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全国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组建工作进展顺利,一大批条件成熟的县(市)统一法人联社挂牌开业。新机构将激发新活力,但也面临新考验,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组建后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4年4月初,陕西省联社筹备组调研小组对汉中市及汉台区、城固县、西乡、洋县、勉县等五县(区)农村信用社联社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研究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改制联社清产核资中的资产核实情况及其形态变化;统一法人社的改制进程及存在问题;落实资金扶持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正在8个省(市)启动。在产权改革上,尽管国务院出台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了多种产权改革模式,但根据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地区还是要把产权改革的重点放到以合作制为基础、以县级联社为统一法人的产权形式上来。江苏省早在2000年底就进行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改革。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实行县级联社统一法人中会计处理的有关问题作一浅述,供改革试点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4.
统一法人制又称一级法人制,是指取消各乡农村信用社法人资格,以县为单位组建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自1999年在江苏正式试点以来,受到普遍好评,并得到大力推广,银监会为此于2003年9月颁布了《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统一法人工作目的、条件、工作重点和程序。农村信用社实行统一法人制后,有利于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资金统一调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增强资金实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撤出其贷款业务,国家也关闭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客观上使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垄断的地位。2003年以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将一个县的农村信用社变成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再加入市联社、省联社,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银监会《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统一法人改革的县(市)联社股本金、核心资本充足率都明确了任何时点上的底线,这就要求农信社在社区范围内募集股本金。从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信社股本金募集的实践来看,无论是职工股、自然人股,还是企业法人股,尽管农信社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出台了股民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政策,但仍进展缓慢.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笔者仅通过对苏北某县农信社股本金募集情况的调查.提出解决股本金募集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声音     
《金融电子化》2007,(1):93-93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6年12月26日表示,我国将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乡村、面向农民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他指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仍然存在经营粗放、管理薄弱、盈利能力较低、风险较大等问题,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农村信用社的联社管理体制。周小川指出,目前29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6月底,共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80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584家。同时,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省级政府、省联社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初步明确。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本文试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运行一年来的实际情况,着重阐述了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格局长期稳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7月上中旬,我们就当前绍兴市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业务发展,信贷支农及体制改革等问题,深入上虞、嵊州、新昌、绍兴县等有代表性的农村信用社及县(市)联社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农信社经营管理状况开始好转,农民有效贷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农信社仍问题较多,困难很大,需要人民银行的严格监管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助。调查同时表明:以县(市)联社为单位实行一级法人,地(市)联加强行业管理、省协会主要发挥结算等服务功能,不失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信社管理体制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四川174个农村信用社县(市、区)联社为样本,从股本结构、激励机制、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信用社IT工作的特色两级法人的特色。目前,全国范围内绝大部分省份都是省联社和市(县)级行社两级法人的体制架构,这种两级法人的体制架构带来了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工作独有的特点:一是法人治理模式与传统的IT建设模式不匹配。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的加快推进,市(县)级行社法人治理模式不断完善,而信息化建设基本是由省联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这种分散的法人治理模式与信息化建设集中统一的发展趋势不匹配,造成了省联社与市(县)级行社在信息科技工作上的一些分歧。  相似文献   

12.
《西南金融》2006,(2):I0003-I0004
经银监会批准,安龙县农村信用社联社于2005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按照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安龙县农村信用社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的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由小的个体.  相似文献   

13.
<正>呈贡县农村信用联社是云南省首批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试点单位。为保证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呈贡县成立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工作小组,认真进行了清产核资、规范股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农村信用社以县(市)联社为单位,统一法人,统一管理,并对分支机构进行授权授信是此次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从建立内部经营方面的授权、外部信贷方面的授信、授权授信工作流程及体系、授权授信的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授权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注四:产权制度模式选择 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要求,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具体提出了三种选择模式:以县市为单位,组建股份制银行;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我们认为在产权制度模式选择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6.
虎三 《银行家》2014,(6):103-104
正自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提出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除几个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的直辖市外,其余各省均采取了成立省联社来承担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职能的模式。取消乡镇信用社的法人地位,成立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形成了省联社、地市级办事处和县级联社两级法人三级管  相似文献   

17.
产权组织形式的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是我省农村信用社产权组织改革的主要形式。积极发现并研究解决我省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对推进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实现银监会提出的在2008年以前全部完成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的工作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衡阳县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改革工作按照各级银监部门和省联社的总体要求,在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走好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多措并举和创新机制四步棋,2006年12月28日圆满完成了一级法人的挂牌开业工作,成为全市农村信用社第二批改革试点首家完成统一法人改革的单位.  相似文献   

19.
县(市)农村信用联社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是适应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要求的有效途径。宜兴市农村信用联社作为江苏省实施联社一级法人的试点单位,自1999年起实行了联社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授权经营管理的体制。三年多来,该联社积极适应一级法人体制的新变化,在“发展业务,改善服务,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消化包袱”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笔结合具体实践,就农信联社进一步发挥一级法人体制优势存在的难点与对策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是在省、地(市)、县三级联社体制下的定位问题。三级联社分别按股份合作制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为:全国级协会、省级联社、地(市)级联社、县级联社、乡镇信用社。全国级协会属松散性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对各省级联社进行协调,组织交流与合作,传达国家金融政策;省、县两级联社分别实行独立的法人体制,地(市)联社为省级联社派出机构,承办省级联社委派的工作;取消乡镇信用社法人资格,把乡镇信用社改为县联社的分支机构,由县联社统一实行独立核算;实行上级联社对下级联社层层控股。在这一模式下,农村信用社如何确定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区域,这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本文试就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