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礁\兰出血性水肿病病原症状防治方法①加强水质管理,保持高溶氧。②住03留耐二浪海因或3咖,优氯净全池泼洒〕③饲料中加()4毛复方新诺明拌和连喂3天。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叮减少疾病发生。(矛操作时勿使鱼体受伤③2(卜一叨岁!食盐浸泡病鱼8一10分钟①!砂m〕漂白粉全池泼洒。②坚持“四定”投饵,定期在饲料中添加l%食盐或大蒜。僵)饲料中加0.1知磺胺肌制成药饵连喂6大(l力4创m,干辣椒和0乃8目m鲜姜加水煎煮辣姜汤全池泼洒,连用3天、嚷)发病初期用以卜-SOm幼福尔马林药浴病鱼.015分钟愿、一5一25.1喇l福尔马林全池泼洒2一3次注肛4-戒!jm动…  相似文献   

2.
鱼类因操作不慎探伤鱼体,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鱼类极易患水霉病。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以致衰弱而死。防治:发病鱼池用0.04%食盐和0.04%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受伤亲鱼可用4%碘酒涂抹患部;鱼卵可用4%福尔马林浸洗2—3分钟  相似文献   

3.
绿氧灵对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取泼洒绿氧灵的方法对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治疗的试验结果。采用全池泼洒的方法,使各饲养池水中绿氧灵的浓度分别达到0.1mg/L,0.2mg/L,0.31mg/L,0.4mg/L和0.5mg/L,每天用药1次,连续泼洒3次。结果表明,绿氧灵治疗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率达到60.0%以上。  相似文献   

4.
<正>1.寄生虫病主要症状:鱼苗阶段常见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鱼体。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躁不安或在水面打转。常流行于5-8月份。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体用0.5g硫酸铜和0.2g硫酸亚铁全池泼洒。(2)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0.7g全池泼洒。2.气泡病主要症状:泥鳅吞吸气泡,浮于水面不能下潜,肚皮鼓起似气泡。鱼苗阶段由  相似文献   

5.
<正>一、清塘消毒1.消毒除杂:蟹池带水20cm,每亩使用生石灰100kg兑水充分搅拌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或每亩使用三氯异氰脲酸3mg/L全池泼洒。在使用生石灰时要根据池塘酸碱度掌握合适的用量,使用氯制剂清塘要根据水量多少决定用量,防止用量过大把塘内螺蛳杀死。2.解毒排毒:在消毒除杂的一周后泼洒净水解毒药物,以降解消毒药品的残毒以及  相似文献   

6.
<正> 一、应用。 1、放养前水体消毒放养前带水消毒,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生石灰120—150千克,化水后泼洒全池,7—10天后放鱼。 2、促进虾、蟹脱壳在虾、蟹脱壳前1周,每立方米10克生石灰水全池泼洒,可有利虾、蟹脱壳。 3、防治疾病 鱼类养殖,每半个月1次,每立方米水面用生石灰15—22.5克化水后全池泼洒,水质差的,用生石灰22—30克。泛池,开始时每立方米水面7.5—10克,化水后全池泼洒,预防白头  相似文献   

7.
<正>秋季昼夜温差大,水温的波动亦大,是鱼类发病的又一个高峰季节,此时鱼病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1.定期对水体消毒。经常换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每7-10天使用生石灰或含氯量30%的漂白粉1mg/L兑水全池泼洒,或用  相似文献   

8.
<正> 1、红腿病这是美蛙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它发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主要症状是腿内侧腹下产皮肢呈红斑或红点状,蛙活动迟饨,并停止吃食。发病原因主要是养蛙密度过大,温度高,水质败坏细菌感染所致。防治方法①预防措施:降低密度,对全池用 1ppm漂泊粉泼洒消毒,每10天一次,每7天换池水一次,每次换1/2;在饵料中添加土毒素。②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在  相似文献   

9.
1.烟草 主治草鱼“老三病”和鲢鱼的锚头鳋病、打印病并发病。每亩水面深1米用烟杆2千克左右(或0.5~1千克烟叶),加水5~10千克浸泡后煎熬1~2小时,待冷却后全池泼洒。2.蚂蚁窝 主治草鱼烂鳃病。每亩水面深1米用茶树上的蚂蚁窝1~2只,烧成灰拌入精饲料投喂1~2次即见效。3.菜油、生姜 主治草鱼烂鳃病。每亩水面水深2米用菜油0.75千克、生姜片0.25千克,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煎熬20分钟,冷却后全池泼洒。4.樟树叶 主治鱼虱病。每亩水面深1.5米用樟树叶15千克捣烂,连渣带汁全池泼洒。5.蓖麻 主治鱼赤皮病、烂鳃病。每亩水面深1.5米取蓖麻茎…  相似文献   

