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立足创新经济视角,利用2001-2010年FDI强度和科技创新数据,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3SLS法进行了系统估计,对FDI强度、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研发投入等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是企业提高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资本的创新产出弹性更高;FDI通过技术外溢对内资企业的创新水平产生显著正效应,其效应大小与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性互动有关;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对其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内外资企业在研发领域的竞争性互动可以促进双方创新水平的提高,其中外资企业在创新竞争中的反应能力强于内资企业。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立足创新经济视角,利用2001-2010年FDI强度和科技创新数据,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3SLS法进行了系统估计,对FDI强度、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研发投入等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是企业提高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资本的创新产出弹性更高;FDI通过技术外溢对内资企业的创新水平产生显著正效应,其效应大小与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性互动有关;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对其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内外资企业在研发领域的竞争性互动可以促进双方创新水平的提高,其中外资企业在创新竞争中的反应能力强于内资企业.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1996—2007年我国16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出口结构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按利润率水平、外资企业进入度和外资企业出口结构进行了分组检验,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从短期来看,外资企业进入的市场冲击效应较大,挤占了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会产生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随着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的模仿、学习和人员交流等,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步增强,外资的正面技术溢出效应会慢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我国高技术产业1999-2007年13个三位码行业数据,从FDI溢出及出口拉动效应两方面度量了FDI对该产业整体创新水平以及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的不同影响机制,认为高技术产业近年来外资的进入及其出口导向的特征客观上促进了该行业整体创新效率的提高,但溢出效应主要局限在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内资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所作的投入对其吸收FDI及其出口正向溢出效应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外资企业具有内资企业无法获得的所有权优势,是实现"以市场换技术"推动内资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的先决条件。本文使用1998-2007年我国326696家制造业企业的经验数据,在利用LP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采用一阶随机占优方法检验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否高于内资企业,并采用分位数分解方法进一步将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高于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高于港澳台企业与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除港澳台企业在生产率低分位数(20%分位数及其以下)外,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皆具有明显的所有权优势,且在高生产率分位数上所有权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FDI企业出口外部性即时内资企业出口的影响是衡量东道国利用FDI质量的重要内容,运用回归分析和panel data模型研究FDI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数量、结构和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在FDI企业出口影响内资企业出口数量方面的FDI利用质量高,而在FDI企业出口影响内资企业出口结构和竞争力方面的FDI利用质量低.  相似文献   

7.
企业、地理与出口产品价格-中国的典型事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企业异质性和产品特征的角度出发,以2006年中国海关总署企业层面进出口数据(CLFTTD)为基础,研究地理因素对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理距离对企业出口到每个市场的每种产品的单位价格有显著正的影响,企业倾向于对距离更远的市场出口单位价格更高的产品;这种影响程度在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之间、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出口信息网络定义为同一地区从事相同或类似出口活动企业的集合,出口活动包括四种:出口任何产品到任何国家的出口活动、出口任何产品到相同国家的出口活动、出口相同产品到任何国家的出口活动、出口相同产品到同一国家的出口活动,它们分别对应四种信息网络。基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由邻近出口企业组成的出口信息网络通过信息溢出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信息网络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出口风险,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具有延长作用,并且信息越具体,延长作用越大;基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信息网络产生的延长作用大于一般贸易企业;当信息不涉及产品时,出口信息网络对内资企业的延长作用大于外资企业,反之则相反;随着地理范围的扩大,出口信息网络对出口持续时间的延长作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多个微观数据库与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强度对中国私营企业出口概率与出口额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企业所在地级市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强度每提高1个标准差,平均而言会使得私营企业的出口概率与出口额分别下降约2.7%与16%。最低工资较高地区、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企业受到《劳动合同法》的负向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劳动保护显著地降低了私营企业的生产率与长期雇佣员工数量。  相似文献   

