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当前我国英语教育发展情况,我们能够看出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主要是依靠中职与高职学校进行,当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旅游英语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增加。此种发展背景下,必须加强中高职有效衔接,能够充分重视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本文在此发展形势下,分析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旅游英语专业师资的培养,并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希冀促进中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有效延展与创新,切实提高师资培养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首先阐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容。然后分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意义。最后为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更好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给出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院校特色、创建实训课程、加强与教学考核的有效衔接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要结合旅游市场的发展构建新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文旅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文章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例,从调研评价到确定评价指标标准,最终逐步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期为旅游类高职院校监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智慧旅游"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智慧旅游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诉求,提出高职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组课程体系、打造智慧型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5.
培养创新型的旅游人才,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背景下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选择正确的途径,采取正确的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完善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创业背景下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路径。学习借鉴;调查研究;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总结完善创新创业背景下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杰  董霞 《当代旅游》2022,(6):89-91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东北地区老龄化超过联合国标准,冬季严寒天气促使东北银发族南飞欢度旅游养老生活,给广西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为适应市场新需求,高职院校开始致力培养旅游+养老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本文在研究跨学科人才培养意义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搭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研学旅游的基本概念以及研学旅游教育人才具备的能力为切入点,通过结合当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基于研学旅游的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为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新要求。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积极推进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等诸多方面探索改革的路径。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考核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开展海西建设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对于应用型、技能型旅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主要结合CBE教育理论,以旅游业的发展背景为依托,锁定市场所需的旅游人才,由此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分析,以期对全国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建军 《西部旅游》2022,(23):70-72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专创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既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内在需求。面对产业创新需求、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不断推进专创融合向纵深发展。文章在总结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专创融合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接区域产业创新需求、重构专创融合育人体系,协同校企产学创研合作、强化专创融合社会服务,创新产教主体协同育人、健全专创融合长效机制的协同发展路径,旨在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3+2"分段培养模式是本科与高职教育的一种衔接模式,通过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结构方式重组和相关教育资源相互利用,能有效优化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本文以吉林化工学院油气储运工程"3+2"专业为典型案例,通过研究与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本科和高职衔接"3+2"分段培养模式。为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支持,为我国本科与高职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杨媛春 《西部旅游》2022,(24):100-102
高职院校旅游教育是以培养符合旅游业需求的人才为最终目标,所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作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院校自身实际,与相关企业联动互通,共同培养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综合人才。文章基于校企合作的具体内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教育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对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林青  李金凤 《西部旅游》2023,(21):97-99
<正>在文旅融合、旅游行业快速复苏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和质量未能满足企业、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对此,文章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人才需求特点出发,提出高职院校分层分类精准育人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以期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本文阐述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及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三个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课程有效衔接的具体内容,从机制保障、技术路径和实践策略三个方面,提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模式,是教育方式的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展开深度探讨,希望能促进高校旅游专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珊珊 《西部旅游》2022,(11):80-82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也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健康中国视角下,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都着手构建与完善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够面向康养旅游行业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依然较为落后,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不强,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推动康养旅游行业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是每一个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工作目标,文中分析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建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罗雪翠 《西部旅游》2022,(10):91-93
传统的高职旅游教育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城市旅游企业输送一线或基层管理人才,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高职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方向——面向乡村,但其教学过程也面临着新挑战。文章选取高职旅游专业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从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设计、师资建设三个层面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教学的策略,以期为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朱晓彤 《西部旅游》2022,(22):99-101
文章在充分解读“三教”改革内涵的基础上,分析“1+X”证书制度下实施“三教”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类专业中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例,构建“1+X”证书制度下旅游类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从教师素养、教材改革及教法创新三个角度探讨高职旅游类专业“三教”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势头正猛,促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对口岗位逐渐增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点。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证实,校企合作变为了高职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理想途径。现如今高职院校开始探究出"订单式"人才培养、顶岗实习模式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一定的成绩,同时还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文中将通过介绍校企合作的方式,分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