10.
<正> 1、腐皮病 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病鳝行动无力,将头伸出水面。体表有圆形大小不一的红斑,腹部两侧为多。有的还会在腹部出现蚕豆大小的紫斑,严重的表皮腐烂成漏斗状的小洞,若剥去腐肉,可见骨和内脏。防治方法:(1)经常更换池水,保持良好水质;(2)在加注新水时,全池泼洒漂白粉1g/m~3,连续3天;(3)每1m~3水体用红霉素2.5万单位全池泼洒1次,同时,每50kg黄鳝用5g磺胺嘧唑拌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6天。 2、烂尾病 此病在高密度养殖的黄鳝地或运输途中容易发生,病鳝尾部发炎充血,继而肌肉腐烂坏死,  相似文献   

11.
一、选好水源。池塘应选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排灌方便、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的地方。有条件的地方,可设蓄水池对入池新水过滤消毒,以杀灭水源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一般可用25-30克/立方米生石灰或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需杀灭虫害时,还可用0.5克/立方米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相似文献   

12.
<正> 时值七月,开始进入鱼类生长的中后期阶段是鱼类生长的旺盛时期,因此要加强管理,保证夺得高产。 一、施肥与水质调节:7—9月份,由于投饵量大,水质已很肥,一般不再追施有机肥;9月中旬以后,天气转凉,水质变淡,又可酌量追施。一般每亩每月用量为200—250公斤。采用泼洒法,每1—2天泼洒一次。无机肥,大致每亩需氮肥0.5公斤、磷肥0.25公斤。先溶于水中,然后全池泼洒,宜少量多次,至少每周一次。还可以有机肥和无机肥综合施用。成鱼池的水质调节工作,主要是加水换  相似文献   

13.
<正>据悉,用大青叶20mg/L、板蓝根40mg/L水煎剂全池均匀泼洒,可有效防治甲鱼鳃腺炎病。病情严重的甲鱼注射复方大青叶和板蓝根注射液,剂量为2mL/kg甲鱼,每日2针,然后将其浸入60mg/L的大青  相似文献   

14.
1.鱼类因操作不慎擦伤鱼体,且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鱼类极易患水霉病。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染病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导致衰弱而死。防治:①发病鱼池用0.04%食盐和0.04%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②受伤亲鱼可用4%碘酒涂抹患部;③鱼卵可用4%福尔马林浸洗二三分钟。  相似文献   

15.
正一、水霉病病原体是水霉等真菌。发病是由于在生产操作过程中鱼体受伤被细菌感染所致,严重时常导致死亡。症状:病鳅活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现浑浊的小白斑,而后菌丝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软的絮棉状,肉眼即可识别。防治方法:生产操作一定要规范,避免损伤鱼体;定期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保持池水清新;在鳅苗下池前彻底清塘消毒,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傅农 《农家之友》2011,(11):25-25
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克~3克煎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白皮病、赤皮病及烂鳃病。菖蒲每亩水面用菖蒲和蓖麻各4千克~5千克打碎成浆液状,略经浸泡后,将药渣和汁全池泼洒,可防治鱼肠炎病、烂  相似文献   

17.
烂鳃病:①枫树叶,每亩用20公斤捣烂后兑水泼洒,2~3天见效。②茶树上的蚂蚁窝,每亩用1-2个烧灰拌入精饲料投喂,1—2次见效。③大黄500克煎汁再稀释成10公斤母液,加30克氨水浸泡1夜,以每立方米1~2克浓度全池泼洒。  相似文献   

18.
《渔业致富指南》2014,(8):46-47
<正>春末夏初是鱼类指环虫和车轮虫易发季节,易引起病害流行。往年病害暴发面积较广,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根据多年发病规律调查和用药实例分析,通州区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期对两种虫害进行面上检测,及时发布疫情预报。笔者现将防治措施过程报告如下,供广大渔民参考。1.水质的管理:水源进入养殖池前有条件的要在蓄水池中过滤和消毒,以杀灭水源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一般可用3mg/L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8%以上)全池泼洒,还可用0.5mg/L敌百虫(90%的晶体敌百虫)全  相似文献   

19.
<正> 在饲养亲鱼的过程中常发生细菌性的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打印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与成鱼情况完全相同,这里笔者结合生产实践,介绍几种常用的药物预防方法: 1、细菌性烂鳃、肠炎、赤皮病用漂白粉、大蒜或五倍子和土霉素进行预防。 2、打印病按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预防。 3、中华鳋病按每立方米水用2克2.5%敌百虫粉剂全池泼洒预防。 4、锚头鳋病按每立方米水用0.5克90%晶体敌百虫,间隔2周,连续全池泼洒2—3次  相似文献   

20.
从患腐皮病黄鳝的病灶处分离菌株,在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基础上,采取内服交沙霉素与外用"菌毒消"(主成分为醋酸、十二烷基苯磺酸和酚)相结合的方法,对患病黄鳝进行了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以25.0mL/kg鱼体重的交沙霉素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喂5d,同时采用0.12mL/L的ClO2溶液全池泼洒,间隔1天1次,连续泼洒3次。这种内外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黄鳝的腐皮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达到了70.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