移地域主要是省外,尤其是东部发达省份,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外出转移的组织形式以自发为主;广西工业化程度低与城镇化滞后性、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合理的户籍与社会保障制度、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为劳动力转移提供的服务不到位是制约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容量,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保证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0%左右,表明该国家基本上完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而人地矛盾是我国农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可避免我国农业生产的低效率,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实施二十五年来,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大量节约和持续性释放,从农业产业转向非农产业,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剪刀差"变化趋势,即农户家庭配置于农业产业劳动力和非农产业劳动力之间呈现"剪刀差"变化趋势,同时在农业生产中男劳动力减少速度明显快于女劳动力减少速度,男女劳动力结构之间又呈现出"剪刀差"变化趋势.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供需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农村家庭劳动力"剪刀差"变化趋势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就业》2013,(4):65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多渠道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的工作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国就业促进会组织编印了《引领劳务经济的"就业名片(?)全国劳务品牌建设成果实录》。本书主要收录了200/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就业促进会联合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劳务品牌建设开展的专题研讨、交流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求就业稳定和心理适应,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借助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强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的保护;实施积极的工资政策,让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建立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不断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新的阶段,显现出新的特征,值得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