10.
宋宝志 《时代经贸》2011,(6):136-136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研发经费大量增长,投入构成以外资企业经费增长高于内资企业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研发投入格局转变带来的成果影响,并透过外资企业研发成果外溢效果不明显的现状提出了从规范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的角度促进我国完善科技创新的策略,使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实现真正的飞跃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研发经费大量增长,投入构成以外资企业经费增长高于内资企业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研发投入格局转变带来的成果影响,并透过外资企业研发成果外溢效果不明显的现状提出了从规范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的角度促进我国完善科技创新的策略,使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实现真正的飞跃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配对倍差法控制内生性后,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经验分析了补贴对企业是否出口及出口规模的影响。分析结论是,补贴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可能性和出口规模;相对于未补贴企业,补贴企业出口概率增长率高出30%-110%,出口规模增长率高出30%-50%;对外资企业的影响大于本土企业,对私营企业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但补贴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在入世后特别是近年来才显现。这意味着补贴对出口的影响可能存在门槛效应。从政策层面看,尽管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政策手段帮助企业走出国门,但要在国际市场实现持续增长仍要靠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从环境责任的视角来考察在华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了外资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规制的评价指标,并通过计量分析其与外资企业投资规模等一系列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可以发现:同内资企业相比,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承担状况并不差,而且其清洁程度和治理能力要高于内资企业。从全国整体水平来看,外资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并未降低工业"三废"综合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区域来看,西部外资企业投资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价值链角度出发,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投入产出表,将水平和垂直(前向和后向)溢出统一纳入分析框架内,实证检验了外资进入对内资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资进入对同行业内资企业出口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了上游内资企业出口,促进了下游内资企业出口,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稳健。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外资进入对上游内资企业出口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低端锁定效应,表现为缩短了国内价值链长度和使上游内资企业更依赖进口中间品;而对下游内资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则主要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实现,促进了其创新;外资对同行业内资企业并未表现出竞争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外资进入对下游内资企业出口的正向溢出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及中部地区企业中表现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2180家企业面板数据估计了内资非出口企业与内资出口企业、外资出口企业、外资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内资非出口企业与内资出口企业、外资非出口企业、外资出口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平均工资差距。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邻省外商直接投资对本省内资企业工资具有显著负效应;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非相邻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省内内资企业工资有显著正效应。同时,省内国际贸易对内资企业工资影响显著为正;由于区域间产业趋同现象的存在,相邻省份的贸易对省内内资企业的工资影响显著为负。因此,为缩小收入差距,要求我国消除区域壁垒,建立统一市场。  相似文献   

16.
杜夏依  王子 《经济科学》2024,(1):168-187
本文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发现,外资企业在控制了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在内的一系列可观测变量后,出口产品质量仍高于内资企业。本文将这一典型事实嵌入包含跨国生产和产品质量内生决定的一般均衡模型,以量化外资企业对中国产品质量升级和福利水平提升的贡献。结果显示,2001—2007年,引进外资企业使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1.29%,福利水平增长22.40%;若剔除外资企业的质量优势,则同时期外资企业进入使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降0.11%,福利水平提升降为4.03%。因此,准确衡量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优势对于全面理解和评估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提升和福利效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检验了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对企业出口关系存续及其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有利于企业出口关系的存续,并能够提升其出口增长率。稳健性检验显示,更换产品质量测算方法、样本区间、计量方法等并不影响本文基本结论,且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本文基本结论依然不变。从影响机制来看,产品质量升级通过增强消费者偏好提高了企业出口关系存续概率,通过增强消费者偏好以及提高出口价格促进了出口增长率提升;同时,产品质量升级还通过提高企业出口关系存活概率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出口增长率的提升。最后,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出口产品质量提高对外资企业和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出口关系存续的积极影响较大,而对私营企业和出口到低收入国家的出口增长率的积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8-2005年中国工业企业的统计信息,本文利用倍差法考察了入世前后出口贸易对企业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我们发现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依赖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实证结果证实:尽管出口贸易对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影响在中国加入WTO后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分样本估计的结果还显示,外资企业和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学习效应下降最严重,入世后它们的出口学习效应几乎不存在。因此,要想实现中国出口贸易的长期、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出口结构的优化,鼓励内资企业"走出去",提高引入外资的质量,实现出口产品的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浙江省外资企业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内资企业为例,着重分析浙江省内外资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及其特点,运用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贡献度和拉动度等指标比较分析浙江省内外资企业的竞争力优劣势,提出浙江省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内资企业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和阻碍,讨论浙江省民营企业该如何发挥自身的出口优势,并且在此基础上该如何借鉴外资企业的出口优势因素,提升自身的出口竞争力,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我国大中型企业2002—2006年的新产品产出情况。我国大中型企业5年共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4289.3亿元,大中型企业制造业的医药、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5个行业是新产品的主要生产者,电子及通信设备在制造业新产品开发中排列第一;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略有下降,其中内资企业新产品产值占60.1%,港澳台和外资占39.9%;新产品出口逐年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100687亿,其中内资企业占60%,港澳台和外资企业占40%;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内资企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量逐年增多,但内资企业新产品各项产出指标所占比例均偏低,因此内资企业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